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是誰?
她就是南宋婉約派詞人李清照。
“清照”一名是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據唐代著名田園詩人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所取。“清”指山中的清泉;“照”詩中本指“潔白的月光”,其名寓意做人為官均要保持清廉高潔的品德。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古詩,便是王維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的山村之景。此時創作正是王維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時所作,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
詩歌賞讀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首聯點出了詩歌描寫的地點和時間。一幅雨後山中秋景映入眼簾。
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迹,下雨的山中更是人迹罕至,“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萬物為之一新。
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人一種空明潔淨的感覺。
颔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颔聯開始寫景,詩人給我們展現了幽清明淨的自然美。、王維是志高潔的人,曾在《濟上四賢詠》中贊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綠樹很多可以乘涼休息的地方肯定不會有洪水或發臭的水,源頭之水必須幹淨,需要水土木三者保持良性循環才能水源清澈。)。他曾說:“甯息野樹林,甯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見王侯。(甯可栖隐荒野林,甯可飲取山澗流。不願為己食膏粱,卑躬屈節谒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遊蕩下輕舟。
頸聯寫了四種景象——“”、“浣女”、“蓮動”、“漁舟”。
詩人先寫竹喧再寫“蓮動”,因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
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寫到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甯靜。
這和諧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希望過閑适無憂無慮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尾聯——“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隐居的人,此處實亦自指。
《楚辭·招隐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孫啊,回來吧,山中險惡不可久留居!)而,詩人的體會恰恰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隐了。反映出王維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黃生在《唐詩矩》評此詩:尾聯見意格。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非複食煙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筆便想作此等語,以為吾以王、孟為宗,其流弊可勝道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