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宋宇晟)23日起,全國各地将陸續進入高考“放榜”時間。
回看今年高考考題,全國I卷的作文題曾引起不少關注與讨論。
考題是請考生就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位曆史人物寫一篇讀書會的發言稿,談談對哪位“感觸最深”。
殺不殺管仲
這三個人的故事要從公元前686年的齊國内亂說起。
當時,齊國正處于國君空缺的時候,而有能力繼承國君之位的包括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但此時,兩位公子均不在齊國,一個在莒國、一個在魯國。
制圖:倪雯冰
很明顯,這種情況下,誰先到達齊國都城,誰就更有可能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反過來,晚到的一方則可能有性命之憂。這是一場以性命作為賭注的比賽,而獲勝的獎勵則是國君之位。
為保證自己一方能夠獲勝,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帶兵阻擊小白,一箭射出,小白應聲而倒。但偏巧這支箭射中的是衣帶鈎,小白裝死才得以騙過管仲,随後以最快速度到達齊國都城,成為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制圖:倪雯冰
齊桓公即位後,便威脅要入侵曾庇護公子糾的魯國。為避免兩國兵戎相見,魯國處死了公子糾,管仲則作為囚徒被押回齊國。
從齊桓公的角度看,曾經險些殺害自己的管仲必然留不得。《史記》載,齊桓公“心欲殺管仲”。可輔佐齊桓公的鮑叔牙同時也是管仲的好友,他告訴齊桓公,自己的才能隻能輔佐治理齊國,但若要使齊國在亂世中稱霸,就必須要任用管仲為相。
于是,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拜管仲為國相。
制圖:倪雯冰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齊桓公有了管仲、鮑叔牙等人的輔佐,齊國接下來會以征伐四方的方式成為霸主。
事實卻正相反,齊國走的是一條“和平崛起”的路子,甚至在最初的對外戰争中還有敗績。
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戰于長勺。魯國方面由魯莊公帶兵抵擋,出謀劃策的則是曹刿。這便是語文課本中《曹刿論戰》所記述的那場經典戰役。
制圖:倪雯冰
齊國軍隊接連擂鼓三次,魯國軍隊始終按兵不動,而後出其不意地擂鼓發兵,将齊軍擊潰。此戰被認為間接促成了數年後齊魯兩國息兵言和。同年,齊軍出兵滅掉了譚國。
不過自此之後,齊桓公更多是以會盟或威懾的形式逐漸确立齊國的霸主地位,戰争已并不是首選。
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邀集宋、陳、蔡、邾等國在北杏會盟、平定宋國内亂;同年,齊、魯兩國“盟于柯”。
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齊桓公邀集陳、曹兩國,并向周天子請派王師聯合伐宋,結果宋國被迫屈服。這年冬天,齊國與宋、衛、鄭三國會盟。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齊、宋、陳、衛、鄭五國再次會盟。《左傳》稱,“齊始霸也。”
此後,齊桓公基本延續了以類似方式處理諸侯國之間的争端。而史料中記載的齊國少數幾次出兵記錄多是為維護華夏秩序,而征伐山戎、狄人。
于是,孔子有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齊國的“鐵三角”
當然,齊桓公之所以能夠“九合諸侯,不以兵車”,還是由于在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等人合力之下,齊國國力強盛。
有文章就将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稱為齊國政壇“鐵三角”。
從後世的眼光來看,這三位曆史人物極具個性。
齊桓公雄才大略,用人不計較出身。即便對于曾是自己敵人的管仲,他也毫不猶豫地拜相。
但齊桓公晚年沒有聽從管仲去世前的建議,而是重用佞臣。齊桓公死後,他的五位公子各率黨羽争位,齊國再次陷入内亂。《史記》載,齊桓公死後幾個月,沒有人收殓其遺體,以緻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
管仲雖然長于治國,對齊國進行了一番改革,使得國力強盛,但後世對他也有不同評價。
甚至,管仲自己還曾用自嘲的口吻說到自己年輕時的經曆:當時生活潦倒的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常給自己多分一些錢;他也曾上戰場打仗,卻當了逃兵;公子糾被殺之後,管仲又投奔曾經的政敵齊桓公而背上罵名……
制圖:倪雯冰
《論語》中,子路就曾問孔子,管仲能算仁德之人嗎?孔子給出的回答是,管仲給齊桓公當國相,齊國稱霸諸侯,百姓到今天還在享受着他創造的幸福。
而鮑叔牙,能在才華未施展的時候理解好友。雖然鮑叔牙自己能力不及管仲,但并不嫉妒,反而将其推薦到比自己還高的位置。
但就是這三個并不完美的人,為了同一個目标走到了一起,最終開創了齊國霸業。
讀完這段曆史,再回看那道高考考題。你對誰“感觸最深”?(完)
參考資料:《史記》《論語》《齊桓公、管仲、鮑叔,你選擇誰》《齊桓公霸業考實》《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