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讀《數理化通俗演義》,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祖沖之他先為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作了注。《九章算術》成書于公元四、五十年間,集我國古代數學之大成,曆代有不少人曾為它作注,但都碰到一個難題:那就是圓周率(現在叫π,它是圓周和直徑之比)。很古時候,人稱“徑一周三“,即π=3。王莽新朝時精确到3.1547,東漢時張衡又精确到3.1466,三國時劉徽為《九章算術》作注,則認為最精确的應是3.14。
他在當地畫了一個直徑為一丈的大圓,将圓割成六等分,然後再依次内接一個12邊形、24邊形、48邊形……他都按勾股定理用算籌擺出乘方、開方等式,一一求出多邊形的邊長和周長。就這樣不知又過了多少天,隻知花開花落,月缺月圓,父子倆把地上那個大圓直割到24576份,這時的圓周率已經精确到3.14159261。祖沖之知道這樣不斷割下去,内接多邊形的周長還會增加,更接近于圓周,但這已到了小數點後第八位,再增加也不會超過0.00000001丈,所以圓周率必然是3.1415926<π<3.1415927。當時祖沖之就把圓周率定在“上下二限“之間。這上下限的提法确是祖沖之首創,他得出的圓周率精确值在當時世界上已遙遙領先,直到一千年後才有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的計算超過了他。所以國際上曾提議将圓周率命名為“祖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