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網,又稱國際互聯網.它的出現和迅猛發展,是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中發生在我們星球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有人甚至把它比喻成虛幻的“第七大洲”,每個人隻需敲一下鍵盤就可進入這個無所不有的美妙世界.
因特網是怎麼誕生的呢?因特網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用于軍事目的的計算機網絡.美國原先的軍事指揮通信系統是一個中央控制式的網絡.美國發現,蘇聯隻需用遠程核武器攻擊中央控制中心,就能夠使整個系統癱瘓.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美國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着手研究建立一個分散的軍事指揮系統,網絡的一部分被摧毀,也不會導緻整個指揮系統的癱瘓.為此,科學家巴蘭提出一項名叫“分布式通信網絡”的研究.
分布式通信網絡的基本原理并不複雜,就是排除任何中央節點,而使每個節點都與相鄰點連接,構成網狀結構.這種軍事網絡,不設中央控制室,即使是任何一台電腦壞了,其他電腦不受影響.
1968年盛夏的一天,博爾特·貝拉尼克·紐曼公司(BBN)收到了美國國防部研制阿帕網的标書,要求将不同地點的計算機用通信網絡聯系起來,以交換數據和文件.BBN是馬薩諸塞州坎布裡奇市的一家小公司.有趣的是,BBN這個小公司收到了标書後,通過努力而成為因特網的始祖.
工程開始隻是進行四台計算機的初步試驗.組建阿帕網的重要原理,當然是巴蘭的構想——“分布式通信網絡”.
1969年9月,第一台阿帕網的計算機——交互式信息處理器(IMP)問世了.首批IMP裝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和猶他大學裡,阿帕網就此誕生了.
阿帕網的初衷是:讓研究人員能通過電話線使用别的大學的計算機,以及那兒的專用軟件.但是,很多學者對這種共享計算機資源的方式沒有興趣.
然而,在阿帕網上出現的新現象是系統策劃者們始料不及的,科學家們更樂意用這個系統作為進入數據庫和交換信息的手段.阿帕網的發展方向被廣大用戶改變了,原來沒想到的事情變得更重要了——人們以交互式方式共同工作,并且方便地進行通信.
1972年,阿帕網在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上進行了演示.工作人員将一台交互式信息處理器搬到華盛頓的一家賓館,演示了遙控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并操縱機器人.從此,人們對計算機網絡趨之若鹜,平均每二十天就有一台新計算機加入到各種網絡之中.
1973年,美國國防部開始了一個新的研究項目——INTERNET,也就是“網間互聯”,從而導緻了因特網的兩個基本通信協議的産生和發展,這就是IP協議(網絡互聯協議)和TC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卡恩等人用好幾年時間精心制訂的“網絡通信協議”(TCP/IP)于1974年5月發表後,開辟了将全世界更廣泛的網絡互聯的新天地.
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ET)利用阿帕網技術,另行建立了主要供科研和教學使用的計算機網絡——NSF,以這一科學網為主幹的互聯網絡逐漸形成并迅速發展.
1989年,它正式改名為因特網(Internet).同年,因特網中最重要、最受歡迎的領域——萬維網(www)誕生,通過它全球各地的用戶可以查到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料,從文字、圖片到聲音、影像等一應俱全.
從1991年起,聯網的計算機數量每年翻一番.聯網的用戶越多,信息資源就越多;信息資源越多,凝聚的用戶就更多.于是,量變引起質變.因特網終于突破國界,突破行業界限,突破所有的信息屏障,成為全球最大、最有影響的網絡,引發了真正的信息革命.
随着因特網風靡全球,因特網的用途也越來越多,幾乎深入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隻需輕點鼠标或者敲擊鍵盤,就立刻領會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
人們可以在網上通過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和聊天室與别人交流、聊天;病人可以在網上接受遠在萬裡之外的專家會診;求職者可以在網上尋找就業機會;投資者可以在網上進行股票交易和外彙交易;美術愛好者可以在網上參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家庭主婦可以在網上購買食品、家電和服飾;文學愛好者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作品,閱讀各種書籍,還可以在網上購書;經商者可以在網上進行電子商務、網絡銷售;遊戲愛好者可以在網上下棋、打牌、玩網絡遊戲;體育愛好者可以在網上觀看比賽實況;學生可以在網上接受教師和專家的輔導……
因特網正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它的影響遍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延續到二十一世紀.難怪有人說:“因特網把全球一網打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