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敦煌莫高窟的必經之路上,有一片形狀奇異的藍色晶體,她在沙漠戈壁的襯托之下,恍若幻境,這就是大型室内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的專屬劇場,寓意“沙漠中的一滴水”。 許多慕名來敦煌的遊客,都将在這裡感受一次穿越千年的體驗,都将在這裡享受一場集視覺、聽覺于一體的文化盛宴,享受一場靈魂的穿越,精神的洗禮!
《又見敦煌》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推進甘肅省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由甘肅四庫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著名導演王潮歌團隊聯合打造,于9月20日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期間首度亮相,也受到了世界的矚目。
王潮歌曾經說過,她不做極品,隻做絕品。确實,這位開創了實景演出先河的藝術家,用她的9部“印象”系列和3部“又見”系列作品,在不斷地探索着嶄新的文化生态,她也因此鍛造了一個極為強烈和鮮明的個人品牌。“王潮歌”的名字就意味着颠覆,意味着創新。而在浩瀚磅礴的絲路傳奇裡,她又會撷取什麼樣的故事來演繹給這個時代的觀衆去觀看,去體驗,是一件充滿懸念又讓人滿懷期待的事情。
事實上,接手《又見敦煌》對王潮歌來說是一次巨大挑戰,因為她給自己設置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自從有文藝作品開始表現敦煌以來,大多都是集中在人的愛恨情仇之上,但在王潮歌看來, 2100年前的這一條通向羅馬,通向長安的大道,有那麼多的種族、宗教、人群,在曆經如此漫長的歲月,它更應該是史詩。“所以在下決心去做這個作品的時候,我就把自己逼上一條絕路,我要做的是一個史詩一般的敦煌,而不是一個人間的敦煌。我覺得我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挂一漏萬,捉襟見肘,但我依然覺得我應該去嘗試,我也覺得我不能偷懶,不能抄近道,我就是要憑着這一點點的底氣,往那兒走。”
王潮歌深知,挑戰史詩的結果,可能成也可能敗。對于功成名就的人而言,沒有人願意将自己抛下深淵。在此之前,面對邀請她确實也推拒了不下三次,但最終還是下決心接下,是因為邀請方的一句話打動了她,“我們甘肅需要一台作品,我們的敦煌更需要一台作品,這個作品并不完全是說給遊客或是給來敦煌旅遊的人看的,我想給我們的子孫萬代看。”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戳進了王潮歌的心窩裡,她想的是,“莫高窟或許有一日也會如沉沙一樣碎去,一切都會歸于塵土,一切都會歸于寂靜,所有東西都消失,能留下的是什麼呢?絲綢之路在宋明的時候就沒有了,但它卻成為了一條由我們民族的靈魂和血脈鋪就而成的文明之路。物質的路可以不再,但精神的路會長存。所以我也想告訴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以我們的民族為榮,以我們的文化為榮,而這種血脈一代代的傳承,這條路才算一直通着,莫高窟才能千年萬年的存在,這也就是我認為的一帶一路。”
在近兩年的創作過程中,閱遍了數百本相關著作後,王潮歌攜帶在身邊的有一本《敦煌大事年表》。如何将那些曆史事件提純,以觀衆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又如何将史詩宏大的叙事,引人入勝的情節,奇特的視覺沖擊融合為一體,都是對她導演能力的巨大考驗。在經曆了99次失敗隻得1次成功的大量實驗之後,她最後選擇了颠覆性的“穿越式觀演”模式,帶領觀衆進行一次“古今穿越”。演出的内容則是以六個線索人物為故事脈絡,借五個典型的場景将橫跨千年的曆史故事重現。
與其說這是一次觀看,不如說是一次親曆穿越的體驗。
觀衆一進入劇場,即進入了一個壯觀瑰麗的幻境空間。在這迷宮式的劇場中,設置了罕見的超大型聯動舞台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28台升降機同時在工作着,許多特技效果均屬首創。這個空間裡,觀衆不再隻是看客,而是參與了演出的全過程。
第一表演區裡,T台一般的大道實際上是意象化的絲綢之路,走過絲路、穿過黃沙,最令人感動的還是當張骞、張議潮、米薇、王潮歌、王兒将······這些名字響起時,衆聲回答的那一聲“在”,意味着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們同在。
于第二表演區目睹了王圓箓送出國寶的那一幕之後,觀衆不知覺中已分成十六組分别進入不同 “洞窟”,與不同時代的古人“對談”。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
