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最渴望的東西是什麼?
書單君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些朋友。答案一開始總是太過空泛,無非是很多錢、很多名、很多自由。
然而等話題逐漸冷卻下來,回答也越來越趨近現實的時候,朋友們不約而同地道出了一個相似的答案:最渴望找到自己的路。
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海龜先生唱出那首《where are you going》時,馬東說:
該往哪兒去。這是一個突然抛出來,能直接把人打翻在地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畢生都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有答案嗎?其實有。抛開一切外在的物質,我們所要去往的地方,其實是内心的平靜之地。隻不過通往那裡的道路,每個人就不盡相同了。
今天書單君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悉達多》,是德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的著作。他用一本薄薄的小說,描寫了一個人的悟道之路。
期望通過閱讀一本書來找到人生方向,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我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朋友,都表示自己獲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恍然大悟”。
就憑這點,《悉達多》便是所有迷茫之人的必讀書目。
悉達多的人生之路
悉達多前半生的經曆,和平常人是反過來的。
他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印度最高的種姓)家庭,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官二代”,不愁吃喝,直接越過起跑線,生在了跑道上。
但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反而讓他早早就“看破紅塵”,抛下家業,開始尋找對他而言真正的出路——出家去做苦行僧。随他一起去的,還有從小追随他的朋友,喬文達。
幸運的是,悉達多所身處的時代,恰是真正的佛祖喬達摩還活着的時代。他曾有一次和佛祖喬達摩促膝長談。他尊敬佛祖的道,卻依然保持質疑。
最終,和他同行的喬文達跟随佛祖修行,而悉達多,與二人分道揚镳,走上了一條和佛祖截然不同的求道之旅。
他的方法是:回到俗世之中,通過感官的修行,來找尋自我。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當地最美的藝妓,伽摩羅。向美女學習“感官的修行”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做了三年苦行僧的悉達多,隻懂得三樣事情,并且他認為這三件事情足以應對人生的一切——
思考,等待,齋戒(也就是忍耐饑餓)。
可伽摩羅說他必須有華貴的衣服,腰纏萬貫,成為人上人,才能跟他約會。
于是,繼官二代、苦行僧之後,悉達多進入塵世,成為了一個商人。
他度過了近乎二十年這樣的時光:掙錢、花錢、一有時間就和伽摩羅纏綿。
人到中年的悉達多,已經富甲一方,成了一個有錢又油膩的中年資本家。年輕時的美德早已丢失,悉達多沉淪了。他終于成了一介俗人,一個曾經的自己都不會拿正眼去瞧的人。
同時,他又感到痛苦,因為他依然渴望美德,曾經崇高過,也鄙夷着自己當下的生活。當絕望到達頂點時,悉達多最終離開了伽摩羅,抛棄了所有錢财,準備投河自盡。
而就在即将死去的一瞬間,他頓悟了。即将步入晚年的悉達多,就此進入了人生的第四個階段——成為一名船夫。
謙遜、忍耐、樸實,再加上夜以繼日地傾聽河水,向大自然求道。
人到晚年的悉達多,找到了内心的平靜,與他心中所認為的真正的智慧。
不同于名傳天下的佛祖,得道的悉達多,在外人看來,隻是一介船夫,一個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然而,在書的最後,一生追随佛祖,已成為高僧的兒時夥伴喬文達,再一次遇見了悉達多。
他們在河邊有了一次充滿智慧的對談,闡明了悉達多一生所習得的,究竟是什麼(這部分會在後文分析)。
喬文達從疑惑、不理解,最終明了了悉達多的道路。這位年邁的高僧最終承認,這位特立獨行、看似走偏的兒時夥伴,已經求得了自己一生夢寐以求的大智慧。
他最終承認,去紅塵裡滾打了半生的悉達多,所悟出的道,足以使他能與佛祖平起平坐。
一個“普通人”如何得道
《悉達多》是一本十分雞賊的書。作者赫爾曼·黑塞在寫作這本書時,用了一種非常狡猾的方式,來給人物起名。
主人公叫悉達多,而喬達摩,則是書中的佛祖。然而在現實中,佛祖釋伽牟尼的本名,就叫做喬達摩·悉達多。
“悉達多”一詞的意思,就是“目的達到的人”。從這個意義上,“悉達多”這個名字,的确是很貼合本書的主人公。
悉達多的成長曆程裡,也有很多借鑒佛祖真實經曆的地方,但是赫爾曼·黑塞為什麼要把佛祖的名字,在這本書裡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呢?
