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的問題,真的是讓人有苦說不出,
不撓吧,實在是瘙癢難耐,
撓吧!越撓越癢先不說,還容易破皮流膿流血,
關鍵是光撓不治标,也不治本。
其實吧,皮膚瘙癢在中醫範疇中,多為風邪、濕邪、熱邪夾雜着入侵人體肌表所緻。
中醫認為啊,諸邪侵襲血脈,内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是故,郁于肌表腠理之間所緻。症見皮膚瘙癢不斷、疹出色紅,或者啊抓破後津水流溢。
因此,治療皮膚瘙癢,當祛風、清熱、燥濕、瀉火并用,以求标本兼治。
此外啊,中醫還有句古話,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主要說的是風熱内郁,易耗傷陰血,濕熱侵襲,易瘀阻血脈,是故,還當活血。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功善祛風除濕、清熱養血的方子——消風散,出自《外科正宗》。
消風散: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蒼術、苦參、木通、石膏、知母、當歸、生地、胡麻、甘草。
乍一看,這麼多藥味,難免頭暈目眩,然,方子藥味雖多,卻早已兵分五路,逐點擊破,不妨花個幾分鐘,聽遠志一一細數:
祛風止癢: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荊芥、防風味甘、辛,性溫。
中醫認為啊,辛香善透散,是故,荊芥、防風性善升散,善行全身,溫而不燥,甘緩不峻,藥性緩和,功善祛風解表,可将外來入侵之風邪統統驅逐出體外,
多用于外感表證,不論寒熱,皆可選用。
癢自風而來,風除癢自消。
荊芥
防風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主入肺經,
中醫講啊,辛能行能散,苦能洩能降,肺在體和皮,
是故,牛蒡子能散能洩,能升能降,善将腠理之風邪、寒邪通過皮膚的毛孔透散出去。
不僅如此,寒性善凝,有些疹子就像是在我們的肌表腠理冬眠了一般,好久都沒有往外冒的意思。牛蒡子的辛散之性,善透發麻疹,可将捂在皮膚裡的疹子透發出來。
《藥性論》:"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綱目》:"消斑疹毒。"
牛蒡子
蟬蛻味甘性寒,輕浮宣散,不僅善助牛蒡子透發麻疹,祛風止癢。
同時啊,蟬蛻與牛蒡子同為寒藥,可制荊芥、防風之溫性。
《綱目》:“治皮膚風熱痘症作癢。”
蟬蛻
清熱燥濕:蒼術、苦參、木通蒼術辛溫而燥,入脾、胃經,
于内可化濕濁之郁,于外可散風濕之邪,是故,蒼術尤善健脾燥濕,
但凡是濕邪為病,不論是上下表裡,皆可選用蒼術來化解。
《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
《綱目》:"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
蒼術
苦參,正如其名,味苦性寒,苦能降洩,寒可清熱,
因此,苦參長于清熱燥濕,尤善清洩下焦之濕熱。
此外,苦參兼有祛風止癢之效,為皮膚瘙癢等頑疾之常用藥。
《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
《珍珠囊》:"去濕。"
苦參
木通也是一味苦寒的藥材,善清熱除濕,功兼利尿通淋,可将體内的濕邪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質疑,不是說木通有毒嗎?
須知,有毒的木通是馬兜鈴科的關木通,早在十幾年年前就已經銷聲匿迹了,而我們這裡說的木通,是木通科的木通。
換而言之,即便在如今,你想購買關木通,怕也是買不到的,所以,大家無須擔心。
《本草新編》:“木通、逐水氣、利小便,亦佐使之藥。”
木通
滋陰瀉火:石膏、知母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入肺、胃經。
辛散之力可解肌表之寒而宣散透達;
大寒之性可清洩髒腑裡熱而去火邪;
甘寒之味可生津除煩而補火燥之邪所傷陰液。
實為滋陰瀉火之良藥。
《用藥心法》:"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發散陰邪,緩脾益氣。"
石膏
知母味苦之中夾雜着少許甘味,性寒,入肺、胃、腎經,
上能清肺潤肺,中能瀉胃生津,下能滋腎降火,
既能清熱瀉火以清實熱,又可滋陰潤燥以退虛熱,為溫病氣分壯熱之證要藥。
《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别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内疸。"
知母
養血滋陰:當歸、生地、胡麻當歸,大家都很熟悉了,味甘而溫,功善養血活血,善治血虛諸證,
但凡是補血的方子,多有用到當歸,素有十方九歸之說。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癥癖。"
當歸
生地、胡麻功善滋陰補液,可将風邪、燥邪、熱邪所傷之陰液補回來。
生地
胡麻
調和諸藥:甘草最後,再用一味甘草,一來可以清熱解毒,二來緩和諸藥之峻猛之性,三來可調和諸藥。
甘草
然而,消風散中藥味多為寒涼,是故風疹屬寒者當慎用,
此外啊,服藥期間,為避免影響療效,當盡量減少食用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