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姓的起源?翟姓是一個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翟姓的起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翟姓是一個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
翟姓有2個讀音,“DI”和“ZHAI”,本音讀“DI”,後為躲避戰禍而改音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懼怕戰亂堅持祖姓“DI”音。
▲航天英雄翟志剛
姓氏來源
出自祁姓,以國名為氏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上古時候,北方有翟族(後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後裔建立的。
傳到古代春秋時,翟國滅于晉國,後來晉國又滅于韓、趙、魏三國,到戰國時,這三國又先後滅于秦國。在這長期戰亂中,翟國人都以原國名為姓,逃奔遷居各地。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兩種讀音,居于北方者讀(Dí 音狄),遷居南方者讀(Zhái 音宅)。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時期,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許昌禹州),子爵,稱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陽,因此又稱陽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鄭國吞并。在翟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翟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官位
翟者,是翟人、重翟、厭翟、秉翟、翟閽的統稱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一種踐官,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記載:“王後之五路,重翟钖面朱總,厭翟勒面缋總。重翟,厭翟,謂蔽也。注:翟謂敎羽舞者也。”
翟人負責教授宮廷舞蹈,重翟負責在君王、王後出行時職掌駕禦儀仗中的翟車,厭翟負責為車辇繪畫裝飾,秉翟負責為王後遮蓋,翟閽則是在祭祀大典中負責烹煮犧牲。而踐官,就是虛官,有俸祿,無職權,不能世襲。
翟,實際上就是一種山雉(野山雞),雄雉有兩支美麗的長尾羽,那種山雉就稱作“翟”,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翟,羽也。謂雉之羽也。
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有的記音為翟姓。今瑤、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布
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1%左右。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載,翟氏在春秋時世居北地(今陝西耀縣、富平一帶),後滅于晉,秦時子孫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據史料所載,春秋時齊國有翟樓新,戰國時魏國有翟橫,應當說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東、山西一帶。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翟氏甚多,如翟方進、翟宣、翟義父子三人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為下圭阝人(今陝西渭南),翟牧為沛人(今江蘇沛縣),京兆尹翟蔭為南陽人(今河南南陽),東漢時翟西甫為廣漢雒人(今四川廣漢)……說明在兩漢之際,翟氏人已西入陝西,南入四川、江蘇。
魏、晉、南北朝時期,定居于汝南、南陽之翟氏頗為興盛,後經繁衍發展,最後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陽郡望。此際,繁衍于廬江尋陽(今湖北黃梅)的翟湯家族頗為引人注目,其子翟莊、孫翟矯、曾孫翟法賜、玄孫翟光俱有名于當時,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際,翟氏依舊興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帶的翟氏尤為興盛。
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翟氏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通過他們的籍貫來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東依舊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帶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蘇等地的翟氏已經初具規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時的學者惠州歸善人(今廣東惠陽)翟逢亨,表明此際已有翟氏定居我國南端的廣東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統治,長江兩岸兵火四起,相對穩定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較為平穩,而皖、贛、蘇、浙一帶的翟氏人為避兵火,輾轉于南方諸省,使兩湖、兩廣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間,冀、魯、豫三地之翟氏有闖關東遷居東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揚帆南洋等異國他鄉。
如今,翟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為多,這兩省翟氏約占全國翟氏人口的45%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