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泉銅母範正面
貨泉銅母範背面
□ 崇信縣博物館館長 陶榮
1982年10月16日,我與縣文化館攝影師馬芳忠老師相約騎車去采風,快到午時,我們來到崇信縣黃寨鄉何灣村。與當地群衆閑聊的時候,無意間得知村裡的人在廟家山發現了一個銅盒子,在聽完大緻描述後,我們心裡很好奇,這究竟是個什麼寶貝?經過商議後決定前去一探究竟。當地群衆把“寶貝”拿來之後,我們眼前一亮,這可不是尋常物。在普通人看來,應該并不清楚這是幹什麼的。我們仔仔細細研究查看了好幾遍,幾番思量後認為這件“寶貝”肯定不簡單,猜測這可能是一件王莽時期的貨泉銅母範,這應該是一件值得考證的文物。
随後,我們詳細地給村裡的群衆講解了很多有關國家文物的政策,幾番商議後,得到了群衆的支持,他們決定将這件“寶貝”交還給國家。就這樣,這件無意間發現的文物被崇信縣博物館收藏。經考證,這件寶貝是新莽時期的“月氏”銘貨泉銅母範。1995年11月6日,經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鑒定,“月氏”銘貨泉銅母範為國家二級文物。
貨泉銅母範比較多見,但有“月氏”二字銘文标識的貨泉銅母範卻很少見。“月氏”銘貨泉銅母範作為崇信縣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曾多次在外參展。這件文物對于崇信縣博物館,其曆史和文化價值彌足珍貴。追溯這件文物背後的曆史,我們不得不提及月氏。月氏,讀曰肉支。月氏族是西北地區一個古老的民族。秦漢之際,遊牧于敦煌、祁連之間。漢文帝前元三至四年(公元前177年-前176年)間,遭匈奴攻擊,大部分月氏族人西遷今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帶。西遷的月氏族人稱為大月氏,沒有西遷的進入南山(今祁連山),與羌族人雜居,稱為小月氏。
《後漢書·西羌傳》: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騎将軍霍去病出征河西,擊敗匈奴軍隊。“取河西地,開湟中。于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月氏道也就是這個時候所設立,以安置歸降的月氏族人。
漢朝政府為月氏道頒發了鑄有“月氏”标識的貨泉銅母範,令其自主發行貨泉錢币。到了東漢初期,爆發了曆時半個多世紀的羌族起義,這場戰争給西北地區的隴西、安定、北地等郡縣的人民生産、生活帶來了嚴重災難。在此期間,東漢政府曾先後兩次下诏内遷郡縣,以避羌人。安定郡由原二十一縣降為八縣,月氏道也就在兩次遷徙中被縮減廢棄。這件“月氏”銘貨泉銅母範也就随着戰亂流失到了民間。
月氏道今在何地?《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縣二十一,有高平……月氏道。”《西北論衡·西北曆代地方行政區劃沿革略》載:“月氏道,漢置,故城當在甘肅平涼縣附近(阙不可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月氏道,漢置,後漢省,今阙,當在甘肅境。”據考證“月氏”為地名,即漢代的月氏道。道是漢代縣一級的行政建制。《後漢書·百官志》說:“凡縣蠻夷曰道。”即凡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而設為縣的,名之曰道。
1974年居延破城子出土的《驿置道裡程簡》記載:“長安至茂陵七十裡,茂陵至茨置三十五裡,茨置至好止七十五裡,好止至義置七十五裡,(此處缺四行),月氏至烏氏五十裡,烏氏至泾陽五十裡,泾陽至平林置六十裡,平林置至高平八十裡。”以此類推,月氏道即在今平涼市崆峒區東南白水一帶。這件“月氏”銘貨泉銅母範為考證月氏道的所在地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