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流雲
作者簡介:一個用文字傳播力量的斜杠小透明
稿件來源:秋葉寫作特訓營
助教:林琳
有時候我覺得,世界正在悄悄懲罰我這種貪多而嚼不爛的人。
一聽說出了本什麼新書就特别緊張,生怕自己沒看,知識落後于他人;一聽說出了個全新的領域,就特别着急,怕自己跟不上風口,錯過了賺幾個億的機會;一聽說得到APP又新上了颠覆認知的專欄或者課程,就恨不得立刻訂閱,生怕落到一大群人的身後了。
這種狀态不但使我越來越疲于奔命,而且連自己最急需的事都沒有時間做了。我陷入了低效學習的漩渦,什麼都想抓,最後什麼也沒抓住。
通過觀察生産知識的人如何學習知識,我發現高效的學習方式不是讓自己成為被動灌輸的“通才”,而是學以緻用為目的,主動找到需要學習的内容。
羅振宇擔任節目制作人的時候,特别重視開策劃會,邀請最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媒體人來給他們做策劃。并借此機會與這些國内優秀的人才交流,學習他們的觀點。
秋葉大叔每次提到自己出差外地做分享時都會說,看似輸出,其實也學到了組織方怎麼做指引,學到了主持人的表達技巧,學到了主辦方領導的管理知識。
高效學習的秘訣,就在于比别人更能發現花,并且提取出蜜。
從秋葉大叔的《高效學習7堂課》一書中我們能夠獲得同樣的啟示。作為一名高效學習者,多項暢銷知識付費産品的生産者,秋葉大叔在PPT、閱讀、寫作、個人品牌、社群運營等多個領域頗有建樹,他将自己的7種高效學習思維在書中盡數傳授。
我認為,普通人培養了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三種關鍵思維,就不容易盲目跟風,而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搭建知識框架,用合理的時間成本刻意練習,真正學以緻用。
一、定位力: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找準目标,彎道超車定位,意味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
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當年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了《矽谷之火》,激動得睡不着覺,他被書中的創業故事激勵,立志走上計算機和互聯網這條道路,最終成就了小米。
試想如果雷軍沒有在關鍵時刻受到書籍知識的點撥,找到與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契合的定位,而是像許多人一樣盲目創業,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如何在不同階段找準個人定位,書中提供了個人成長定位矩陣分析模型。根據不同人群的風險偏好和能力水平,對應了4種不同的賽道選擇。
平穩起步:這個階段适合風險承受能力弱、個人能力也弱的情況。比如剛出社會,想要獨立的大學生。他們可以先保守地找一份工作,在業餘時間學習其他賺錢技能。
選擇跑道:這個階段适合有一定經濟能力,雖然個人能力不夠強,但敢于冒險,有明确目标的人。此時要做好長期學習的準備,在一個領域深耕,成為這個方向的大V。
升級賽道:這個階段适合風險偏好弱,但是個人能力比較強的情況。比如,有的人感覺達到了行業天花闆,他們可以考慮升職換崗,培養自己的核心競争力,讓自己成為公司不可代替的人物。
更換遊戲:适合能力強,風險承受能力也強的人,他們已經在某個小舞台做到拔尖。需要找更大的目标才能獲得發展空間。此時的策略應該是跟對人,學習能人的方法。
如果一時無法決定大方向,也可以遵循一個落地的小建議:選擇離錢最近的方向。
學習一門技能常見的誤區是糾結于興趣,卻很少考慮賺錢。然而,賺錢才是學習的最大正向反饋,賺錢比興趣更容易激發一個人的内在驅動力。
在人生的不同賽道上,選擇大于努力,定位力決定了你是否能根據實際情況不停調整目标,在大方向上做出正确的選擇,超越大多同時起步的人,實現彎道超車。
二、框架力:全局視角、搭建框架;系統學習,事半功倍以前,我習慣在各個平台學習幹貨文章,關注作者,收藏文章,但很快抛在了腦後。
囤積幹貨變成朋友圈的虛榮,完成學習變成自我的感動。
