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銷領域,有個奉為經典的推銷原則——AIDA法則。
A — 吸引注意(Attention)放在首位,
其次是引起興趣(Interest)
激發欲望(Desire)
促使行動(Action)。
也就是說,營銷成功的關鍵一步就是“吸引注意”。
同樣地,對于标題也是如此。
如果你的标題一開始沒能成功抓住讀者眼球,那麼其它爆款技巧都無從談起。
那,怎樣才能讓标題在衆多内容中脫穎而出,赢得讀者的注意力呢?
卡内基梅隆大學行為經濟學家洛溫斯坦曾提出一個技巧——創造知識缺口。
即,當讀者現有的知識不能解釋出現的現象,就會出現知識缺口,此時用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會随之而來。
今天,精選君就通過3個優質标題案例,為大家詳細講解如何在标題中打造【知識缺口】,讓你的文字一眼擊中讀者。
1爆款技巧:颠覆認知
主标題:眼看孩子被欺負,對方家長在“看戲”,這個爸爸的做法太霸氣了
閱讀量/推薦量:151211/1359656=11.1%
副标題:無視孩子欺負人和被欺負,都會在孩子心裡種“惡果”
閱讀量/推薦量:39/1321=3.0%
來源:幼兒說
【案例分析】
白夜追兇裡有句話:“人是習慣的奴隸”。大部人都過着一成不變的生活,早上起床要刷牙、晚上回家要洗澡洗腳、夜深了就要睡覺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常規認知。
如果有一天,你被解放了,認知被颠覆,此時知識缺口就會産生。
主标閱讀量超副标3876倍,主要優勢在2點:
1)切入點有趣,挑戰認知
在人類普遍認知中,大部分父母都疼愛兒女,善待保護孩子。
而主标卻開門見山,直接挑戰認知 — 孩子被欺負了,爸媽卻在旁觀。
用戶的心靈就會受到沖擊:為什麼爸爸不上去保護孩子?他這麼做是否另有隐情?這算虐待孩子嗎?帶着這些疑問,讀者往往會打開文章,尋找答案。
而反觀副标,從常規視角切入,描述内容毫無意外:孩子被欺負了,心理肯定會受傷。
未打造出知識缺口,閱讀量和推薦量都很一般。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标題所有的切入點,需與文章内容相符合,尤其是颠覆認知型觀點,必須有翔實的内容作為支撐,切忌題文不符,故意制造噱頭欺騙讀者。
我們再看一例:
制造三國亂世的并非劉備曹操,而是一個殺豬的,可後人都忽視了他
在大衆認知中,曹操、劉備這些大人物才是三國主角。而此标首句就挑戰大衆刻闆認知,在第一時間引起讀者好奇。
2)動詞的使用讓标題更生動
主标中“看戲”這個動詞用得妙。
首先,與“眼看”相呼應,将父母冷漠、看熱鬧的心理描述的淋漓盡緻。
其次,和“孩子被欺負”對比鮮明,明明孩子備受煎熬,父母卻冷眼旁觀,這2者的反差為标題增強了戲劇張力,看點十足。
從該例可以看出「巧用動詞」一個技巧:
針對特定事件,觀察主語和賓語的特點後,選擇生動、富于個性的動詞,增強标題的表現張力。
著名詩人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稱贊“綠”用得好!
“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
因這個“綠”切合了主語(春風)和賓語(江南岸)的特點,不僅表達出春風的到來,而且巧妙地出春天到來後,千裡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
2爆款技巧:巧用轉折,打造反邏輯
主标題:跻身世界強國之列,擁百萬軍隊卻不戰而跑!如今經濟還得看遊客!
閱讀量/推薦量:
224377/1424060=15.8%
副标題:中國人最愛去的國家竟最不靠譜?人民天天在罷工,遊客來賺錢?!
閱讀量/推薦量:6118/59881=10.2%
來源:愛飛樂遊
【案例分析】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洽的因果邏輯,這套邏輯常常讓我們下意識推導因果。比如看到有人在哭,我們會推斷他可能發生了不好的事情。
這個邏輯不一定正确,卻能體現我們的邏輯思維存在慣性。因此,一旦思維慣性被打破,人們的知識缺口和好奇心就會被打開。
主标閱讀量與副标題相差近22萬,主要在于:
1)巧用轉折,打破讀者潛意識
主标“跻身世界強國,擁有百萬軍隊”已巧妙勾勒出這個國家的形象:強大、軍隊充足。
此刻卻筆鋒一轉,交代出這個國家的另一面“不戰而跑”。
按正常邏輯,一個強大的國家,擁有充足的軍隊,怎麼也該抗争一下,怎麼就丢盔棄甲的跑了呢?
