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顔真卿的顔體成熟是在哪幅作品中

顔真卿的顔體成熟是在哪幅作品中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6 14:50:28

【揚揚導讀】孔子,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據記載,《春秋》為孔子所作。那麼,《春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春秋筆法”又是什麼?來分享此文的介紹。

看更多文章,請點擊“關注”按鈕。

顔真卿的顔體成熟是在哪幅作品中(春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1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随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别的"大祀"。

 《春秋》

《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其記事年代從魯隐公元年(前722年)起,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春秋》經過孔子編輯、修訂,被後人尊為《春秋經》。

《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毂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春秋》原是各國國史的通名,如《國語·晉語七》說:"羊舌肸習于《春秋》",意思就是羊舌肸(又叫叔向)這個人,熟悉各國史書。《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就是說,對太子,用史書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齊諸國都有史書,墨子曾讀過。

《春秋》又是魯國史書的專名。各國史書有專名的,如晉國史書叫《乘》,楚國史書叫《梼杌》(見《孟子·離婁下》)。魯國史書專名《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叙述晉平公派遣韓宣子(起)出使魯國,看到《易》《象》和《魯春秋》。不過韓起所看到的《魯春秋》,一定是從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而現存的《春秋》,才從魯隐公叙起。隐公父親惠公以上的魯國曆史原始記載已經完全亡佚。

《春秋》一書,按照年、月、日編排事,以春秋代表四時,開創了編年體的先河。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

現存《春秋》,從魯隐公記述到魯哀公,曆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谷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于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對于孔子作《春秋》一事,《孟子》、《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孔子以《春秋》為六藝之一而教弟子,鮮明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傾向,表明春秋确系孔子政治理想的寄托。

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于後世者也。石韫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顔真卿的顔體成熟是在哪幅作品中(春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2

春秋筆法。

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創造的一種曲折委婉的文章寫法,即在文章的記叙之中巧妙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經學家們認為《春秋》一書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因此把行文曲折但是暗含褒貶的文字稱作“春秋筆法”。春秋筆法,是孔子首創的描述寫法,現多稱文章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弟子們聽孔子授講《春秋》時,孔子說:“後代了解我憑的是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憑的是這部《春秋》。”這是因為,史家講求秉筆直書,但孔子卻利用不太明顯的字眼等隐諱的寫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觀看法加入其中,對曆史人物進行評價。

經典例子:

春秋筆法運用中較知名的諸如三個表示殺的動詞:殺、弑、誅,其實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弑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問關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殺死了纣王。孟子回答:損害仁義之人,隻不過是個“一夫”(即無道寡助的匹夫、獨夫),“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我隻知道誅殺了一個叫纣的有罪之人,卻沒有聽說過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

還有一個典型例子:

據《春秋》載,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從字面上理解,周襄王到晉國的河陽狩獵,晉文公立即趕往河陽周王的行宮晉谒,似乎意在展現周王天子君臨天下,諸侯臣民頂禮膜拜的畫面。其實不然。晉文公召請周襄王前來,并且帶領諸侯朝見他,又讓周襄王打獵。孔子說:"以臣下而召請君主,是不能作為榜樣的。"所以《春秋》記載說"天王狩于河陽",天下本都是周王朝的地方,而這裡卻不是周襄王的地方了,而且是為了表明晉國的功德而避諱的說法。

顔真卿的顔體成熟是在哪幅作品中(春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3

曆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這段話的意思是,《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寫?

由于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曆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内在涵義,特别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經殺掉了他(關其思),就沒必要再用對人的謙稱--"子"了。

孔子的“春秋筆法”,在今天,尤其适用公文寫作。“為了既能保持公文莊重平實的文體風格,又能體現發文機關鮮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發出公開叙事的聲音,運用’春秋筆法’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