作者 楊真真
千嬌百媚的花兒化身為美麗、可愛的少女,在《紅樓夢》中争奇鬥豔。每一朵花都叫人愛不釋手,正為芙蓉花的高潔淡雅贊歎不已,又沉迷在撲鼻而來的牡丹花香中。
衆所周知,大觀園裡的牡丹花是薛寶钗。寶玉慶生辰那晚,怡紅院裡“群芳開夜宴”,行抽花名簽行酒令,寶钗抽到的是一枝牡丹,簽上題着“豔冠群芳”四個字,下面附着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這無疑是一支好簽,試想有誰不願意獲得花中之王的美譽呢?!衆人紛紛向她表示祝賀,這“群芳之冠”的稱謂是不可多得的,巧的是,又契合寶钗的氣質。小說中沒有描寫寶钗此刻的心理活動,從她笑着吃酒的舉動看,她很慶幸自己能抽到理想中的花名簽。
同是傾國傾城的美女,薛寶钗與楊貴妃還另有相似之處。《紅樓夢》中常以楊貴妃比喻寶钗。小說第二十七回回目便是《滴翠亭楊妃戲彩蝶》,用“楊妃”指代寶钗。第三十回,寶玉知寶钗怕熱,因此不去看戲,讪讪地說道:“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來也體豐怯熱。”惹得寶钗勃然大怒。由寶玉的話可以推知,拿寶钗比楊妃的大有人在。
寶钗本來就不是骨感型的美女,她體态豐滿、怯熱多汗,她的這一生理特征與牡丹性寒畏熱的習性相對應。因生得肌膚豐澤,褪紅麝串子的時候也要費一番力氣。撲彩蝶尚未盡興便香汗淋漓、嬌喘籲籲,看戲時也因怯熱而早早離席。楊貴妃正是以豐腴之美聞名于世,因此,寶钗與楊妃,在外形、體态上有頗多相似之處。楊妃與牡丹經過無數文學作品的沉澱早已合二為一,曹雪芹把外形與楊妃有幾分相似的寶钗比作牡丹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寶钗非常抗拒人們把她與楊妃相提并論,并引以為恥。當寶玉把她比作楊妃時,向來喜怒不形于色的她也不由得勃然變色,立刻反唇相譏:“我倒像楊妃,隻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楊國忠的!”一個性情溫和、不易動怒的人難得地展現出強硬的一面。
寶钗之所以如此痛恨寶玉把她比作楊妃,有四個方面的原因:楊妃雖然美豔,卻是以美色擾亂朝綱、禍國殃民的紅顔禍水,自古以來遭受到無數人的唾棄。寶钗當然不願意與之并舉,更不想成為人們評頭論足的對象。寶钗迫不得已才寄居賈府,她進京的主要目的是待選,但是卻沒有下文。落選是這個自尊心很強的少女羞于啟齒的事情,而寶玉的話更好觸動了她的心事——楊妃受到帝王的寵愛,寶钗卻被宮廷拒之門外。
薛蟠是個不學無術的纨绔子弟,他草菅人命、不務正業,寶钗母女對他既恨又愛,更束手無策。寶钗一心希望哥哥能成就一番大業,徹底改頭換面,成為可造之材,所以她格外注意其他人對薛蟠的議論。寶玉把她比作楊妃,可能隻是一時嘴快,并無深意。但是敏感聰慧的寶钗立即聯想到貴妃之兄楊國忠,如果說寶钗像楊妃,就等于把薛蟠比作惡貫滿盈的奸臣楊國忠了,這是寶钗最不能容忍的。寶玉在衆目睽睽之下奚落寶钗,不僅使得氣氛變得尴尬,還給了黛玉一個嘲諷寶钗的機會,令她顔面無存,自尊受損。這也是導緻寶钗發怒的原因。
楊妃不僅算不上賢良淑德的中國女性的代表,反而有許多不可容忍的缺點。曹雪芹以她比寶钗,卻不是為了令後者受辱。楊妃獨占皇帝的恩寵,權傾朝野,過着錦衣玉食的無憂生活,但是她的下場卻是極其悲慘的。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皇帝的愛顯得那麼脆弱,簡直不堪一擊。楊妃懷着對皇帝的怨恨香消玉殒,更可憐的是,她死無葬身之地。寶钗也是一個薄命佳人。她品格端方,随分從時,行事大方得體,可以說是封建少女的典範,但是她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在婚姻與愛情的較量中,她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婚後不久,寶玉便棄她而去,皈依佛門。她年紀輕輕就獨守空房,注定孤獨終老。中國古代的紅粉佳人,無論是敗國亂家的女寵,還是恪守禮教的淑女,都難逃被遺棄、被毀滅的厄運。
有道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與牡丹般花容月色的女子結為秦晉之好,是男人畢生的追求。風流倜傥的唐玄宗便為一親牡丹的芳澤斷送了大好河山。賈寶玉卻是一個例外,他明知牡丹是花中極品,也懂得欣賞牡丹的美,卻對它敬而遠之,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雖然寶玉是博愛的——脂批透露:“後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第十九回己卯夾批)但他對黛玉的愛也是無可取代的。
唐代詩人柳渾在《牡丹》詩中發出這樣的感慨:“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賞玩牡丹雖然在唐朝形成一種風氣,卻隻是由貴族專享的娛樂方式,普通百姓面對價格昂貴的牡丹,隻能望而卻步。牡丹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它不易栽培,更顯得身嬌肉貴。又因為牡丹自有雍容華貴的态度,又極受天子的寵愛,它與“富貴”結下了不解之緣。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喻牡丹為“花之富貴者”。
