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10 05:58:26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

多彩貴州民族風

貴州山長水遠、民族紛亂、文化複雜多元。由于交通阻塞,緻使原住民文化保留得比較完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擇趣尋訪資料來源多數是通過老人家的口述和道聽途說,也有一些網上收集,肯定不全面,錯誤也是難免的,歡迎更正。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隻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彜族傩戲

3 赫章可樂

貴州赫章的可樂地區是夜郎文物發現最豐富的地方,墓地、博物館,跟夜郎專家探讨套頭葬的原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地風俗濃郁的村寨生活也頗有魅力。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2

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黔西:

4 穿青人

大方地區,有一種未識别人群叫穿青人,目前還不能鑒定他們屬于什麼民族。他們是明初因戰亂遷徙至大方地區。所以保留了比較明顯的古老漢文化習俗,又與當地的原始文化融合在一起,産生了一些非常獨特的文化。尤其是宗教祭祀。明代地方史志稱其為“土人”,清代又稱其為“黑民子”,因其“衣尚青”,故“又曰穿青”。這個民族居住在織金的有20多萬人。他們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獨特信仰——“九月祀五顯神”;信仰五顯神的形式是“在堂屋西北隅以竹篾編如小兜形懸壁,曰兜兜壇”,即家家立五顯壇世代供奉;祭祀五顯壇的形式是“每歲或間歲釀酒殺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躍如演戲狀,曰慶壇。”這種戲,就是被外國戲劇專家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傩戲。俗稱“跳菩薩”。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3

貴州六枝特區郎岱鎮,穿青人為李芊墨試穿穿青族的服裝

5 奢香夫人的生平

奢香夫人對貴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貴州建省就是奢香夫人的功勞,她作為一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卻能被朱元璋大加贊賞,并收為幹女兒,必有其過人之處。奢香夫人修通貴州古棧道,貫通貴州,為交通及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她的遠見卓識,大興教育,送了很多部落首領的子女去南京接受教育。可以說是貴州省的奠基人。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4

貴州黔西縣奢香夫人雕塑

6 磨漆器

大方地區的磨漆器,從那裡我們可以引申出中國兩千多年的制漆曆史。大方磨漆器于明代成形,工藝卓絕,如今故宮博物院還收藏着一套大方的皮胎磨漆器餐具。大方磨漆器最多工序為二百多道。其中的隐花工藝更是叫絕。有皮胎漆器,還有布胎漆器。大方漆是世界上質量最好的漆,清若水,稠如膠。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5

工匠精神與彜族文化:大方漆器手藝人的堅守

7八音坐唱

早在唐朝就流傳于桂東南一帶,目前隻有興義市巴結布依族保留流傳至今。所謂“八音”,是由八種民族樂器組成樂隊而得名。通常有笛子、箫筒(無膜笛)、牛骨(馬骨)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钗等樂器。從古流傳下來的曲目不超過13首,多為根據本民族神話故事改編的唱本,也有漢族民間唱本。

它通常以10至16人組成演員隊伍,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其曲牌有正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八音坐唱”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常在民族節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族說唱藝術形式。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6

布依族"八音坐唱"

黔中:

8 關嶺地區

布依族跟石頭簡直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有石頭寨,幾乎所有生活用具都是石頭所制。關嶺地區還出土了“貴州龍”化石,具專家測定,是二億兩千萬年前的龍化石,早在清朝就有布依族人發現了此物,他們認為貴州龍化石上附着了他們祖先的靈魂,所以加以崇拜和保護。但是不能讓此物進寨子,因為這些祖先的靈魂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7

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

當地布依族的服飾非常的美麗。其中百褶裙的制作複雜繁瑣。先将自制的土布習染,疊成皺褶,用巨石壓制成百褶,一周左右取出制作成裙子,色彩很古典樸實。

9 扁擔山巫文化、經書、象形文字

揭示巫術的來曆和巫術比較陽光的一面。巫師的目的是為了幫人們驅病護體,為人們的命運護航。扁擔山一帶女巫的悲劇生活,她們是不由自主成為女巫的,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無論在做多麼重要着急的事,隻要心裡感覺到召喚,馬上就得跑回家,與魂靈對話,渾身發抖。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8

扁擔山 石頭寨

10 羅殿國都邑阿劄城遺址

位于安順市雙堡區杉木鄉洗馬塘,遺址尚存依嶺而建的古城垣堆石、蜿蜒數裡。古羅殿國都邑遺址,是彜族先民首領播勒君主治所,唐宋時期,羅殿國社會經濟逐漸壯大,在一段曆史時期内,把一批批馬趕到廣西出售給南宋王朝設在那裡的買馬機構“提舉司”,以供抗擊北方金人的戰争之用。為保護其日益增多的财富,羅殿國王在安劄築城以守。羅殿國,是濟火部落的所在地,濟火是三國時期的傳奇人物,幫助諸葛亮擒孟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知道活了多大,有記載的濟火最後一次出征是104歲。

