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内)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
約50%的足月兒,80%的早産兒可出現不同程度黃疸。大部分黃疸可自然消退, 但由于膽紅素具有神經毒性, 少數患兒可因嚴重高膽紅素血症引起膽紅素腦病, 導緻神經損害和功能殘疾, 對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危害。
在臨床就診過程中,常常遇到兩類家長,一類家長因不了解或不重視黃疸可能産生的危害,對黃疸值的檢測意識不強,常常耽誤最佳幹預的時機,一類家長因了解黃疸可能産生的危害,而非常焦慮,導緻不必要的治療。
如何适時、有效、安全、經濟的幹預, 避免膽紅素腦病發生, 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和醫療資源浪費,目前國内外主要還是參照美國兒科學會(AAP)2004年制定的新的≥35 周新生兒黃疸臨床診療指南,我國也在2014年重新修訂了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基于以上兩個重要文獻,将家長常常遇到的問題總結如下: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生理性黃疸産生的首要原因是膽紅素大部分來源于我們的紅細胞。由于胎兒在宮内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為胎兒紅細胞,嬰兒出生後,逐步破壞被替換為成人紅細胞,破壞的紅細胞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同時,另一方面,我們的膽紅素要在肝膽中代謝後排出體外,而新生兒往往肝膽的發育還不成熟,就會導緻膽紅素的代謝異常,從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症。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區别?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别,對于家長需要注意幾個方面。
1.發生時間:生理性黃疸多發生于生後2-3天,如果生後24小時内出現黃疸,就要考慮病理性黃疸,常常是溶血等原因所緻,尤其是媽媽是O型,孩子是A型或B型血的時候,這個發生的幾率更高。
2.黃疸程度:生理性黃疸一般為輕中度黃疸,如果為重度黃疸,就要注意排除病理原因黃疸,簡單的方法是,如果僅僅是頭面部的黃疸,一般為輕度,頭面、軀幹的黃疸一般為中度,發展到四支末端的黃疸,一般為重度。當然肉眼觀察常常不準,故需要積極檢查黃疸值非常重要。
3.消退延遲或退而複現:生理性黃疸多數2-4周左右漸消退,足月兒一般2周,早産兒一般4周,病理性黃疸常常超過2-4周。生理性黃疸退了以後,不會再次反複或者加重,而病理性黃疸可能會在黃疸一度減輕後再次發作。
新生兒黃疸何時需要治療?
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的界定是決定是否需要采取幹預措施的關鍵。國内許多醫療機構仍然沿用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診斷标準為:膽紅素值足月兒≤220 .6 μmol/ L(12.9 mg/ L),早産兒≤255 μmol/ L(15.0 mg/ L),但因為在某些情況下, 低于現行生理性黃疸标準, 如也有形成膽紅素腦病的可能,如早産兒。而超過生理性黃疸水平的健康足月兒不一定會造成病理性損害,如母乳性黃疸,因此,單純沿用膽紅素≤205 ~ 255 μmol/L 作為新生兒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分标準已不适用。更不能用一個固定的界值作為新生兒黃疸的幹預标準,國内指南在對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的認識方面已與國外同步。
新生兒黃疸的幹預标準應為随胎齡、日齡和出生體重而變化的多條動态曲線,如美國AAP制訂的≥35周新生兒不同胎齡、日齡和有無高危因素下的光療參考曲線圖(見圖)。
怎麼判斷母乳性黃疸?
現在都提倡母乳喂養,發生母乳性黃疸的幾率增加了,發生率大概在30%左右,也就是說大概有1/3的母乳喂養的孩子會出現黃疸,所以這也是我們臨床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要判斷母乳性黃疸需要前提幾個條件,一個是純母乳喂養或者母乳喂養為主,二是一般情況好,吃玩睡基本正常,三是檢查沒有肝損害等表現。
第3條需要去醫院檢查。如果不願意抽血檢查,經皮測膽紅素是一個輕到中度黃疸的孩子,考慮不除外母乳性黃疸時,可以嘗試暫停母乳喂養3天,如果黃疸明顯下降,說明母乳性黃疸的可能性就很大。
如果是母乳性黃疸,家長該如何處理?
目前來說,如果确診是母乳性黃疸後,一般來說是不需要停母乳的。一般來說,母乳性黃疸對機體基本沒有損害,但個别母乳性黃疸出現重度黃疸時,還是建議醫院就診,個别孩子可能還是需要積極治療,比如暫時改為配方奶或者光療等。
母乳性黃疸的孩子在停母乳喂養後,黃疸下降,如果再次母乳喂養,可能黃疸又會加重,呈一個波浪形的變化,如果黃疸沒有很明顯的加重,可以繼續母乳喂養。母乳性黃疸一般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兩種。一般早發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峰值的時間相似,即在出生後的2~3天出現,并于第4~6天最明顯,然後在兩周内消退。往往被家長和臨床忽略。
如果黃疸持續時間長達12周消退者稱為晚發性母乳性黃疸。因此黃疸超出12周黃疸仍未消退,建議醫院進一步檢查。
家長對待新生兒黃疸的态度?
1.積極觀察:新生兒初生住院期間一般都有黃疸檢測,出院後一定要仔細觀察,在自然光下,如果發現手心、足心出現黃疸,一般為重度,一定要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2.積極監測:尤其在出生後1-2周,膽紅素在超過20mg/dl時,容易通過血腦屏障,損傷腦細胞,因此在生後1-2周内,建議常規到社區醫院做經皮膽紅素監測。
3.積極喂養:高膽紅素血症,常常因為攝入量不足,導緻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所緻,所以鼓勵母乳喂養,有助于退黃。
4.合理治療:當需要治療時,藍光治療仍是首選治療方案。是否需要輸液或其他藥物治療,需要由醫生綜合判斷病情後,再做決定。
治療黃疸的常見誤區?
1.曬太陽:新生兒皮膚薄嫩,容易曬傷,而且光照時間有限,所以作用有限,不推薦。
2.停母乳:新生兒黃疸早期往往是母乳攝入不足,膽紅素經大小便排出不多,導緻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使黃疸增高不易消退。母乳量充足後,如果考慮母乳性黃疸,而且黃疸值<15mg/dl,仍然推薦繼續母乳喂養。
3.口服茵栀黃:從西醫角度因缺少循證學依據,加上中藥成分複雜,容易有不良反應等,所以國内外黃疸治療指南上都未推薦。但是從中醫角度,茵栀黃仍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藥,對于家長需要注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即可。
作者:劉維民,北京愛育華婦兒醫院副主任醫師
可以在線向鮑奶奶提問啦!關注鮑奶奶的公衆号:兒科醫生鮑秀蘭(id:xiehebaoxiulan),選擇“問醫生”即可在線向鮑秀蘭教授和三甲醫院專家們提問!
鮑奶奶每日問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