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锵寶參加了一場親子閱讀沙龍,在跟其他媽“閱讀”媽媽交流時發現:雖然一些寶寶從小開始讀繪本,但對閱讀的興趣并不高,甚至拿起一本書第一時間就會去找媽媽,自主閱讀的意願很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孩子不愛主動學習,根源在于親子閱讀的方法。
說起陪孩子讀書,我們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畫面,媽媽拿着書講故事,寶寶安靜的聽着,這實在是很大的誤解。親子共讀的重點,其實在于“親子”間的互動,繪本的作用更像是一座橋梁,越小的寶寶越是如此。但是問題來了,到底該如何跟孩子互動,問些什麼問題,開發他對閱讀的主動性呢?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好工具——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MindMap),也被稱為心智圖、腦圖。它具有發散性思維結構,能夠幫助我們将信息可視化表達。在親子閱讀中使用思維導圖,有下面三點明顯的好處:1、思維導圖把抽象的邏輯關系,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特别适合“讀圖期”的孩子。
有些人可能會說,思維導圖那不是大人用的思維工具麼?這麼小的孩子可以用麼?
在《發展心理學》種皮亞傑認為:2-6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這個時期孩子對于空間、因果關系、認同、分類以及數量等概念的理解都在發展。
所以,如果寶寶已經2歲以上,我們就可以試着使用“思維導圖”這種工具來輔助親子閱讀,引導他們主動探索、思考和表達。
在帶領锵寶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我也經常用到思維導圖這種工具對于繪本進行分析。我們一起“拆解”的第一本書是李奧尼的著名繪本《小藍和小黃》,如果你也是第一次帶寶寶做思維導圖,我強烈建議你用這本書開展,一來繪畫比較簡單,孩子可以全然參與,二來故事線和邏輯也足夠清晰。下面我就根據這本書,為大家拆解一下,該如何帶孩子用“思維導圖”進行親子閱讀。
第一步:帶孩子通讀繪本
拿到一本繪本,我們可以讓孩子先自己看看封面,問問他看到了什麼?藍色和黃色!還有呢?還有他們抱在一起變成了綠色。再慢慢展開這個故事。相信寶寶們都會被這樣充滿想象張力的故事所吸引,那就為他讀完整本書,有了整體印象以後再做思維導圖。
第二步:家長搭架子
現在,我們要拿出一張白紙,做《小藍和小黃》的導圖了,對于孩子來說迅速把書中的内容抽象成導圖确實比較難。因此爸爸媽媽可以先幫寶寶“搭架子”确定整體結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問他這幾個問題。
這本書的主角是誰?
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結果怎麼樣了?
在跟锵寶一起做思維導圖時,我們用了彩泥這種材料貼出小黃和小藍,這樣孩子會覺得更有趣,清理起來也比水彩更加簡單。
第三步:寶寶重讀繪本填内容
等框架搭好後,建議讓寶寶再自己重新讀一遍這本書,然後根據導圖的框架來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如上圖所示
事實一:小黃和小藍抱在一起變成了小綠
聯系實際:藍色彩泥和黃色彩泥放在一起是否會變成綠色呢?
事實二:小綠的眼淚是什麼顔色的,黃色和綠色
大膽假設:小紅和小黃如果擁抱在一起,會是什麼顔色?
求證:小紅和小黃變成了小橙
Tips:從這本書出發,我們不僅可以帶領孩子将書中的顔色混合基本知識填寫在思維到圖上,還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各種顔色混合會變成什麼樣,可以帶寶寶用彩泥做實驗,把結果填在思維導圖上,發展出新的故事。
讀繪本帶孩子做思維導圖,最終并不是要得到一張漂亮的靜态圖片,而更要将關注點放在“思維”上,通過引導、提問,讓這張圖不斷的生長、擴展。而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将“思維導圖”當做一種思考工具,久而久之形成發散且有條理的思維模式。比如下面這兩種場景。
第一種:當我們出去旅行時
讓孩子自己準備旅行用品,可以用到思維導圖。一般來說我們會找一張紙,将每一樣想到的物品都列出來,但這樣其實很雜亂。不妨搭建一個思維導圖,将衣物、零食、玩具、日用品等分類,在将需要帶的物品做成小紙條,讓孩子分别貼上。
第二種:了解新知識時
孩子在成長中可能在某段時間,對某種東西很感興趣,但是三分鐘熱度後,就不再去研究。而建立思維導圖可以幫助他們持久搜集和探究某種知識。舉個例子,锵寶有段時間對火山很感興趣,我們就在筆記本裡做了一個火山的思維導圖,裡面有火山形成的原因,火山的分類等等,有一次在看地圖時,锵寶發現有一章叫做火山地震帶,就忙不叠的去找出“火山思維導圖”填補火山的分布。
後記:
其實對于親子閱讀來說,無論是思維導圖,還是讀後的分享,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書是信息的載體,但是隻有經過思考和讨論,才能内化為孩子自己的知識體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