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作者來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行萬裡路就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到現實生活的深處更深處去增加閱曆、體驗人生、孕育情感。讀萬卷書則是不斷提高知識素養和藝術修養,豐富文化藝術上的儲備。畢竟,積累是創造的前提。
這種積累既有縱向的對我們自身文化傳統的精神溯源,也有橫向的對其他文化的汲取借鑒。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是文學創作與修養的一體兩面。去往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先作知識準備,深入鄉村要有鄉村的知識,深入文化要有文化的知識,深入脫貧攻堅也要對脫貧攻堅各個層面有認知和了解,要提前做足案頭功課。
有些時候,我們四處行走卻收效甚微,重要原因就在于把行走和讀書割裂開來。如果走進山嶽大川,連一點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的知識都沒有,那就隻能寫些老生常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固然好,但古人已經說過了,今人的表達在哪裡?=
今人的表達必須建構在新的認知基礎上。可惜在有些作品裡,常常看不到科學進步給我們認知世界帶來的改變,更不要說利用現有的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在内的很多學科工具和方法去觀察社會現實了。
來源:《閱讀時代》2021年第10期
作者:阿來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