11.瑤族的瑤浴,及其精巧的引水系統

在從江一帶的瑤族,不允許女子外嫁他族,原因隻有一個:不允許自己的瑤浴配方外落他人,從江瑤浴是當地瑤族群衆經過數百年的實踐積累而保存至今的傳統醫藥知識。特殊的地理環境,使瑤族聚居區域具有生物多樣性特征,地道中藥材蘊藏豐富。采集數十味中草藥配沐浴藥方,達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效果,構成了當地獨特的瑤族沐浴文化。瑤家人一旦決定在哪裡定居下來,一定要有山溝溪流,然後種上南竹,用天然南竹把水牽引進家,家家戶戶都如此。對水的利用,他們除了人畜飲水和其它民族沒有多大的區别外,每家每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瑤浴習慣,用水量是最高的,至少幾百斤,倘如用水不方便的話,憑人力肩擔是不行的。為了方便用水,瑤家人把溪水引進家裡的水缸,水缸與燒水的大鍋和瑤浴的木桶之間的距離一般都在兩平方米之内,非常實用,這是瑤家人勞動總結的智慧結晶。瑤家人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那就是打油茶。他們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人圍坐火邊,打油茶,吃油茶,成年人吃過三碗油茶後上山幹活,小朋友吃過油茶後上學讀書。油茶既是瑤家人的早餐和宵夜的食品,又是保健品。在瑤寨,每天除了中午飯和晚飯和其他不異外,他還需有兩到三餐的油茶,這是他們良好的飲食保健習慣。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9

瑤浴

12.苗族的象形文字

施秉的苗族古文字很值得研究,各地的苗族幾乎都有苗族古代有文字的傳說,這些文字寫在羊皮或樹皮上,傳說中大都認為,由于戰争與遷徙頻繁,苗族古文字才不幸失傳,如今各地苗族刺繡圖案中的幾何花紋,就是古代苗文的零星殘存。現今的苗族文字稱“刻道”,即“刻木”,譯為“苗族開親歌”,流傳于施秉縣楊柳塘鎮的飛雲大峽谷之巅一個山坡窪地裡。漢語裡叫高塘,苗語叫“巴霞”,綠樹夾翠竹簇擁着寨屋,蔥茏而幽靜,寨前是一片開闊的田壩,阡陌縱橫,兩邊矮山環抱,清秀俊逸,顯出山鄉的淳樸素雅與靜谧之美。史書記載,苗族“俗無文字,交質用竹木刻數寸,名為刻木”,婚嫁是“姑之女定為舅媳。倘無子,必重獻于舅,謂之外甥錢。否則,終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來”。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0

苗族的象形文字

13.仡家人

黃平仡家人是一個自報漢語族稱是“仡族”的少數民族族體(注:仡應為人字旁右為革字造型,字庫中無此字,故以仡代)。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黃平、凱裡、施秉、鎮遠等縣。他們從服飾到生活習俗、生産習俗、圖騰崇拜都獨具特色。他們自稱“科摩”、“寶拱”,認為自己是後羿的後代,漢族稱為“仡兜”、“仡家”,苗族稱為“嘎鬥”。這裡的女人,無論休閑娛樂還是勞作,無論寒暑,頭上戴的都是象征“射日”的頭飾,節日穿的是“铠甲”式盛裝;男人盛裝有如古代契丹人束:帽如太陽,綴鳥羽,頭帕上插銀簪如箭聳;身佩刀、弓箭和蘆笙。各家各戶神龛上供奉的是紅弓白箭,男女從小都尚武,至今古風不減。有指畫、蠟染等特色工藝。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1

黃平仡家人

14.雷山西江千戶苗寨

雷山西江千戶苗寨是世界最大的民族村落。西江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地。苗族居民自稱“嘎鬧”。外人來到西江,尚未進到寨内,無不為其巨大的規模與恢宏氣勢所震撼:與其說這是個村寨,不如說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腳木樓組成的森林,自山頂直鋪到山腳,将整座山都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等到傍晚時分,寨子裡炊煙四起,彙集在半空中如雲如霧。苗疆綿延千裡,村寨難計其數,但沒有任何一個寨子,敢于挑戰西江寨所獨有的驕傲頭銜——“千戶苗寨”。聚居在西江的苗家有1000多戶,人口逾6000人,是名副其實的千戶寨,也是中國最大的苗寨。苗族人提起西江,都不無尊敬地稱其為“西江大寨”。這裡的銀飾、繡花、蘆笙别具特色。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2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15.岜沙苗族