因為悉達多的得道,不是在闡釋佛祖得道的曆史故事,而更像是在追問一個問題:普通人應該如何獲得智慧,求得内心的甯靜。
佛祖的故事是拿來供人敬仰的,而悉達多的故事,才是普通人可以用來借鑒的。
回看《悉達多》的故事,書單君最直觀的感受是,悉達多的人生經曆實在是太豐富了。
從生而不凡,渴求知識;到遁入空門,艱苦修行;到沉醉世俗,追名逐利;再到樸素勞動,怡然自洽。
在現實裡,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相對單一和殘缺的,很少有人能夠過得像他一樣,每一段都條理分明,與過去揮别得明明白白。
這也正是他故事的可貴之處:每個人都能在他的經曆裡找到對應部分,同時又能在他的經曆中找到缺失或渴求的東西。
我們都徘徊在他一生裡的某個階段,直至終了,卻沒有像他一樣的走完全程。而更令人唏噓的是,更多的凡人,其實都徘徊在他最迷茫堕落的那一段中。
而悉達多讓我們親切的原因,在于普通人擁有的缺點,他一個不落,普通人會犯的錯誤,他也同樣會犯。他的悟道,正是一步步意識到這些問題,并修正它的過程。
比如,他在還沒有經曆苦行的最初階段,對凡人和世俗是瞧不上的。這種傲慢與偏見,是直到人生最後的經曆,才得以補正。
他在經商掙錢時内心的煎熬,應該是大部分人最感同身受的:
享受掙錢,享受紙醉金迷的人,他往往是幸福的。享受欲望的人,在清醒的人眼裡看來即使再不堪,當事人也一定是樂在其中的。
那些輕蔑物欲,志不在此的人,則壓根不會讓自己掉進欲望的陷阱裡。
最痛苦的人,往往處在中間。
悉達多如此,當下厭惡996,又忍不住對消費說“真香”的人,也是如此。
明明心向遠方,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瞧不上眼下的工作和接觸的人,卻又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離開。
這種擰巴,才是現代人痛苦的根源。
悉達多悟出了什麼
當我們拉遠視角,重新審視悉達多的故事時。就會發現這個故事有似曾相似的地方。仔細一想,這就是一個“肖申克的救贖”啊。
蒙冤入獄的肖申克,在監獄裡摸爬滾打多年,終于成功越獄。他爬過滿是泥濘與老鼠的下水道,最終獲得自由的瞬間,他在大雨裡脫掉上衣,朝着天空張開雙臂。
當我讀到悉達多走向河邊,在絕望求死之際突然頓悟的時刻,腦子裡全都是這個畫面。
對于悉達多來說,他的監獄是他自己,或者說,是他過去的所思所想。
人都是經驗動物,我們過去走過的道路,受過的教育,會成為一個人的長處與武器,我們得以靠它來看待世界,應對未來的難題。
但同時,那些武器與長處,也會成為一個人的枷鎖,束縛住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根基,也是人生最難以突破的障礙。畢竟,讓一個人主動抛棄過去,扔掉好不容易獲得的長處,是反人性的。
可悉達多的悟道,就從抛棄過去開始。
他是通過傾聽河水,懂得了這個道理。書裡寫道:
當他專注于河水咆哮的交響,當他不再聽到哀,聽到笑,當他的靈魂不再執念于一種聲音,自我不再被占據,而是傾聽一切,傾聽整體和統一時,這偉大的交響,凝成了一個字,這個字是“唵”,意為圓滿。
因此,他悟出:
對河水來說隻有當下。既沒有過去的影子,也沒有未來的影子。我的生活也是一條河……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不要去把過去和未來看得太重,對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隻有當下的觀察和思考。
這一點,在悉達多與喬文達的對話中體現得更深。
這是悉達多,經過了他精彩的一生後,悟出的第一個道理:
人生不需要目标。
認真讀到這裡的“書米”,應該會感覺奇怪:不是很多書和推文,都在教我們要學會找到目标嗎?
