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百裡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赤壁》是杜牧官黃州刺史時所作,黃州城外有赤壁矶,但并非東吳名将周瑜大破曹操處,唐宋詩人多以假作真,采用藝術上的虛托手法。杜牧此詩,意在借憑吊古迹,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慨之情。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
奇自平出,立意深刻。
詩人漫步赤壁之下,從江邊沙土中偶然發現一柄斷戟,随手拾起,經過一番磨洗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叙事看似平淡,但詩人正是從這不動聲色的平中引出攝人心魄的奇。這裡,不論“赤壁”是真還是假,也不論“折戟”是虛還是實,重要的是詩人借此可引起對古戰場的聯想,從而傾吐出壓在心底的感歎之情。“東風”句是指赤壁大戰時周瑜僥幸取勝一事。當時曹操率軍進攻東吳,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性,便将所有戰船用鐵鍊聯成一片以免晃動。是時正值東南風,周瑜采用黃蓋之計,用數十艘滿載油脂幹柴的輕便戰船乘風駛向曹營,詐稱投降,待接近對方時突然點火,一舉燒毀了曹軍船隊。赤壁一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
杜牧像
杜牧于此突發奇想,如果“東風不與周郎便”,那麼很可能曹操取勝,天下為曹氏所有,則曆史也将重新寫過。詩人這種設想并非僻論,它恰好表明了對赤壁之戰曆史意義的清醒認識,這也正是此詩的立意所在。
形象論史,以小見大。
《赤壁》這首詩形象地議論曆史,在議論中抒發感情。杜牧并沒有直接評論史事,而是抓住了詩的特點,選取典型的人和事,以小見大,形象地加以論述。
杜牧像
詩人開始就選取一點,以一柄“折載”發端,引起思古之幽情。在古戰場的遺址中發現一把斷載,十分自然,以此作為詩的發端也沒有絲毫的突兀感,由此而聯想開去也很令人信服。詩的末二句更是尺幅千裡,充分體現了杜牧絕句的特色。寫赤壁大戰時詩人隻用了“東風”兩字便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的戰争形勢和火燒赤壁的驚心場面,簡潔而生動。結句的“銅雀”和“二喬”也是以小見大,采用象征的手法各自代表曹軍和東吳雙方。“銅雀”即銅雀台,是曹操的姬妾歌妓居住之處。“二喬”則是東吳兩美女,大喬是孫策之妻,小喬為周瑜之妻。詩中這兩個具體人物代表了孫氏政權。試想,如果“二喬”都成了曹操手中的玩物,東吳豈能不亡?杜牧這種形象化的議論既具說服力,也發人深思。
杜牧像
杜牧好談兵,在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詩中,他以鋒利的筆鋒嘲諷了周瑜的僥幸,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借以抒發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愁悶心情,頗耐人尋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