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端午粽這篇課文總結

端午粽這篇課文總結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1 03:18:50

端午粽這篇課文總結(語文一下課文端午粽為什麼會有語病)1

《端午粽》是部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課文三單元第七課内容,原作者為屠再華,寫童年時去外婆家過端午節,外婆包粽子的事情。但課文中卻有一句明顯的語病,作為小學教科書來說,這自然是不應該出現的情況。

2019年4月28日,我受邀在廣州市為全市第四批中小學骨幹語文教師做培訓的時候,主題内容是以閱讀課為例,談統編語文教材的教與學。我說這次部編本的語文教材,是中國曆史上最好的語文教材,無論是理念和選文,都大大優于之前的任何語文教科書。但并不是沒有瑕疵,我舉了幾個小例子,其中就有《端午粽》這篇課文中的語病。

我把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文字打到屏幕上,讓老師們讀一讀: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句話初看起來似乎并沒有毛病,但我讓老師們再反複讀。然後,下面這些語文老師們,慢慢就感覺出這段文字的不對勁了。

問題就出在“才知道”和“據說”的連用,我解釋說:

1)這導緻叙述視角的混用:“才知道”是回憶中的兒童叙述,是一種曆史視角。“據說”則是作者在寫作時代的成人叙述,是一種當代認知視角。這兩種叙述視角隻能取其一,不能雜糅在一起。

2)還導緻對事情的認知差異:“才知道”的應該是指一種事實或一種知識,而這種事實或知識本身是受局限的,知道這種事實或知識的人,并不需要對其背後的真相負責。而“據說”強調的則是事情本身的不确定性,想要表明的是作者對事情的慎重與保留态度。這兩種态度隻能取其一,即“才知道”的,不能是“據說”的;而“據說”的,不能是“才知道”。

那麼,要讓這段話變通順,應該如何修改呢?我讓老師們一起出出主意,改改這篇課文中的語病。結果老師們七嘴八舌,很快就給出了正确答案。

修改方案一:保留“才知道”,删除“據說”。将這段話變為: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修改方案二:保留“據說”的含義,也就是不确認事實的含義,删除“才知道”,這樣就需要将“知道”改為“聽說”。“聽說”有“知道”的含義,但也和“據說”一樣,可以不必負責判斷說法或知識的真僞。這段話變為:

“長大了我才聽說,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已經是去年的事情了。最近我正在重新研究統編版的語文教材,重新讀到《端午粽》,回憶起之前的事情。然後我想到之前讀過的屠再華作品,語言幹淨純淨。作為一個著名作家,他可能不應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于是購買了屠再華先生于1997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的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找到了其中的原文《快樂的端午節》。

果然!

不是作者的問題,是教材編者的問題。

教材課文《端午粽》節選的是屠再華散文《快樂的端午節》的開頭部分: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過端午節。到了這一天,我就牽着媽媽的手去鄉下外婆家。

一到端午節,外婆總燒好一鍋粽子,在盼着我們。粽子是用青青的竹葉包的。四個一提兒,一個個尖尖的。裡面裝的是白白的糯米,糯米中間夾着一顆紅紅的棗兒。外婆一掀開鍋蓋,燒熟的粽子就溢出一股清香來。吃起來又粘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花色品種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藕粽、赤豆粽和鮮肉粽。可端午節包的粽子,外婆都叫“端午粽”。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外婆還裝一小籃子要我們帶回家去,分給大家吃。

我長大了才知道,端午節包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老爺爺的。過去這天包了粽子,要丢幾提到江裡去,祭奠死在汩羅江裡的屈原老爺爺。不靠近江的,就把粽子丢幾提到河裡去。

…… ……

在選入教材課文時,編者在前後進行了删減,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字詞方面的修改,如在“盼着我們”後面添加“回去”二字,将其中較難的字詞“藕粽”等删除等。重最要的是,這裡節選最後一段,原作中并沒有“據說”二字。

我猜想,教材編者是想要在這裡體現自己對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件事情的保留看法與審慎态度,才在原作中添加了“據說”二字,熟料弄巧成拙。

像屈原投江、包粽子紀念屈原等,本來就是民間傳說而已,都已經是中國曆史上長期流傳下來的故事或風俗。教材編者完全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去較真,以自己想當然的知識審慎态度,去表現準确性,不惜篡改原作者的本意。

盼教材編者們引以為戒。

端午粽這篇課文總結(語文一下課文端午粽為什麼會有語病)2

歡迎關注“石恢的閱讀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