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家長問:
孩子的數學能力怎麼培養?
幼兒園階段學的能和小學課程無縫銜接嗎?
我們家長又該做點什麼?
是否應該報班?
事實上,數學的确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中都有着比較重要的地位,而且和将來的升學考試息息相關。
因此,培養孩子的“數感”是近些年比較受家長們關注的話題,今天針對孩子在家的情況,給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1、算術的前提:先學會數數
你家孩子多大會數數?
有的家長從孩子1歲就開始教數字,有的孩子可能到3、4歲還很難說出連續的數字。這些都沒有關系,無論你家孩子基礎怎麼樣,從現在開始培養數數的習慣。
比如桌上放着一盤橘子或者蛋糕,你可以讓孩子數一數有多少個,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數念出聲;
2、使數字具象化
你可以利用家裡的餐具、物品、單詞卡片、任何東西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字。
3歲的凱西假裝自己是在野餐,他在桌子上仔細擺了四個塑料杯子和四個塑料盤子,然後他想了想,說:“我們全家都可以來野餐啦!”(他家是四個家庭成員)
3、培養空間感
我們都知道,數學裡有一個分支學科叫“幾何學”。對于6歲以下學齡前的兒童來講,他們需要先有空間、位置、大小等概念,以後才能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
空間感弱的孩子往往會有以下表現:俗稱的“路癡”,即便去過很多次的房間或教室仍然難以找到;在翻鬥樂一類的兒童樂園裡經常腦袋撞到其他物體……
家長可以在平時多讓孩子玩些積木、折紙等有利空間感的遊戲,周末外出遊玩也可以嘗試迷宮一類的活動。在家裡放點輕音樂也是不錯的選擇,讓孩子通過聲音來判斷方位。
4、生活中的測量
長度、重量以及時間等,都是孩子需要逐漸掌握的技能。在了解刻度的同時,也能加深孩子對數字的印象。
例如,不少媽媽喜歡在家做些烘焙,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幫忙量多少糖、稱重多少面粉、放多少水等等,也能激發孩子對數字的興趣。
5、估算與比較
判斷一個物體的大小和數量,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可能有些困難。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加入類似的描述,幫助孩子理解。
例如,有一個2歲孩子的爸爸,早上會給孩子準備百吉餅(類似甜甜)作為早餐,他做了一個正常大小的百吉餅和一個超級迷你的百吉餅,問孩子要哪個;孩子指了指正常大小的那個,然後爸爸說:
“哦,你一定餓壞了,因為你想吃【更大】一點的餅,而那個餅【更小】。好的,早餐馬上開始。”
6、建立邏輯關系
邏輯關系好的人,數學不一定好,但邏輯關系不好的話,數學肯定好不到哪去。
家長可以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些規律,幫助孩子建立邏輯關系,比如:早上太陽升起,晚上太陽落下,月亮升起,第二天早上月亮落下,太陽又升起……問,你睡覺了,就像_____一樣(太陽或月亮)。
分享給大家幾個在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親子互動小遊戲:
玩法一:玩具分分類
你可以把孩子喜歡的玩具車、毛絨玩具或是芭比娃娃什麼的混在一起,數量最好不超過3種,然後讓孩子把他們分類,比如可以先按照類别分,小汽車一堆,毛絨動物一堆……
然後每個類别再按照大小個進行排序;也可以按照顔色分類,看你想訓練孩子的哪方面能力了。
玩法二:讨論能見到的所有編碼
确保孩子認識10以内的數字後,開始和孩子數一數、背一背家裡的電話号碼,你的手機号,或是你家的門牌号等等。
有時在路上也會看見公交車編号、地鐵線路号等,和孩子一起念出來。
玩法三:參與做飯
讓孩子幫你一起做飯,可以參與測量需要的水、調料等等,或是幫你拿幾個雞蛋、幾根胡蘿蔔什麼的。
玩法四:描述方位
不少好動的孩子喜歡在家裡鑽來鑽去,當ta鑽到桌子底下時,别着急拉他出來,先問他在桌子的哪裡?或是把他喜歡的玩具放在櫃子上,問他玩具在哪裡?
玩法五:多散步
多和孩子去外面走走,你會發現很多可以聊:哪塊石頭大?我們撿了多少個松果?鴨子和狗有什麼不同?這棵樹上有幾種顔色樹葉?我們從這走到出口需要多少步?
玩法六:分發東西念出來
給孩子東西時有意識念出來:一塊餅幹給爸爸,一塊餅幹給我自己,一塊餅幹給你;來穿鞋,左腳穿上穿右腳,一,二。
玩法七:觸摸練習
找一些立體三角形、圓柱形、正方形等等的物品,或者直接用教具也行,讓孩子先用眼睛觀察,然後摸一摸,最後閉上眼睛,用手感受這些物品,并描述。
玩法八:食物分類
買一些形狀不同的通心粉、早餐麥片等等。将不同圖案的通心粉混合在一個大碗裡,準備幾個空碗,讓孩子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分類。
玩法九:時空隧道
對于空間感不太強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家裡DIY一個時空隧道,你可以買專門的材料,也可以用幹淨的大紙箱子拼接,讓孩子在裡面鑽來鑽去玩,增強孩子的空間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