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30 11:15:25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

南斯拉夫,在20世紀曾經是巴爾幹半島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可在1992年,南斯拉夫卻分裂為多個國家,距離南斯拉夫民族的統一還不足80年,便又重新回歸到各自為政的狀态。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南斯拉夫雖然是一個民族泛稱,但其下細分的各分支民族在曆史上分别受過周邊不同強權的統治,宗教和文化差異較大,導緻各分支民族相互之間關系緊張、内鬥不止。

但在彼此關系都不太好的前南斯拉夫各成員國裡,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這對鄰居是個例外。因為曆來的兩國的關系相對來說都比較友好。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2

▲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都是信仰天主教的斯拉夫國家

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還具有極高的相似度,兩個民族從9世紀開始便已皈依天主教,16-19世紀又同屬于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在經濟水平上,兩國也比其他成員國更為發達。

在曆史、宗教、文化、和經濟水平都有極高的相似度的兩國,似乎更具備合并統一的條件。然而在南斯拉夫解體時,他們還是分别獨立了,并沒有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3

▲兩國的地理位置


一、四戰之地

斯拉夫人起源于東歐平原,一部分部落向南遷移至巴爾幹半島形成了南斯拉夫民族,其中最主要的三個分支部落是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

其中,塞爾維亞人深入到巴爾幹半島的南部,陷入與希臘、保加利亞的争鬥中。克羅地亞人則留在半島西北部,與意大利地區之間僅隔海相望。斯洛文尼亞人緊挨着克羅地亞人的北面,成為日耳曼人(德意志)的鄰居。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4

▲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位于南斯拉夫民族的西北方向

巴爾幹半島越往北越寬,山脈和河流都不能完全隔斷進軍通道,因此先後有許多民族和國家企圖占領這片肥沃的土地,從而使這個半島成為四戰之地。

南斯拉夫民族在7世紀到來這裡時,西羅馬帝國早已經滅亡,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起了法蘭克王國,鼎盛時占據了大半個西歐和中歐地區。他們自認為是古羅馬人的繼承者,皈依基督教的羅馬教廷(即天主教的前身),自稱為拉丁人,沿用古羅馬人的拉丁文字。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5

▲法蘭克王國是個封建制國家,中央集權遠不如中國

盡管西羅馬帝國滅亡了,但東羅馬帝國依舊強大,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并統治着巴爾幹半島。來自亞洲的遊牧民族阿瓦爾人和西歐的法蘭克王國都在不斷侵襲巴爾幹半島的北部。

為了保衛北部邊疆,東羅馬帝國一邊允許南斯拉夫民族定居,一邊用宗教同化他們。尚處在部落時期的南斯拉夫民族文化落後,很快被基督教的拜占廷教會(東正教的前身)所征服,進而接受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盡管接受了宗教,但南斯拉夫人沒有接受拜占庭教廷使用的希臘文字。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6

▲南斯拉夫人遷到巴爾幹向東羅馬帝國臣服

羅馬教廷和拜占庭教廷的關系越來越僵。在法蘭克王國的保護下,羅馬教廷不但與拜占庭教廷分庭抗禮,還對巴爾幹地區展開了争奪,南斯拉夫人被卷入其中。

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生活的地方,與法蘭克王國控制的意大利地區接壤,自然是羅馬教廷最主要的争取對象。


二、兄弟分離

斯洛文尼亞人雖然也信仰拜占庭教廷,但他們一直處在巴爾幹北方、抗擊阿瓦爾人的最前線。為了應對強大的阿瓦爾人,斯洛文尼亞人與法蘭克王國下屬、屬于日耳曼人(德意志)的巴伐利亞公國并肩作戰,接觸和交往變得十分頻繁。到8世紀,斯洛文尼亞人學習巴伐利亞公國,建立起自己的公國。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7

▲阿瓦爾人生活在拜占庭帝國的北方

在巴伐利亞公國的影響下,斯洛文尼亞人不但向法蘭克王國稱臣,以獲得武力支持,更改信了羅馬教廷,與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分道揚镳,而且還采用接受拉丁文化,開始用拉丁文字來書寫斯拉夫語。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8

▲克、斯兩族和匈牙利地區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争奪地區

差不多與此同時,克羅地亞人由于直接面對意大利方向的法蘭克王國,又得不到東羅馬帝國和其他南斯拉夫民族的支援,不得不服從法蘭克王國的統治。在略晚一些的9世紀,克羅地亞人也改信了羅馬教廷。

克羅地亞雖然改變了信仰,但在語言上卻與塞爾維亞保持一緻,混合使用拉丁和西裡爾文字。直到今天,克斯塞三族的語言大緻相通,克羅地亞語更接近塞爾維亞語。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9