這就要說到佛家對人生三重境界的定義了。
佛教裡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三重和第一重,不是一樣的嗎?的确,但經曆過第二重境界以後,山已經不是從前的山,誰也不再是從前的水了。
這麼說或許有點懸,套在“目标”這件事上,就是:
一開始就沒有目标,和擁有目标、迷失、再主動放下,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就如悉達多說:
一個探求之人,往往隻關注探求的事物。他一無所獲,一無所納。因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擁有目标。而發現則意味着自由、敞開、全無目的。你或許确實是位探求者。但你卻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錯過了些眼前事物。
享受當下,珍惜眼前。這是悉達多悟出的第一種道。
第二種,則是他沒有像佛祖一樣去傳道的原因。他說:
智慧無法言傳。知識可以分享,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
這就是為什麼有段時間,“聽過了許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會那麼流行的原因。
這的确就是我們的苦惱。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是突然悟出的道理,自己甘之如饴,表達出來卻成了空洞的雞湯,早已被嚼爛的,毫無新鮮感的句子。為啥呢?
悉達多也表示過同款疑惑:一個人的寶藏與智慧,在他人聽來卻是愚癡。
就像悉達多在河邊悟出的那個意為圓滿,卻無法念出的“唵”字。那是他一生智慧的結晶。
一個字而已,乍看起來似乎啥也沒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字,卻似乎又真的解釋了一切,越看越覺得妙不可言。
那是因為,這個字本身并不重要,悉達多領悟出這個字、理解這個字含義的過程,才是重要的。
這讓書單君想起了我大學時候的美學老師。
當時,我的美學課老師在向我們介紹“能指與所指”的概念。
通俗來講,“能指”是“花”這個字本身,而這個字所指向的實物“花朵”,則是“所指”。
老師在介紹這個概念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所指”是月亮,“能指”是指向月亮的手。
在我看來,一個人所獲得的智慧,就是月亮。我們無法向别人直接表達什麼是月亮。
我們能向别人展示的,最多也就是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我們能從别人那裡看到的,最多也就是這樣一根手指。
悉達多的月亮是“唵”。它虛無缥缈,說不清道不明,但正因為悉達多把自己一生的經曆,化為了一根手指,我們才得以略知其中的一二。
隻不過,從手指到月亮之間,還有一段漫長的距離。
這是一個有點讓人沮喪的結論。好不容易悟到的道理,卻沒辦法傳達給别人,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并非如此。悉達多的故事也正好闡明了這一點:人生是自己的,領悟也是自己的。
就好比“我們終将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是在某篇文章裡看來的、從某個人嘴裡聽來的,那麼它的意義早已因過度和輕易的使用而變得媚俗,淪為雞湯。
可如果它是你經曆生活的歡愉、苦難、悲痛、明悟,從自己的一生裡領悟出來的,那麼同樣是這句話,它将會是你的瑰寶,你一生的智慧與思考的結晶。
✎✎✎
“悟出這些道理,就算得道了嗎,就能和佛祖平起平坐了嗎?”
我想,一定會有“書米”産生這樣的疑惑。
如果你這樣想,那是因為我能力有限,沒法完好地傳達悉達多的智慧。但是話說回來,就如他自己所說:智慧無法分享,隻能被體驗。
對于思想來說,表達永遠是一件減分的事情。即使是赫爾曼·黑塞本人,所做的事情也隻是“寫出悉達多的經曆,而非他的智慧”。
至于讀者是否能看到他眼中的月亮,其實已經與他無關了。
這是一篇充滿遺憾的稿子。我在《悉達多》中收獲的東西,最多隻表達出了十分之一。
可是如果有幸能引起你的興趣,親自去閱讀這本書,那麼書單君的手指,也能算是沒有指錯方向了。
主筆 | 輕濁 編輯 | 燕妮
圖源 | 《千年菩提路》、《佛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