在行走觀演了近一個小時後,在最後一個表演區内,觀衆終于可以坐下,沉下心來觀看這一場由《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引發的真實故事,直到最後的畫外音出現,那聲音在問,“一千年究竟有多長?”詩人答:“不過一瞬間。春一去,冬一來,一千年就過去啦。
是啊,當你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黃沙,故事就會在你的掌心裡。
撥開塵沙,又見敦煌。
因為“印象”與“又見”系列創造的驕人口碑和票房實績,王潮歌也一直被視作藝術與商業成功融合的典範。但對于創作這件事,她堅持的一直是“社會價值為一,經濟價值為二”的原則,并始終相信順理才能成章。
“我從來不覺得旅遊演出就比其他藝術形式要低,一直以來我也都是以嚴肅和做大作品的态度在完成自己的每一個作品。如果我的作品,能夠讓你能對那裡的山水有了熱愛,對那裡的人民和文化有了了解,我所有的付出才算值得。”而在過去的這一路,這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讓農民成為演員,讓山水成為舞台,讓每個參與者見到最好的自己。而這也才是她想要的價值,她說,“我追求這樣一種境界,這個世界上因為有了這個叫王潮歌的人,可以多一種豐富的想象和生活,也因為有王潮歌,可以讓很多人的命運發生逆轉,這就是我生存的意義。當然,有可能做不到,但我努力。”
《又見敦煌》投資方,甘肅四庫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兒将說:“之所以投資這個項目,除了經濟效益,更看重的是社會效益,希望借用敦煌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文化地位,把敦煌承載的昌盛的千年中華文明,傳遞到全世界。”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的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僅用了15個月,希望《又見敦煌》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王兒将說。
同時王兒将同志秉行追求卓越,鑄造精品的一貫理念,在繼《又見敦煌》之後,繼續整合團隊,全力打造又一部文化盛宴—《天秀天水》大型室内情景劇,這部大家期待已久的視覺大餐将于2020年隆重上演與大家見面。
二、演出簡介
《又見敦煌》項目是由甘肅四庫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順應時代潮流,斥巨資打造的西北首部室内情景體驗劇,該劇由國内最具創新精神導演王潮歌導演親臨創作。作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内容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首個絲路落地項目,及甘肅省“十二五”重點文化旅遊産業支持項目,《又見敦煌》以史詩的筆法傳承絲路文化,以藝術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一帶一路開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深受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又見敦煌》于2016年9月20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廣大觀衆見面以來,累計演出場次2100餘場,其中2016年演出150餘場,2017年演出600餘場,2018年演出750餘場,2019年截止目前演出600餘場,接待國内外遊客超過138萬人次。在2017年7、8月份敦煌旅遊旺季,在保證演出質量和滿足廣大來敦遊客的需求的前提下,每日演出增加至8場,場場爆滿,在全國演藝市場創造了業内奇迹,演出獲得國内外遊客大力贊賞和一緻好評。
而随着敦煌旅遊市場的持續火爆, 2018年《又見敦煌》的演出也延續了上一年的火爆盛況,僅8月1日—8月18日18天内,日均演出場次十場,最高達到十一場,場次達十一場當日接待遊客量近萬人。《又見敦煌》在2018年演出季刷新了單日中國演藝場次紀錄!2019年《又見敦煌》自3月15日強勢回歸以來,火力全開,口碑爆棚,在敦煌旅遊市場,所向披靡,斬獲無數贊聲。應廣大觀衆朋友旅遊旺季的觀演需求,8月7日單日演出12場,再一次刷新業内記錄,開創了《又見敦煌》新紀元。
