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冷知識中有人提到:人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會比真實的自己好看30%。有關于這種說法,很多人不知道是否能夠選擇相信。他們一方面認為30%的說法并不靠譜,另一方面又覺得鏡子中的自己似乎确實要好看很多。
那麼這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30%的說法完全就是一個随意編撰出來的數字,根本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能夠證明這個數值的存在。可為什麼在人們内心深處,确實會認為鏡子中的自己比素顔照片中的自己更加好看呢?其實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自我完善在每個人的大腦之中,其實都有一個天生自帶的“圖形處理器”。具體功效就和手機上的美顔功能一樣,當我們發現不好看的地方時,總會選擇性地将其忽略。其實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在鏡子中看待自己的時候,一些瑕疵總是會理所當然地被排除掉,所出現的實際模樣自然也就會比真實的自己更加好看。
可如果是通過照片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眼前,那麼我們面部的一些瑕疵根本無法避免。尤其是當我們仔細觀察照片之後,總會刻意地将其放大,并且再也揮之不去。面對這樣的情形,人們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鏡子體現出來的人臉要比照片更加好看。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可事實上卻是大腦的一個複雜适應過程。就像我們每個人去理發店剪頭發一樣,不少人都曾在剪完頭以後抱怨“托尼老師”的手藝實在是慘不忍睹。可事實上,發型的改變主要是讓我們開始經曆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當我們還沒有适應新的模樣的時候,這種感覺其實是很正常的。
可隻要是過了一段時間,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會很坦然地接受現實。并再一次進行自我完善,對不好看的因素視而不見。當然,也有很多剪完頭發以後,整個人感覺十分良好的現象,這其實就是在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發現了自己更好看的一面。隻不過無論是好還是壞,都主要是自我認識的印象。
事實上,每個人的審美都是不一樣的,隻能說是在大方向或者大概率上沒有太大的區别。在心理學家眼中,對于這種對外界一切事物進行自我完善的表現,其實還有一種特定的稱謂——感性心理。
當我們看待鏡子之中的自己時,整個人的心理狀态是十分放松的,每個人都會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好看的劣勢,并着重觀察自己好看的優勢。可在看待照片的時候,心理狀态卻完全不一樣,許多人内心都有一絲緊張的情緒在作祟。
人們希望将自己最好看的一面展現在衆人眼前,可那些不好看的因素卻好似如芒在背,如鲠在喉,這主要就是受到了心理狀态的影響。可實際上,對于其他人來說,這種區别從來不曾出現,别人眼中觀察到的你不過是靜态和動态的區别而已。
重複觀察
在自我完善之後,主要就是重複觀察的原理。在科學界中,科學家們還将這種現象稱之為重複曝光效應,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多次見到,并且十分熟悉的事物産生好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在我們剛開始認識新朋友的時候,其實有關于他的外貌長相都是最真實的,可如果相處的時間足夠以後,我們就會發現整個人竟然越來越好看,或者說越來越順眼,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已經習慣了他的存在。
而在社會心理學之中,這種效應也被稱之為熟悉定律。也就是說某一個人如果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次數足夠多,自己内心深處對他的喜愛程度也就越高。哪怕什麼事情都不做,心裡也不會忽略自己内心的喜愛。
正因如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照鏡子的次數總會遠遠超過拍照片的次數。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為鏡子之中的自己會更加好看也就是理所當然的。值得一提的是,其實許多廣告商會經常重複地出現在各個電視節目之中,其實就是為了讓人們适應并喜歡。當真正需要購買相關的産品時,内心深處就會不自覺地做出選擇。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波蘭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紮榮茨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為實驗者們準備了大量的照片,有的照片隻會出現一次,可有的照片卻會重複出現很多次。結果顯示,當紮榮茨詢問志願者們自己最喜歡的照片之時,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張照片。
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來,隻要出現的次數和頻率足夠多,人們内心的喜悅程度也就會越高,自然也就會覺得更好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喜悅還可以說是内心的一種欺騙。就像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時候,大概率在别人眼中應該是看起來更加精神。當然,給人精神上的感受,其實也是好感的一種體現。
凍臉效應