不獨楊貴妃身居上流社會,薛寶钗的出身也不容小觑。薛寶钗家世顯赫,乃皇商之家。薛家位居四大家族之列,與王家、賈家、史家一榮俱榮。連應天府的門子——向賈雨村呈獻護身符之人都知道“薛家有的是錢”。雖然哥哥是個敗家子,好在家底雄厚,照樣财源滾滾。生活在大富之家的薛寶钗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一種貴而不俗的氣質。
寶钗這朵雍容華貴的牡丹花,絕不是浪得虛名,她的貴氣表現在各個方面:哥哥不争氣,寶钗就成了家裡的主心骨,大小事務,薛姨媽都要征求她的意見後再下決斷,而她總能發表出合理的見解。她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是寶玉的“一字師”,更是一個才情兼備的詩人。她文采出衆,作的詩與黛玉難分高下,受到衆姐妹的贊賞和肯定。她還是理财治家的高手,與探春聯手對大觀園進行小規模的改革,她的策略對興利剔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寶钗就是這樣一個美貌與智慧兼備的少女,她樸素而不奢華,“豔冠群芳”美名非她莫屬。
牡丹在唐代盛極一時。它豔麗的色彩、雍容華貴的氣度、熱烈外放的性格,與唐人勇于進取,渴望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精神氣質相契合。歌詠牡丹的唐詩總是流露出一種昂揚向上的态度。薛寶钗雖是女流之輩,卻不同于一般的閨閣女子,她時時展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她經常勸說寶玉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她還希望自己能找到用武之地,在《柳絮詞》中吐露心聲:“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表現了她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表達出不願被埋沒的心情。曹雪芹以富貴的牡丹花比寶钗,将寶钗醉心于功名利祿,渴望平步青雲的心态展露無遺。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跨天下無雙豔,獨占人間第一香。”(皮日休《牡丹》)在群芳鬥豔的花季裡,牡丹總是姗姗來遲,盡顯王者氣派。牡丹怒放,傲視群芳,相比之下,那些殘花敗柳越發顯得破敗不堪。暮春時分,隻有牡丹開得熱烈,它“一任群芳妒”。因此,牡丹的美中蘊含着冷傲、孤高的特質。
人們常說寶钗是個無情的冷美人,“冷”是她性格的重要特征。“進了房屋,雪洞一般”,這是賈母對寶钗住所的直觀感受。寶钗衣着樸素,她不崇尚奢華,閨房陳設也相當簡陋。沒有古董器物的點綴,沒有鮮花異草的陪襯,蘅蕪苑在“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的環繞下越發顯得冰冷清幽。她的房間樸素淡雅有餘,活力朝氣不足。
她常常服用一種名為“冷香丸”的藥。冷香丸以春夏秋冬四時名花花蕊和雨露霜雪為配料,需在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在上應天時,下應地利的情況下方可配成。配料須經過精挑細選,份量又要求不多不少,體現出藥方和服藥人“中和”的特點,兩者都是“十全十美”的。
的确,寶钗知書達禮,待人寬厚,在賈府深得人心,受到衆人的愛戴,在别人眼裡,她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少女。人無完人,作者懂得這個道理,他并不是要把寶钗塑造成一個毫無瑕疵的人物,過于完美的事物總是缺乏真實感。寶钗隻不過是個普通的貴族少女,她也有不足之處,她的性格方面就存在着缺陷。
得知金钏自盡的消息,平日與金钏交好的姐妹無不悲聲戚戚,連王夫人也念着主仆一場的情分傷心落淚,寶钗的反應卻是相當冷淡的。當王夫人哭着向她訴說金钏被攆的緣由後,她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姨娘是慈善人,固然這麼想。據我看來,他并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腳掉下去的。……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也不為可惜。”又說:“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了主仆之情了。”王夫人聽到這番話,心裡自然舒坦多了,埋藏在内心深處的罪惡感也會因寶钗的善解人意而消減幾分。試想,如果金钏在天有靈,聽到這番歪曲事實的言論,該會作何感想,恐怕她死也不能瞑目吧!一條活生生的人命,隻因為是卑賤的奴才的命,就被貴族小姐寶钗視如草芥,是多麼可笑可悲啊!