▲塞爾維亞在13世紀建立帝國,版圖達到最盛

9世紀後期,東羅馬帝國一度重新占領克羅地亞,企圖用高壓政策迫使他們改回拜占庭教廷。克羅地亞人不滿這種高壓政策,很快趕走東羅馬帝國勢力,徹底消除了拜占庭的宗教影響力 。

為了獎勵克羅地亞人的功績,羅馬教廷在925年加冕克羅地亞大公為國王,這是南斯拉夫民族第一次稱王。

從曆史上看,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這三個南斯拉夫民族雖然起源相同,但受到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的影響,在宗教、政治和語言上都已經産生了分離。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0

▲克羅地亞比塞爾維亞更早建立王國,因而不願屈居塞爾維亞之下

尤其是克羅地亞,各方面實力都與塞爾維亞并駕齊驅,絲毫不顯落後。而塞爾維亞的人口最多,雄心也最大,一直想淩駕于其他民族之上。

因此,在近代三族聯合建國時,克羅地亞始終不願意屈居塞爾維亞之下,為南斯拉夫的分裂留下了隐患。斯洛文尼亞最弱小卻最富裕,文化最為獨特,向心力也不是很強。


三、殊途同歸

克羅地亞王國建立後向北擴張,占領多瑙河中遊的潘諾尼亞草原,遇到了來自亞洲的遊牧民族馬紮爾人的後代——匈牙利人。匈牙利人從8世紀開始與法蘭克王國作戰,在長期戰鬥和交往中,也已經皈依了羅馬教廷。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1

▲潘諾尼亞草原的位置

為了争奪這片肥美的平原,克羅地亞人與匈牙利人之間戰争進行了一百多年,最終以匈牙利人勝利而告終。

從1102年開始,匈牙利國王成為克羅地亞的君主,克羅地亞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匈牙利統治克羅地亞的700多年,對克羅地亞的語言、服飾、建築等各方面的影響很深。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2

▲克羅地亞民族服飾(上)受到匈牙利(下)的影響

另一方面,斯洛文尼亞人抗擊阿瓦爾人有了結果。阿瓦爾人在9世紀被東羅馬帝國和東法蘭克王國聯合滅亡,融入其他民族。

不久之後,東法蘭克王國被神聖羅馬帝國所取代,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14世紀取得帝位後,同時也成為了斯洛文尼亞人的統治者。繼巴伐利亞公國後,斯洛文尼亞人再次被納入日耳曼人(德意志)的勢力範圍。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5世紀進軍巴爾幹半島,先征服了半數的南斯拉夫民族地區(塞爾維亞),再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然後向基督教世界擴張。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3

▲奧地利帝國是歐洲的主要強國

奧斯曼帝國的兵鋒一度到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基督教世界不得不聯合起來抗擊奧斯曼的擴張。處于最前線的克羅地亞和匈牙利元氣大傷,大部分領土被奧斯曼占領。斯洛文尼亞雖然沒有直面戰争,但也處在奧斯曼的威脅之下。

1526年,為了應對奧斯曼這個伊斯蘭教帝國的威脅,匈牙利(包括克羅地亞)選擇歸順實力更強且同樣信仰天主教的奧地利,形成了奧地利與奧斯曼對峙的緩沖區。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4

▲匈牙利-克羅地亞地區是天主教抵擋奧斯曼帝國的前線

至此,三個主要的南斯拉夫民族都進入了相對的穩定期,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掙紮在奧斯曼帝國的鐵蹄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先後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的範圍,可以算是殊途同歸,但前者是匈牙利的附庸,受匈牙利的影響很深;而後者被奧地利直接管轄,因此斯洛文尼亞深受德意志文化的影響。


四、重新團聚

随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以及19世紀初爆發的拿破侖戰争,民族解放意識在三個南斯拉夫民族中生根發芽。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塞爾維亞人,遭受的壓迫最沉重,因而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首先在1815年取得高度自治,實際已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因為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同屬天主教陣營,獨立意識雖不如塞爾維亞那麼強,但随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地利和克斯的共同利益正在逐漸減少,所以克斯獨立情緒也在增強。

再加上塞爾維亞以同為南斯拉夫人的名義,不斷鼓動克斯兩族聯合建立“南斯拉夫國家”,從而引起了奧地利的警惕。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5

▲在俄國和奧匈帝國積極支持下,巴爾幹民族19世紀紛紛獨立

奧地利哈布斯堡統治下的疆域是個多民族的混合體,包括了主體民族德意志人,以及匈牙利、斯拉夫等其他非德意志民族。

害怕克斯兩族脫離會引發其他非德意志民族的獨立潮,哈布斯堡刻意安排斯洛文尼亞人移民到原屬于克羅地亞的伊斯特裡亞地區,人為制造兩兄弟之間的矛盾。

斯洛文尼亞得到了亞德裡亞海出海口,又位于意大利地區與巴爾幹半島的必經之路上,商業和文化都得到較快的發展,是最富裕的南斯拉夫民族,并開始大量吸收意大利地區的文化,與克羅地亞的文化差距進一步拉大。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6