除去心理上的影響之外,其實照片和鏡子中的景象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别,那就是動态和靜态的不同。照鏡子的時候,我們會從眼睛開始出發,并觀察整個面部的美醜。在這個過程之中,絕大多數人都習慣于多觀察自己面部的優勢,并借此掩蓋面部的劣勢。
當自己的注意力在觀察過程中被分散以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整體的感受,而并非局部的重視。可以說,隻要面部沒有明顯的缺陷,那麼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容貌其實都是十分滿意的。而之所以會出現追求顔值更高的明星的行為,大抵不過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如果是在觀察靜态照片的時候,那麼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某一點上。尤其是在面對素顔照片的時候,這些缺陷就會出現在人們眼前。或許很多人會疑惑,在觀看電視的時候,當我們突然将電視内容暫停,往往都會覺得暫停出現的畫面會比動态播放的時候更美,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電視圖像已經經過了銳化處理,當它流暢播放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個接受信息傳遞的反應時間,所以很難仔細感受到畫面的精美。如果将其暫停,那麼大腦就能夠得到一個緩沖。很多時候,觀察某一個電視作品的細節究竟是好是壞,其實暫停觀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凍臉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在美容院之中,工作人員會通過對局部的觀測分析來告知你臉部的缺陷,并吸引你為此進行消費。而在商場之中,工作人員又會通過對整體的誇贊,讓你心甘情願地為自己購買的衣物買單,主要原因都在于它們不同的觀察角度。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美醜并非是絕對的,隻要願意發現并善于發現,那麼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找到自己面部的優勢。
不同的觀測角度
當然,無論是心理效應還是凍臉效應,其實鏡子和照片之中的區别,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不同的觀測方式。
我們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時候,會得到上下相同,左右相反的一個反像。可在看待照片的時候,這種反像其實并不存在,也正是因為這個微小的差别,讓我們在感官上會有一點不同。
其次就是在觀看照片以及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看的方向也不一樣。鏡中的自己無論美醜,其實都會慢慢變得“清晰”,自己也會越來越适應。這主要是由于我們在觀察的時候,總是在不停移動,注意力也在不斷轉移;然而在觀察照片的時候,照片并不會随着我們的移動而發生變化。
這個區别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麼影響,可恰好就是讓人類感受不同的最大因素。在經過移動調整以及修飾之後,自然會覺得自己更加好看。可照片已經成型,将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眼前,沒有任何一點遮掩,也自然就會讓人覺得沒有照鏡子好看。
當然,除去照片相比較于鏡子的“狀态”劣勢之外,照片沒有鏡子好看原因其實還在于拍照相機本身的缺陷。隻要是用心觀察的人都會發現,在現代手機行業之中,一些廠商為了留出更多的空間給手機屏幕,前置攝像頭都很小。可如果想要拍攝更大的畫面怎麼辦呢?那就隻能用到廣角鏡頭。
如果是在專業的攝影機或者攝像機上,廣角攝像頭絕對是一個拍照神器。可運用到手機上面,最終呈現出來的照片就會有一點變形。那麼為什麼我們無法感受到這種所謂的變形呢?其實這主要是由于手機的圖像處理器已經對照片進行了修飾,所以才會有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效果。
除此以外,照相機的焦距以及拍攝場地的燈光等等,也都會對最終出現的照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專業攝影師們在室内或者室外拍照的時候會對光線有要求。甚至在攝影界中還有這樣一句話:會拍照并不算什麼,隻有會用光線才是真正的大師。
事實上,鏡子或者照片,究竟哪一種更好看,完全取決于每個人内心看待這件事情的态度。我們都知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醜對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盡管曾經有科學家做過社會實驗,證明了好看的人确實在同一工作内容和工作崗位上,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歡迎,但這并不意味着不好看就注定會失敗。隻有過于在乎别人眼光的人,才會将自己絆倒在前進的道路上。
結語網絡上有一句流行語叫“明明可以靠顔值,卻偏偏要靠才華”,這足以證明在人們内心深處,才華遠遠比顔值更加重要。一個人無論長得多好看,如果沒有一絲一毫的知識儲備,那也隻不過是别人言談之中的笑柄而已。
想要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華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與其關注鏡子裡的自己是不是更加好看,還不如了解這樣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理。也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至于在和别人讨論現象的時候,隻剩驚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