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蟲形汽造型發展史
起因:箱形汽車時代的後期,人們逐步認識到空氣阻力的重要性。 影響汽車的空氣阻力的因素:除與迎風面積有關外,還與汽車的剖面形狀有很大的關系。汽車橫斷面;改變汽車縱剖面的形狀成為降低汽車空氣阻力的關鍵,促使流線形車身的設計-産生了後來的甲殼蟲形汽車;空氣渦流會影響汽車的前進。
典型實例:當一輛汽車從身邊經過時,地上的塵土、紙片、樹葉等較輕的東西緊跟在車後旋轉、飛揚,由于渦流具有一定的能量,汽車前進時所産生的空氣渦流會造成汽車能量的消耗。
改進:最初,人們隻是直觀地想,通過減小汽車迎風面積來降低空氣阻力,也就是減小汽車橫斷面的幾何尺寸,即寬度和高度。其中,由于受到乘坐空間的限制,車身的寬度沒有多大的文章可作,于是降低車身高度成了減小空氣阻力的主攻方向。1900年,車身的普遍高度與馬車相仿,為2.7m;1910年降低到2.4m;1920年降低到1.9m;當代轎車的車身高度為1.1~1.3m。
為了減少汽車空氣阻力,許多汽車廠家在探讨新的汽車外形。
理論成果:1920年,德國科學家保爾·亞萊通過試驗證明,一件物體受到的空氣阻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迎風面積和前進速度有關。汽車的空氣阻力除與迎風面積和車速有關外,還與汽車的縱剖面形狀有關,越呈流線型汽車的正面阻力和後面渦流越小。因此,促使人們緻力于流線型車身的設計。
流線型汽車的先鋒:1934年,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氣流牌(Airflow)轎車首先采用流線型車身。
流線型汽車的發展:1936年,福特汽車公司在氣流牌轎車的基礎上加以精練,成功地研制出林肯·和風牌流線型轎車。流線型汽車的大批量生産
1937年,德國大衆汽車公司的費迪善德·波爾舍設計了一種甲殼蟲(Beetle)形汽車,仿造了經自然界淘汰而生存下來既可以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飛的甲殼蟲外形。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甲殼蟲外形阻力小的長處。甲殼蟲汽車是以甲殼蟲形體為造型的流線型汽車。
1937年,德國大衆汽車公司的費迪善德·波爾舍設計了一種甲殼蟲(Beetle)形汽車,仿造了經自然界淘汰而生存下來既可以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飛的甲殼蟲外形。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甲殼蟲外形阻力小的長處。甲殼蟲汽車是以甲殼蟲形體為造型的流線型汽車。
産量:1939量生産年8月15日第一批甲殼蟲形汽車問世,1981年第2000萬輛甲殼蟲形汽車在墨西哥的大衆分廠開下裝配線,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産量記錄,一度成為世界上同種車型銷量最多的汽車。
甲殼蟲形汽車的缺點:一是乘員活動空間狹小;二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