同時,《又見敦煌》還獲得“文旅中國·2016年中國旅遊演出新增劇目票房五強”、“2017年度第七屆中國旅遊投資艾蒂亞——中國最佳旅遊演藝項目獎”、“《又見敦煌》榮獲2018魅力中國城“年度魅力旅遊演藝項目”稱号”三項殊榮。繼前三項殊榮後, 2019年又見敦煌成功成為中國企業家綠年會的閉幕式場館演出合作單位,《又見敦煌》作為唯一一個演出類節目被列入本次會議議程,4月23日綠年會所有嘉賓觀看了《又見敦煌》演出,觀演結束後《又見敦煌》項目總導演王潮歌與主持人高曉松又在《又見敦煌》劇場展開了一次以“穿越曆史 觀照人間”的主題對話。2019年4月25日新華社以《<又見敦煌>漸成敦煌旅遊新名片》對《又見敦煌》演出進行了報道;2019年4月25日《甘肅日報》在“2019年中國綠公司年會專題報道”中,以《在敦煌“又見”敦煌》為題,認為《又見敦煌》讓觀演者再一次“看見”曆史的敦煌,身臨其境地感受古絲綢之路與敦煌文化的無窮魅力。2019年5月7日,《又見敦煌》作為絲路文化的傳承者,因其優秀的劇目表演和傑出的文化貢獻得以在cctv-13新聞頻道-《朝聞天下》報道,稱其再現了亞洲文明交流互鑒風采魅力。2019年5月20日的CCTV-3《文化十分》欄目對《又見敦煌》項目表示了高度的贊賞。2019年5月,《又見敦煌》的舞蹈演員又受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欄目邀請,參加2019-5-25期《快樂大本營》“這一波好溜”的特别環節中,賞絲路奇劇,傳敦煌文化,這一波真的溜的好美啊!2019年8月31日,以“文旅繁榮絲路、美麗戰勝貧困”為主題的“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簡稱“一會一節”)将在敦煌舉辦閉幕儀式,與會嘉賓将在8月30日20:00觀看《又見敦煌》。
作為國家首個絲路落地項目,也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内容,《又見敦煌》從藝術角度再現“人類的敦煌”,把敦煌的曆史濃縮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以史詩般的手筆颠覆了傳統劇場模式,成為敦煌繼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之後的又一張鮮明的國際旅遊名片。
《又見敦煌》劇場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沙漠中的一滴水”,由北京設計研究院建築師朱小地設計;大漠黃沙之中,又見敦煌劇場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水,是沙漠中最珍貴的意象,象征生命、象征希望,更象征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沉式結構讓它遙遙望去像是一汪清泉消融向天際,顯現出夢境般的效果。
曆經兩年時間創作的《又見敦煌》,将以全新的觀演模式帶領觀衆進行一次“古今穿越”。“流線式”空間體驗方式演出,以“穿越”為指導思想,劃破歲月的時空,拉近曆史的距離,讓觀衆體驗到情景交融身臨其境的演出。在劇場中,行五十步,您已穿越百年;行百步,您已穿越千年;最後,您也許将與自己的心見面。無論是徜徉行走還是悠然觀劇都帶給人前所未有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帶您穿梭重顧千年前的曆史故事。時刻讓人在行走中觀演,體驗中又見!在不知覺中觀衆已被分成了十六組,分别進入不同的“洞窟”,與“古代人”對談。這是一次觀看,更是一次體驗;《又見敦煌》無論是在藝術形式上還是空間的複雜設計上都可謂是“又見系列”的巅峰之作。
演出分為四個區域進行,選取了5個典型場景,6個曆史人物,沒有時間的界限,隻有曆史的長流,在不同的演出空間内,觀衆将與演員零距離接觸。而觀衆将用這生命中的90分鐘,步行穿越1000多年的藏經洞,去看看那浩若煙海的壁圖經卷;遇見2000多年前的莫高窟,去觸摸呈連城之壁的窟室千龛;跨過7000多公裡的絲綢之路,去聆聽不絕于耳的悠悠駝鈴,見證漢唐空前的繁盛。A區:曆史人物的重現從遙遠的那“一條大路”走來,指引我們穿越到一百年前,那T台般的大道,就是意象化的絲綢之路,那一位位曾在敦煌曆史文化道路上留下過不可磨滅印記的人物,從各個朝代陸續向我們走來,走過絲路,穿過塵沙,帶大家回到了千年前的敦煌,更意味着敦煌千年文化曆代傳承、生生不息。B區:百餘年前,不經意間窺視了千年塵封曆史的道士王圓箓,送别飛天後,将在與飛天菩薩交流忏悔中,感受神佛以慈悲、大愛的胸懷包容世人的情懷。C區:觀衆将置于“窟”内,十六個窟,上百個表演,穿越到千百年,來演繹浩瀚磅礴的絲路傳奇,鮮活地呈現它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和敦煌文化精神,而劇中采用了很多這樣的細節故事;D區:古今對話,還原曆史,講述索靖鎮壓叛亂、張議潮收複河西的故事。故事脈絡發展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演出精妙的舞美設計和技術操控,在迷宮式的劇場中,設置了罕見的超大型聯動舞台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許多特技效果均屬首創,引領觀衆進入壯觀瑰麗的幻境空間。從張骞到相夫公主,從索靖到張議潮,從異域商旅到當地村民,一直到近現代的王道士,這一幕幕從人們的視線中穿流而過,就在這一瞬間,敦煌兩千多年的曆史風雲一股腦兒傾瀉在人們面前,讓人目不暇接,欲挽其袖同行共語。