▲奧匈帝國的民族分布,匈牙利占了很大一塊,地位尤其重要

19世紀中期,随着希臘人和南斯拉夫人紛紛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成為巴爾幹半島少數的依舊被異族統治的地區,所以他們開始謀求擺脫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但是這兩個民族過于弱小,無力對抗龐大的奧地利,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

塞爾維亞雖然信仰東正教,但擁有較強的軍事力量,并得到斯拉夫和東正教老大哥俄國的支持。這些都讓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看到了希望,暫時放下與塞爾維亞的宗教差異,進一步強調“南斯拉夫人”的身份。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7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引發一次大戰,進而毀滅了奧匈帝國

1867年,奧地利被普魯士趕出德意志,實力和号召力大為下降,不得不向獨立意志最高漲的匈牙利做出妥協,由奧地利帝國改制變成奧匈帝國,以維持帝國存續。

此舉使匈牙利地位上升,能與奧地利平起平坐,對哈布斯堡的忠誠度提高,卻令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獨立難度進一步增高,兩族不得不加緊向塞爾維亞求援,三兄弟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起來。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8

▲南斯拉夫王國是第一個南斯拉夫民族聯合建立的國家

正因為害怕塞爾維亞與克、斯兩族聯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特别仇視,企圖将其也納入版圖,這才引發了薩拉熱窩事件,帝國皇儲被塞爾維亞人刺殺,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争使奧匈帝國徹底崩潰,結束了哈布斯堡對克、斯兩族長達五、六百年的統治。

剛剛赢得獨立、又長期遭受分離之苦的三個南斯拉夫民族,渴望建立一個強大團結的國家,在1918年12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這是第一個由南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的國家。


五、分道揚镳

三個民族在國家内部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塞爾維亞人占一定的優勢,國王也是塞爾維亞人。可塞爾維亞人還想占據進一步的主導地位,在1929年把國家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剝奪了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大部分的自治權利,克羅地亞對塞爾維亞日益不滿,沖突時有發生。

遺憾的是,南斯拉夫王國的内部矛盾被納粹德國利用,在二戰時,相當一部分克羅地亞人站在納粹一邊與塞爾維亞人作戰。二戰後,鐵托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各民族都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利,保留各自的議會。不過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的怨恨并沒有完全消除。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19

▲二戰時的克羅地亞親納粹分子,協助德軍與鐵托作戰

1991年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也很快陷入動蕩之中。克斯兩國首先在當年6月宣布獨立,與聯邦政府發生武裝沖突,直到12月才在歐洲的調停下平息,正式脫離南斯拉夫。

其實是看到克羅地亞獨立,斯洛文尼亞也跟着宣布獨立,并得到歐洲各國的承認。這兩個民族獨立後,南斯拉夫國家名存實亡,最終在1999年完全分裂,三個兄弟民族再次成為平等的主權國家。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20

▲南斯拉夫解體後,斯洛文尼亞經曆過短暫的戰亂,歐盟介入才平息

與克羅地亞不同的是,斯洛文尼亞與塞爾維亞的關系并不算差,獨立意識也不強,隻是不願意繼續貼補貧窮的南方。如果不是克羅地亞帶頭,斯洛文尼亞可能都不一定會脫離南斯拉夫。

而且在曆史上,兩族民族特點已經成型。斯洛文尼亞在宗教和文化上更親近于奧地利和意大利,與更親近匈牙利的克羅地亞有不小的區别。因此沒什麼理由合并為統一的國家。

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21

▲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存在邊境和水域糾紛,至今未完全解決

相對而言,歐盟對斯洛文尼亞的認可度更高一些,批準其在2004年斯洛文尼亞加入歐盟,2007年成為歐元區的一部分。而克羅地亞要到2009年才加入北約,2013年加入歐盟,至今仍然不屬于歐元區。

克羅地亞加入歐盟前,斯洛文尼亞還曾表示過異議,因為兩國在皮蘭灣海域劃分問題上存在糾紛。斯洛文尼亞國土距離亞德裡亞海很近,卻更像個内陸國家,隻有40千米海岸線且沒有公海的出海口,絕大部分的海岸線被克羅地亞占據。

雖然皮蘭灣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兩國畢竟同為南斯拉夫民族、信仰相同、又沒有曆史恩怨,總體關系還是不錯的,邊境糾紛最終沒有真正成為克羅地亞加入了歐盟的絆腳石。

長期作者|霈霖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