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文授權轉自 | 凱叔講故事(kaishujianggushi)
作者 | 徐典典
調查顯示,
不少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
這9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觀,
家有孩子的,一定要看看。
0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如果父母當了“甩手掌櫃”,
可能會為孩子未來的人生留下隐患。
“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
孩子和自己的爸媽親”。

02
拒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暴力無論以什麼形式出現,
對孩子的傷害都是巨大的,
拒絕暴力是家庭教育的底線。
社會暴力的根源,在于家庭。
有研究表明,
在家裡遭受暴力特别多的孩子,
社會犯罪率更高。
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
他的原生家庭結構,往往都是有問題的。
03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
教育孩子的前提,
首先要保護好孩子的尊嚴,
這比糾結對錯更重要。
維護孩子的尊嚴,教育才能達成效果。
作為父母,
不随意開孩子的玩笑,
不當衆揭孩子的短,
不在公共場所打罵孩子。
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點——
過分謙虛也會傷害孩子的尊嚴。
比如,當着孩子的面和别人聊天:
“我們家孩子不行。”
“比你家孩子差遠了。”
這種對話,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是在保護他的潛在力量。
最高明的教育,
是讓你的孩子知道,你以他為榮。

04
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
記錄了一段對話:
媽媽問女兒:“你要哪種冰淇淋?”
女兒回答:“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
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
在這個對話過程中,
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
試圖将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
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
你的想法是錯的,你得聽我的。
她對女兒的真實感受視而不見。
如果什麼都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就無法找到自己的價值。
05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相比于隻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
有效陪伴、促膝交流等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李玫瑾教授提出,
人的幼年需要心理撫養。
對孩子的心理撫養,
包括情感、性格、觀念、尊重等,
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石,
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品格。
孩子不是突然變“壞”的,
在那之前,
問題已經堆積成了一座冰山。
“我曾經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
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
突然發現孩子變得‘陌生與可怕’,
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
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
當他們把孩子領到我面前時,
我隻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
他們已經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06
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
成績往往具有一葉障目的效果,
以至于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
智力決定命運。
父母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能否考上名牌大學,
很少關注孩子的性格和品格培養。
真正決定命運的,是性格。
李玫瑾教授提出,
孩子的性格訓練最好由父親來完成。
孩子12歲之前,
父親需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一項運動,
在運動中進行性格培養。
早年的性格一旦形成,會終身穩定。
等到20歲、30歲,
再想要改變已經很難。
07
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
不要一味用“别人家的孩子”,
來貶低自己的孩子。
無論孩子多大,
最能治愈他們的,
永遠是父母的認可。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父母分三種:
第一種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批評你;
第二種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忽視你;
第三種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鼓勵你。
毫無疑問,
所有的孩子都想要最後一種父母。
優秀的家長,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

08
言傳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很多教育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
但“根”在大人。
家長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
有個爸爸喜歡喝酒,
每天工作之前,
他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盅。
一天,下着鵝毛大雪,
他和平常一樣哼着小曲向酒館走去。
走着走着,
他總感覺後面有人跟着他,
回頭一看,
原來是自己年幼的兒子。
兒子順着父親的腳印跟了過來,
特别興奮:
“爸爸,這雪多厚呀,
我正踩着你的腳印呢!”
兒子的話讓他心裡一震。
他想:
如果我去酒館,
兒子會順着我的腳印走,也會找到酒館。
如果我去其他地方呢?
然後這個父親就改變了路線,
走向了鎮子盡頭的圖書館。
自那以後,
這位父親改掉了喝酒的習慣,
再也沒有去過酒館。
一個好父親不是能賺好多錢,
而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一個好榜樣。
孩子不聽我們的,他模仿我們。
父母的言傳身教,
永遠是最有力的教育。
09
不要讓孩子替你實現夢想
真正幸福的人生并非千篇一律,
最好的教育,
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
父母要做的,
是讓檸檬更酸,讓蘋果更甜,
而不是把檸檬變成蘋果。
孩子的全面成長,
離不開健全的家庭教育觀。
請轉發給家人,
讓孩子成長路上少走彎路。

作者:徐典典,育兒專欄編輯,專注育兒和兒童心理學研究。
本文轉載于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6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文中插圖作者 | 樊薇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