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
你看了嗎?
很多人都說看劇的同時又漲了很多知識
……
(相關鍊接:朋友圈刷屏的《長安十二時辰》,你看了嗎!)
故事發生在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死局,主人公們必須在十二時辰内拯救長安。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以十二時辰為時間線,每一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會随着時間推移有色調明暗的不同變化。
于是
我們仿佛跟着他們
從早到晚
走過長安一百零八坊
走過那個盛世最好的模樣
導演
努力想還原大唐的一天。中國人的一天,分為十二時辰,皆有定數。如果你也懂了十二時辰,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
時間是表征世界的最基本物理量,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天都在經曆着時間的流逝,也每天都在運用時間、計算時間。
但是我們真的了解時間嗎?
在古代
人類用了什麼方法計量時間?
又是如何定義時間單位的?
時間單位的定義追溯得比較久遠,在我國,古代的人用來計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器叫日晷。
日晷是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但是完全依賴于天象時,人們隻能看到大概時間。随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生活的需要,人們對于時間的準确度要求越來越高。
史料記載,我國在春秋時代,已經開始利用日晷進行計時。并将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
十二時辰制,自我國西周起就開始使用,是勞動人民根據日升月落、天色變化以及休養生息的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
每個時辰,都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比如“夜半”“黃昏”。十二時辰是先民們的大智慧,指引着後輩子孫過好每個當下,讓我們懂得“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
子時
23:00-1:00
宜|睡眠 忌|熬夜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稱為子時,意為孕育。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
現在睡覺,是為了補上一整天的能量。所以,請不要熬夜。
除非你能像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張繼那樣,因為失眠,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撞啊撞,撞到心坎,撞到他寫出了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概這個時間不睡覺的人,都有個孤獨的靈魂。
醜時
1:00-3:00
宜|熟睡 忌|熬夜
醜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
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棚戶裡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
人也正在熟睡中,身體處在一天中最慢的時刻。
但每個安睡的靈魂,并不安分。
寅時
3:00-5:00
宜|熟睡 忌|熬夜
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先民認為老虎蠢蠢欲動,是為寅時。
此時血壓處于一天的低值,因此要小心謹慎,好好休息。
因為熬過了最黑暗,終于要迎來晨光。
卯時
5:00-7:00
宜|清醒 忌|賴床
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也就是上班報到了。
這時候,最好是學學大詩人李白,站在海邊望早霞,感受一下“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這等氣勢磅礴的場景。
告訴自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辰時
7:00-9:00
宜|吃早飯 忌|不吃早餐
這是吃早餐的時候。秦漢時期,人們一天隻吃兩頓飯,早上這一頓是主餐。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
現在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都是在上班途中匆匆解決早餐,或者幹脆不吃。其實這是不對的。
美食,從來都是叫醒自己的一劑良藥。
巳時
9:00-11:00
宜|精神飽滿 忌|久坐不動
臨近中午,豔陽當空,先民認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
這會兒,正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
所以,請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态,做最重要的事。
午時
11:00-13:00
宜|午飯、午睡 忌|疲勞作戰
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着休息,隻有馬還是站着的,所以午時是屬于馬的。
上古時候,午時是人們去集市交易的時間。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這時候睡個午覺,或者和身邊人聊聊天,無疑是釋放壓力的最好方式。
有張有弛,才是生活之道。
未時
13:00-15:00
宜|工作 忌|頹廢
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
人們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抓住一天的第二個黃金時刻,高效地工作。
畢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申時
15:00-17:00
宜|工作、鍛煉 忌|懶散
《淮南子·天文訓》裡曾說,“(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對于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為清亮,是為申時。
人的工作效率也漸漸到達午後的高峰值,也是做運動的最好時機。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将晚,甯愁日漸晡。”
别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酉時
17:00-19:00
宜|放松 忌|争吵、情緒不穩定
太陽落山了,所以稱為日入、日沒。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标志。
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飛鳥也回到了叢林裡的窩。
這時,忙了一天的人們,情緒不穩定,容易發生争吵。所以要适當放松,不要做重要或複雜的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
戌時
19:00-21:00
宜|閱讀、約會 忌|生氣、無聊
太陽已淹沒在群山後,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見,仿佛都鍍上了溫柔的濾鏡。
這個時辰,最著名的詩當屬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種欲說還休的景緻,像極了戀愛中害羞的心情。
這段時間,是一天中最後的黃金時刻。
腦子清醒,最适合讀書、創作,或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都有助于睡眠,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句點。
亥時
21:00-23:00
宜|安撫心情 忌|浮躁、做決定
這是一晝夜的最後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為亥時。
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泡個腳,準備上床睡覺了。
人定,也是人靜。這是提醒我們,切勿心浮氣躁,也别在晚上做任何重要的決定。
三更半夜是幾點?
夜間打更的制度,在中國持續了上千年,一直到20世紀初才取消。明清時期,城市中都有僬(jiāo)樓更鼓,城市中心還有鐘樓和鼓樓,早晨晚上都會鳴鐘擊鼓報時。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人們将中西時點,分别稱為“時”和“小時”。随着鐘表的普及,人們将“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現代鐘點和古代時辰的關系
在現代,鐘點的意思泛指小時,鐘頭。而在古代,首先 “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
古時為計時準确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于現今的24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而鐘,在成語裡有“晨鐘暮鼓”一說,指古時候計時采用白天打鐘,晚上擊鼓的習慣。
十二時辰
不隻是周而複始的輪回
更像是祖先留給生活的平仄
把韻腳壓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裡
演繹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轉化出欣欣向榮的詩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