尤三姐自刎,柳湘蓮出家,在賈府掀起了軒然大波。素日不近人情的薛蟠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表現得極為悲傷,念念不忘兄弟情誼。薛姨媽也為這兩人的不幸遭遇而歎息。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寶钗後,寶钗竟毫不在意,反而勸母親不要為這種無聊的瑣事擔憂。這些人的生死與薛家毫無關系,犯不着把心思放在别人的事情上,應該全心全意地維持家庭的體統,保證家族的地位不被動搖,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冷漠”是寶钗做人的一貫态度,她在極少數人的面前——那些人可能與她的身份地位同等,或是受到老爺、太太的器重,才會表現出一副熱心腸。薛蟠幹過的那些奸淫擄掠的事情,寶钗應該是清楚的。她偶爾也會在母親跟前抱怨幾句,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但卻從來沒有當面指責薛蟠的過失,更沒有要求哥哥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是一味地縱容他。也許在寶钗看來,殺人越貨、奸淫擄掠,不過是上流社會的公子哥兒常犯的錯誤,這些錯誤不是緻命的,所以,頂多勸他幾句也就罷了。再者長兄為父,也不好對哥哥的行為多加幹涉。對别人冷漠,對哥哥縱容,對寶钗來說,都是合乎情理的。
我們會為寶钗的冷漠感到痛心,卻不能以現代社會做人的準則來要求她。她的容貌和才情都非常出衆,不代表她能夠擺脫時代的束縛,階級觀念的局限。她接受了封建統治階級正統思想熏陶,注定她隻能在封建禮教的指引下作一個既熱情大方又冷酷無情的貴族少女。
牡丹花殿春開放,花開時璀璨如錦,人們以一睹牡丹芳容為幸。劉禹錫在《賞牡丹》一詩中描繪了京城牡丹花開時熱鬧的場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花期很短,身嬌肉貴,又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快就凋謝了。那極度繁華的場景轉瞬即逝,不管人們多麼有不舍,多麼想要留住它的美麗和芬芳。繁花似錦的景象猶如昙花一現,令人們産生巨大的失落感,更激發了對好景不長的無限感慨和惜春傷逝的情感。“惆怅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随風。晴明落地猶惆怅,何況飄零泥土中。”(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詩人在花下流連忘返,惜花的惆怅意味甚濃,字裡行間表達了對牡丹無限憐惜之意,寄予了對時光流逝、青春難駐的慨歎。
寶钗無疑是大觀園女兒中的佼佼者,連賈府的最高權威史太君也對她贊不絕口:“千真萬真,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在大觀園裡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她可以盡情地與姐妹們吟詩作對、嬉戲玩樂,可以與喜歡的人朝夕相處,可以釋放自己的才華,赢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贊譽。她不像林黛玉那樣多愁善感,也不用為生計擔憂,沒有太多的傷心事,書中很少寫到她流淚的場面——至少婚前的她是很少流淚的。她最有資本炫耀青春的價值。風華正茂的她張揚着讓人嫉妒的青春的美。可是,當她為了家族的利益成就“金玉良緣”後,她的人生軌迹開始向着災難叢生的方向蔓延。她被卷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那是一場争奪愛情的戰役,她沒有勝算,卻義無反顧地挺了進去。結果她失敗了,她沒有能力挽救自己的婚姻,更沒有力量去改變即将倒塌、沒落的家族命運。昔日美好幸福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更叫人難以抑制悲傷、失落的情感。
《紅樓夢》甲戌本第九回有這樣一條脂批:“餘謂晴有林風,襲為钗副,真真不錯”。晴雯跟黛玉的作風類似,前文已有論述。寶钗與襲人,這兩個身份各異的少女之間又有何關聯呢?不似黛玉與晴雯那樣缺乏交流,寶钗在同襲人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了她的許多優點,認為她有見識,“深可敬愛”。而襲人也贊寶钗“有涵養”、“心地寬大”,“叫人敬重”,真有點惺惺惜惺惺的味道。志趣相投的人更容易發現彼此的長處,因為他們多有着共同的審美标準。襲人在《紅樓夢》中得到了“賢”的評價,正好與寶钗的“時”字相對。她們兩人都是溫柔和順、豁達大方的女子,又都恪守封建禮教,奉勸寶玉走仕途經濟的道路。她們一個是寶玉明媒正娶的妻子,一個早已被内定為姨娘,如無意外,寶玉厮守終生的對象就是她們。可惜的是,盡管寶玉對她們呵護有加,卻沒有讓她們享受到愛情的滋味。