岜沙苗族是目前中國唯一允許挎槍的民族,完全處于原始狀态,頭頂有一根“天菩薩”,是祖先和神靈彙聚的地方,不管是父母還是什麼人,隻要一碰他們頭頂的天菩薩,擡槍就打,神聖不可侵犯。

清水江一帶的巨歌是苗族人民的風俗,高亢美妙,由于多數生活在山巅,來往上下山很花時間,兩個山頭之間經常互相對歌,歌聲遼亮,直透雲霄,在大山間回響。美妙之至。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3

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

16.侗族大歌

在侗族中,“大歌”含有古老的歌、很長的歌、很大的歌等意思。因此,“侗族大歌”可以理解為結構龐大的侗族民間合唱歌曲。侗族大歌可分為“普通大歌”、“聲音大歌”及“叙事大歌”三類。其中,聲音大歌是“以表現歌曲的曲調和歌隊的聲音為主的大歌”。這種歌的歌詞較短。一首歌通常有兩段詞,多的也不超過五段,每段歌詞也僅有三、四句。它的主要特點是:每段歌的後半部分都有一個相當長的持續音襯腔。侗族人民把這部分視為聲音大歌的主體,常常要使用“循環呼吸”的方法來演唱。聲音大歌往往對自然景物進行惟妙惟肖的模仿與刻畫。蟬鳴聲、楊梅蟲叫聲、山羊跳躍的形象、小河蜿蜒流水的情态等。侗族的牛腿琴是樂器中的活化石,因為琴體酷似牛腿而得名。傳統的牛腿琴用一整塊杉木制成,下半部分挖空,上面蒙上杉木或桐木面闆 。它的琴頸比較寬,頂端的琴頭呈方形,兩側各安裝了一個硬木做成的弦軸,用來固定兩條用細棕繩做成的琴弦。牛腿琴的琴弓用細竹子做成,上面系着一縷棕絲作為弓毛。它的樂音是通過棕絲弓摩擦棕繩弦發出的,因此,牛腿琴發音纖柔,并且略帶嘶啞的效果,音色别具一格,能夠與人聲密切地配合,有着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格。演奏的時候隻用一個把位,經常以五度關系定弦。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4

從江小黃千人侗族大歌

17.侗族的趕歌坪

趕歌坪是侗族最大的交友會,又稱二十坪歌會,盛行于貴州天柱、錦屏等縣的高壩、平岑、蘭田、渡馬、聖德山、大林山、蓮花坪等地。尤以錦屏、天柱、劍河交界處的高壩、平岑一帶最為熱鬧。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奔向歌坪。趕會的群衆多達數萬。姑娘小夥三五成群,相互對歌,互訴衷情。各寨歌隊也紛紛前來賽歌。相傳該歌會是為紀念一位忠于愛情的歌手而形成的。鹹同年間,肖玉娘送她的未婚夫吳承祖投奔反抗清王朝的姜應芳部隊。他倆從塘邊離家,一路以歌相送。七月二十那天,吳承祖不幸犧牲,玉娘悲恸氣絕,人們把她葬于塘邊。每年七月二十日這天,遠近的人們都來祭祀,青年們在贊公頌玉娘忠貞愛情的同時,更堅定了自己的意志。歌會是青年社交習俗,反抗統治階級半争的壯舉派生了祭祀意義的多重性。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5

農曆七月二十日劍河侗族趕歌會

18.侗寨的歌師

與寨老相比,歌師在侗寨擁有另一種超然的權威。一位歌王的風光不僅僅在于他賽歌時獲得桂冠,他還代表整個寨子的光榮與夢想,他們的光榮與夢想與現代都市人鐘情于足球運動的光榮與夢想也并無太大差别。如果說歌隊如球隊,那麼歌師就是教練,或者金牌球員。一位真正的歌王,在獲得桂冠的同時也将赢得無數姑娘的芳心。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6

歌代表性傳承人"潘薩銀花

19.鼓樓、風雨橋

侗族鼓樓、風雨橋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明珠,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衆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風雨橋是侗族行歌坐夜的場所,青年男女最坐兩頭,互相對歌,互表情意。直至天亮方自散去。是侗族人民生活文化的縮影。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7

侗族鼓樓,風雨橋

20.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餘米,寬亦有十餘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裡,其中似乎有其規則。杉坪洞葬位于正對杉坪村的一處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岩石之上,碑額楷書“龍村鎖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稱其墳茔為自古所遺。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就是他們的老祖宗,由于戰争失敗的曆史原因,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語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黃河”。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對貴州民俗的了解(鮮為人知的貴州民風民俗)18

貴州洞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