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佛說常做三事必有後福

佛說常做三事必有後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8 11:55:53

佛說常做三事必有後福?中國文化中的“完人”形象是君子,英國的“完人”形象是紳士,不管是紳士還是君子,德行這兩個字都是核心,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要成為這樣的人,其實也是告訴我們德行很重要,這一點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延續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宗教,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佛說常做三事必有後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佛說常做三事必有後福(佛說這四種善事)1

佛說常做三事必有後福

中國文化中的“完人”形象是君子,英國的“完人”形象是紳士,不管是紳士還是君子,德行這兩個字都是核心,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要成為這樣的人,其實也是告訴我們德行很重要,這一點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延續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宗教。

中國有個成語,名叫行善積德,這裡的行善指的就是做善事,這裡的積德指的就是德行,行善事積德行,成君子,這就是我們文化血脈中的康莊大道。

中國最提倡行善積德的宗教莫過于佛教了,佛教對于行善的定義也很寬泛,隻要是無私的行為,都可以被稱為行善,但是佛經中也說了,有四種“善”行不得。

在《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中佛陀開示:“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

一、為“勝負”而誦經

誦經誦的是誠心,而不是勝負,有的人看到别人誦經一萬,偏偏要比别人多誦個三五千,稱自己為最虔誠的信徒,這是萬萬要不得的,誦經失去了誠心,哪誦經不過是機械運動而已,和工廠流水線上的機器沒有什麼兩樣,還多了一種“為利養故”的氣味,有虧德行,招來禍端。

二、為“美名”或“供養”持戒修行

我們說修行,修的是德行,既然端坐在道場之中修行自我,那麼就認認真真修行,總結成兩個字便是自律。有的人修行是想要得到他人的羨慕,彰顯自己與衆不同,還有人修行是想求得世人“供養”撰取名利,這樣修行非但不能到達彼岸,反而會引火燒身。

三、慷他人之慨

這句話的原文是“為他屬故,而行布施”意為将别人贈送給你的東西,轉送給别人,借花獻佛,祈求功德。對于受施者來說,這是一種傷害,因為你根本沒有誠心;對于贈與者來說這是一種不尊重,你根本沒有把他放在心上;對于你來說,這不過是把對你無用的東西甩出去了而已。

佛經中說:“屬他故而行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布施,這是一種無私的行為,将自己的财物,乃至王位贈與衆生,發自内心的布施方能行善積德。

四、心思不純

修行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一心向佛,而不是為了死後,升入無色界天,享受八萬大劫的壽命。在佛教中有一件有名的公案,郁頭藍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處定,升入了無色界天,在享受完八萬大劫壽命之後,投胎成了一隻水獺,原因便是仙人心思不純。

以上便是佛說做了反得惡果的四種善事,哪如何方為行善呢?《十善業道經》中講到:“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意思是說行善不分場地,不分時間,隻要是由内而外發自内心的,一個微笑,一句吉言都是行善,隻要心中有善,處處便都是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