寶玉出家,寶钗守寡,過着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凄慘生活。襲人早已把自己視為賈家一員,一心一意要侍奉寶玉終老,誰知道最後的結局竟是“優伶有福,公子無緣”,這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怡紅夜宴上,寶钗抽到了牡丹,襲人的花名簽上畫着桃花。牡丹端莊秀麗,桃花嬌俏迷人,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牡丹、桃花在文學作品中不僅是受到贊美的對象,有時候也是人們貶損的對象。桃花象征輕薄的女子,而牡丹則因其“富貴”而備受争議。唐代因賞玩牡丹而興起一股奢靡之風,人們不惜傾家蕩産也要購得珍貴的牡丹,甚至弄得“王侯家為牡丹貧”(王建《閑說》)。平靜安甯的生活局面被徹底打亂了,社會風氣萎靡不振,牡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詩人對尚牡丹之風極為不滿,不由得遷怒于牡丹:“牡丹妖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王睿《牡丹》)詩人把牡丹比作擾亂人心的小人,在無言桃李向前相形見绌。桃花、牡丹花的文學意象中都有負面的成分。作者以牡丹比寶钗,以桃花比襲人,不難看出,他對這兩個少女的缺點是不加掩飾的,他并不認同她們熱衷名利的行為,也不欣賞她們自私冷漠、老于世故的性格。
名花與美女的搭配并不是随意為之,作者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巧妙的安排,他把對每個人物的愛恨褒貶都隐寓在與之對應的花兒裡。寶钗的牡丹與黛玉的芙蓉正好體現出作者令寶钗、黛玉不分伯仲的意圖。有人對牡丹情有獨鐘:“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态破朝霞。”(徐凝《牡丹》)有人對芙蓉一往情深:“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轉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還生渺渺愁。”(文征明《錢氏池上芙蓉》)有人獨愛荷花,貶低牡丹(周敦頤《愛蓮說》),有人卻認為牡丹與荷花相比更勝一籌:“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牡丹與芙蓉争相鬥豔,難分高下。雍容華貴的寶钗與冰清玉潔的黛玉在小說中都是出色的女性形象,容貌、才華均不相上下。
作者以楊妃比寶钗,以飛燕比黛玉,也表現出他要令寶钗、黛玉平分秋色,分庭抗禮。李白在《清平調》裡以趙飛燕受寵于漢成帝形容楊貴妃承雨露之恩,突出她備受唐玄宗的寵愛。楊貴妃與趙飛燕都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美女,身份、地位相當,都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因此人們常常把她們相提并論,環肥燕瘦代表了不同形态的美,她們各有所長,她們的美又是那個時代的典型。而《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便是《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直接以楊妃指代寶钗,以飛燕指代黛玉。第五回,秦可卿房間的案上擺着“飛燕立着舞過的金盤,盤内盛着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足以證明,作者刻意令環、燕并舉,照應着钗黛并舉的創作思路。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俞平伯在《紅樓夢辨》中就依據文本和閱讀小說的直觀感受提出“钗黛并秀”的觀點。此後,盡管“左钗右黛”、“左黛右钗”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歇,“钗黛合一”的論點還是經過研究者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占據了紅學文藝批評領域的核心地位。
中國曆史上關于牡丹的記載以唐代為最,那一時期的牡丹似乎格外妖娆動人。帝王寵愛它,文人贊美它,連僧人也鐘情于這世俗之物。據說唐代最富盛名的極品牡丹,在佛門聖地大慈恩寺。牡丹花在寺廟受到精心的供養,享受到非同一般的恩寵。歲月流逝,幾百年後,薛寶钗這朵富麗堂皇的牡丹花,幾經周折,終于被賈寶玉采撷,攬入懷中,無奈的是,這個最終遁入空門的貴族公子卻不似他的同道中人那樣鐘愛牡丹,而是一反其道,把它遺棄了。棄牡丹于不顧的原因到底是曆史的輪回,因果的循環,抑或源于寶玉的叛逆,不得而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