這和我們的認知反差極大,甚至莫名其妙;此時好奇心就會被勾起:為什麼它要跑?這個國家到底是哪個?是歐洲的嗎?必然會迫不及待打開文章,一探究竟。
而反觀副标,邏輯上有矛盾之處。
首先,首句“中國人最愛去的地方”和“最不靠譜”沒有緊密聯系。「最愛去」可能是因為景色宜人、物美價廉、或距離較近等等,而“最不靠譜”描寫的過于模糊,看不出關聯。
試想一下,如果換成更詳細的信息點,如“中國人最愛去的國家竟戰亂不斷”是不是吸引力一下子就出來了?
其次,分句想詳細展開,用細節論證這個國家不靠譜,但說服力不夠。“人人罷工”和“靠遊客賺錢”并不能論證國家不靠譜,部分國家工人罷工也是常有的事情。
可見,整個标題最大的問題在于邏輯不清,信息點吸引力不足,無法打破讀者固有邏輯。
2)層層遞進,懸念感十足
主标按照“過去—現在”的時間順序叙事。
前2個分句交代這個國家的過去:強大卻不戰而逃。
最後分句,交代出這個國家的現狀:如今經濟還得靠遊客。
從強國到依靠旅遊業“吃飯”,主标層層遞進交代該國的“前世今生”,信息點充足,也讓人對這個轉變感到好奇:變化這麼大,這個強國到底是誰呢?(更多遞進式的标題技巧,可參考往期文章)
3爆款技巧:加入沖突,增強戲劇張力
主标題:吳清源:最接近神的棋聖,至今還被世人誤解
閱讀量/推薦量:127718/1346753=9.5%
副标題:吳清源:為棋而生,一生一世一棋局
閱讀量/推薦量:144/3780=3.8%
來源:一日一渡
【案例分析】
在影視、文學領域中,創作者常在劇情中加入一些矛盾、沖突來讓整個故事顯得更有張力。
比如《蝙蝠俠》中的正邪沖突,《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身份沖突和階級沖突等。
一旦加入沖突信息,觀衆的好奇心自然被勾起。
主标閱讀量是副标的887倍,主要優勢在于:
1)巧用比喻突出人物形象
主副标都采用亮點前置,直接點出人物身份,讓讀者一眼get到文章的主旨:這是一篇介紹圍棋大師吳清源的文章。
但主标用“接近神”這一精妙的比喻,立現大師棋藝的精湛和地位之高。
反觀副标“為棋而生”太模糊,隻能略微彰顯出此人對圍棋的熱愛,沒能體現這位大師的厲害之 處。
這裡給我們的啟示是:标題信息點要精準,讓讀者形成具體感知,切忌模糊不清。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主标題:中國有個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千年間人才輩出,不是孔氏家族
閱讀量/推薦量:
31105/357979=8.7%
副标題:孔氏家族雖然厲害,但是這個家族也厲害,而且出過的人才比它還多
閱讀量/推薦量:226/9120=2.5%
副标一直重複用“厲害”這類虛詞來描述孔氏家族,而主标卻提煉出“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千年間人才輩出”來彰顯孔氏家族的地位,無疑給讀者的感知更強。所以主标閱讀量多出副标137倍。
2)巧用沖突信息,打造戲劇張力
主标末句“至今還被人誤解”制造出吳清源大師身份上的沖突感,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這麼德高望重的圍棋大師會被人誤解?他做了什麼?人們又誤解了什麼?
整個标題充滿了戲劇性,懸念感十足。
總結綜上,在标題中打造「知識缺口」,可以考慮從3個方面入手:
1. 選擇新穎的切入點,颠覆讀者原有的刻闆認知,但要确保切入點要與文章内容相符,不可做标題黨
2. 巧用轉折,打破讀者原有的因果思維慣性,營造出一種出乎意料感
3. 借用戲劇沖突為标題增加戲劇張力,讓标題更具吸引力
撰文by 吳玉彬
标題&封面是一篇文章的門面,内容才是文章真正的立身之本,不過若是門面更吸引人,則能吸引到更多讀者,讓優質内容獲得更大範圍的傳播,所以今日頭條上線了「雙标題」功能。雙标題在推薦過程中采用優勝劣汰機制。通過這一功能,創作者能夠收集到可量化的數據,來了解用戶對什麼樣風格的标題更感興趣。創作者可對用戶進行長期的測試,并根據曆史數據的整理,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标題方法論。Q:如何開通「雙标題」功能?A:平台主動邀請部分已有「圖文原創」功能或「視頻原創」功能的作者開通。還沒開通「雙标題」功能的創作者請耐心等待,你堅持優質原創内容的努力,絕不會被辜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