生産知識的高手可不會傻乎乎地死磕,他們有全局視角,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當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他們能快速從知識體系中調用這些知識,從而系統性的解決問題。而每一次解決問題,知識之間又再次産生了鍊接,所有知識成為系統,因此事半功倍。
基于框架思維,當我定位了學習方向,預備學習一個新領域時,可以有兩個步驟:
1、梳理一個初步的系統知識
充分了解這個領域的基礎知識,搭建一個初步的知識框架樹。剛開始不一定全面,事實上也做不到一蹴而就,隻需要将知識點和概念形成串聯。
我推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梳理知識框架,因為人類大腦對圖像的理解的理解和記憶要比文字強。
2、完成大量的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可以不斷補充和完善知識體系。
最近我在學習寫作,就一次性購買了十本關于寫作主題的書籍。在較短的時間完成閱讀并做好筆記,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優化搭建的框架樹,讓知識體系更有廣度和深度。
框架力能幫助你快速進入一個領域,讓知識不再碎片化,聯結成大腦中牢固的晶體。它讓普通的學習者也能具備知識生産者的“嗅覺”,有的放矢地“捕捉”知識。
三、精進力:告别懶惰,找對教練;刻意練習,持續進階
正如《高效學習7堂課》書中所言,在學習這個領域,總是盛行兩種東西,一種是雞湯,因為我們需要鼓勵;一種是捷徑,因為我們難以忍受付出卻遲遲看不到回報。
雞湯好喝,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捷徑是否存在呢,需要我們在把握定位,确定框架的基礎上持續精進。
道理并不難懂,但很多人在精進的道路上容易陷入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容易懶惰,提前放棄。
通常學習技能都要經過如下時間長度:入門需要100小時;熟練需要1000小時;精通需要3000小時;專業至少需要10000小時。
然而很多人在學習時,沒有堅持練到位就放棄了,結果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甚至根本沒有入門。
比如我之前付費報名了手機攝影訓練營,剛開始覺得很好玩,然而好的作品需要多次的拍攝,過程非常的枯燥,而且聽說要做好短視頻還要學習剪輯、運營等其他方面的知識,反正自己也做不到,慢慢的就偷懶放棄了。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被一萬小時吓住,先踏實做到100小時,再持續地進階。
第二個誤區是盲目學習,缺乏教練。
如果你盲目地死磕一萬小時,最終可能耗費了龐大的時間成本,但依然沒有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頂多是比普通人熟練一些,因為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所謂“一萬小時”理論,不是一萬小時的訓練,而是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找對一個好的教練至關重要。
18枚乒乓球世界冠軍獎牌得主鄧亞萍,童年時,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因為個子矮,手腳短粗沒能達到進入體校的要求。鄧亞萍的父親是體育教練,在父親專業的指導下,她得到了适合自身的訓練方式,從而走上了冠軍之路。
而在我的學習經曆中,好的教練大緻指三類人:
導師。在人生方向、職業發展或是人際溝通問題上能為你提供有效建議的人,可能是有經驗的同事或上司。
業内專家。你總是需要一個某方面比你專業的人,關鍵時刻能為你指點迷津。
跨界通才。這類人能幫你拓寬眼界,提供高瞻遠矚的想法。
不貪多,不求快,從最小的目标開始,逐級攀登;選擇對的教練,投入足夠的時間,在專業人士的反饋下持續成長,這就是高效學習必備的精進力。
知識付費時代,許多人一面不停買課,一面抱怨自己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正所謂,抱怨是無能的貪婪。
想要成為高效學習者,應該放下偏見,不妨向我們身邊的知識生産者們學習。高手從不盲目,他們精準定位、豐富框架、銳意精進,這也是普通人最應該掌握的思維方式。這些方法都在《高效學習7堂課》這本書中,推薦你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