《又見敦煌》将在曆史中又見,在歲月裡重溫,跨越歲月的長河,背負曆史的行囊,把敦煌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絲綢之路是一條由我們民族信仰和文化鋪就的文明之路,《又見敦煌》無疑是傳承絲路精神的一種創新的藝術表達。賞一幕奇劇,傳一種文化,追憶曆史,回望古今,千年的曆史,訴說了多少英雄傳說,曆史的浩繁畫卷,延續的是中華的根脈。《又見敦煌》将在那娓娓道來的随風往事中,帶領觀衆橫跨古今、穿越千年,深度解讀、還原、再現莫高窟與敦煌文化。
三、導演自述
·到敦煌,王潮歌導演最多的感受便是敬畏: “一千多年的曆史,大漠塵沙,千年莫高窟,一條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放在一起到2016年,到你和我這樣的人站在這,我認為沒有什麼人能逃離‘敬畏’倆字,敬畏的心境。我們現在的人有一種豪氣,這種豪氣就是我無所不能,我可以蓋一個大樓,天那麼高,感覺人的能力是無限的,尤其互聯網時代到來,我們無限的可能随時随地可能出現,但你真的是無限的嗎?你的能力是無限的嗎?如果人因為自己的能力特别大而失去了敬畏,那就離失敗不遠了。所以我認為敬畏這兩個字在當今這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我們敬畏自己的祖先,敬畏文明,敬畏土地,或者敬畏我們曾經學過的那麼一點點知識,或者敬畏一個善意,都應該有敬畏之心,所以如果我能夠懷有敬畏之心,開始《又見敦煌》的創作,我認為我的觀點沒有跑偏。所以我對自己這個觀點還挺滿意的。”
·王潮歌導演對于劇場的描述“首先我們要蓋一個劇院,這個劇院的外形是由很多玻璃組成的,看起來不是方的不是圓的不是長的,它好像沒有形狀,取意沙漠中的一滴水象征生命和希望,想象它應該像海市蜃樓一樣,在人非常渴非常絕望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幻境,這個裡面很美好,像天堂,像仙境一樣,我們就想蓋這麼一個劇場,前面一片平坦,後面就是沙漠戈壁,現在設計的叫水的這個劇場,它完完全全可以融入後邊的天際,沒有形狀,像一個詩,像一個夢幻,像一滴水,像我們的海市蜃樓”。
·對于今天敦煌文明的感受: 1、“今天絲綢之路是什麼?是一條精神的絲綢之路,今天我們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就是指的這條路,指的是我們在精神上有一條大路,互信、融合、包容,向每一個地域的每一個民族伸出我們的手說:咱們都是朋友,包容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好多民族在這都融合,好多藝術在這都融合,好多故事在這融合,包括好多人種在這都融合了,成為一個共同體”。 2、“這條精神的大路它是從兩千年前開始走起的,走到今天,未來還會再走到遙遠的地方,走到我們都死了,走到我們子孫的子孫,看不見了它還走着,所有的故事,包括莫高窟,它都可能會消失的,就像我們随手抓起的沙子一樣,一放手沙粒掉一地,永不消逝的就是精神,所以,莫高窟的消失也可能是因為一次地震,也可能是隕石隕落撞擊,也許是又過了五百年,它就自然沒有了,那你們有沒有可能想象,當你走出去就随便的一個土地,從地下抓一把土,抓一把石頭,你有沒有想象這裡是什麼,它有可能一千年前被一個書生的腳踩過,它有可能在一千五百年前的一個婦女的竈台上,它有可能就是懸泉置瓦上的一片沙,它有可能就是米薇寫過的很多書信中的一封,都埋在這個沙下,由得我們慢慢地翻慢慢地找啊”。3、“大自然或者整個世界它就是這樣,周而複始,輪回循環的,但是就像在敦煌随便拾起一把沙一樣,這裡面不是它變成沙就什麼都不是了,我覺得最後跟觀衆共同要探讨的,就是我們傳承的這個精神,我們保護的是什麼。告訴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以我們的民族為榮,以我們的文化為榮,這種血脈的傳承,一點點地傳到下一代,這條路才算一直通着,這莫高窟才能千年萬年的存”。
·創作上的難題:1、“怎麼難呢,因為他有三個非常了不起的之最,第一個, 一條絲綢之路,這條路兩千多年前走起來一直到現在,一帶一路,這條路從商道後來變成一條政路,到現在,我認為它變成了一條精神的路,其實在這裡已經看不見駱駝商隊了,我們現在依然提出來“一帶一路”,其實是向所有周邊的、我們的鄰裡,向我們的子孫說這條路永遠不會結束,永遠會走下去,走到我們千秋萬代。另外的就是我們的莫高窟,莫高窟百分之八十多都是佛窟,在裡面講述了各種佛教的經的畫,和印刻着一千多年人們生活曆史人文地理什麼都有的,這個窟坐落在大漠深處,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個結點,一想起來唐代,一想起來我們中國人的古文明,誰也不能忽視有個叫莫高窟的地方,也因為這個窟,讓全世界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贊美又多一重,所以,如何能把這個窟的故事寫出來,是第二個難點。第三個就是大戈壁大沙漠,戈壁沙漠之下,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城市或者說一個我們沒有發掘的寶物,更多的掩埋的是曆史,這個曆史哪怕我們中間找到任何一個小的片段,都足以讓我們驚歎,在這三個大線路之下,想讓一個一個多小時的演出把這些東西都呈現出來,我覺得這不是一般的難度”。2、“我們給自己提了一個非常困難的要求,一句話就是要用寫史詩一樣的筆法寫莫高窟,寫這個大漠”。
·價值觀的傳達:“我說了三個字叫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可以影響,可以給予,可以感染的。現在這個社會,經濟高度發達,大家一說到價值觀就說:“不如來點實在的吧,這個合同怎麼簽,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這個很正常,這個價值觀不能用别的尺度去衡量,當我的演員,他可以在這個偉大的事件當中,在這個令人陶醉的作品有自己一絲貢獻的時候他已經完全的滿足了,而不是說我多說一句話你給我多少錢,我多上一個動作你給我多少錢,他們已經沒有這個概念了,就是這種貢獻,這種成就感,讓人覺得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這是神聖的創作,我覺得這種就是藝術的魅力,和我們團隊獨有的氣質,這種氣質不光是在敦煌,在所有地方都一樣,在我這非常真實”。
王潮歌 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當今文化産業領軍人物、實景演出創始人。“印象”及“又見”系列演出總導演、總編劇。代表作:《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又見平遙》、《印象國樂》、《又見五台山》、《又見國樂》、大型現代舞劇《乘願再來》、第29屆奧運會核心創意成員之一、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歌劇《秦始皇》(多明戈主演,譚盾作曲)、上海世博會民企館總導演/策劃、《印象西湖雨》(王潮歌作詞、喜多郎作曲)獲格萊美音樂獎提名、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風牆》主設計師、主題活動“印象•世界之巅”等。
四、背景資料
關于劇場
位于莫高窟數字中心旁,倚臨沙漠,形狀似水,通體湖藍,下沉式結構讓它遙遙望去像是一汪清泉消融向天際,意在“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生命與希望”,由北京設計研究院建築師朱小地設計;劇場共19901平方米,行走觀看中感受到的不僅限于平面,多維度表演的空間、與曆史人物的互動、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将表演内容量最大化的同時觀衆也可以更加直觀的感受、貼近曆史。
總導演王潮歌曾說這種演出的獨特是更在意觀衆的參與和體驗,“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交流”是這次《又見敦煌》中她最想做到的。當絲綢之路已不再繁榮,留下的是一條融入各民族文化、宗教、藝術的精神大路,之所以稱之為史詩般的敦煌也是因為在作品中展現的并不僅是曆史真相,更多的是價值觀,是文化傳承的态度。
關于敦煌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的交彙處,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業次之,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聞名于世。
敦煌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産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2010年,敦煌境内現存各類文物景點24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莫高窟、玉門關、懸泉置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另有4A級景點3處(鳴沙山·月牙泉、陽關和雅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3A級景點4處(敦煌影視城、三危山景區、沙州夜市和同舟島景區),2A級1處,1A級1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被稱為“文化瑰寶”的莫高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内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遺産”證書。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自駕車旅遊十大目的地”、“2008中國魅力中小城市”、“遊客最喜愛的旅遊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