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教育部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明确提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内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其實這已經不是幼兒園第一次被禁止“小學化”了,但是卻是屢禁不止。這其中有學校的責任,也有家長的責任。
家長也會擔心,别的孩子都已經學過小學的知識了,但是自家孩子若是沒有學過小學知識,那麼到了小學之後,肯定是跟不上老師教的速度的,所以索性也選擇了一個“小學化”的幼兒園,于是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超前教育”一時爽,幾年後危害就會暴露
雖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學一些小學的知識,會讓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到三年級之後,大部分 “超前教育”的孩成績都會大幅度下降。
因為孩子“超前教育”時,接收到的他理解不了的知識,所以學習方法更傾向于死記硬背,而到了三年級之後,課程中需要的邏輯性更強,但是孩子的思維轉變不過來,所以孩子在後續學習時候就會難度增加,然後産生厭煩的情緒。
幼兒園不教知識,但是比知識更重要
幼兒園不是孩子上小學前的預備階段,而是一個對孩子成長有意義的獨立的一個階段。
“什麼年紀做什麼樣的事”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最合适不過了,小學的知識,就是要等到孩子七八歲了,大腦發育到可以吸收這些知識的時候才要學習的。
而幼兒園要帶着孩子做的自然也是要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就是要促進兒童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方面協調發展。
孩子的學習路程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那麼提前就要堅持鍛煉,規律作息、飲食營養均衡,這些前期準備就和幼兒園的作用是一樣的,都不是馬上能夠看到效果的,但是對孩子能夠跑完一場馬拉松來說卻至關重要。
所有幼兒園可不僅僅是幫家長帶孩子這麼簡單,如果幼兒園和保姆職責相似,那又為什麼要設立幼兒園呢?
不教知識,那幼兒園都教孩子什麼?上面我也說到了,幼兒園的主要作用就是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
1、健康
這一點是最好的理解的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習慣,幫助孩子健康發育。
在紀錄片中《他鄉的童年》中,其中一期說的就是日本的幼兒園,日本幼兒園就非常重視對孩子健康的培養。
孩子到幼兒園之後,就會有老師帶着海在庭院中玩遊戲,可以随便跑、跳。也可以玩單雙杠、吊環、爬杆……
2、語言
語言雖然包括讓孩子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但是絕對不僅僅局限于此,幼兒園要培養孩子的還有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在幼兒園中,老師不僅會給孩子講故事,也會讓孩子們扮成故事當中的人物,給孩子提供小舞台,小劇場讓孩子感受故事當中的魅力。所以小遊戲當中也蘊含着幾百年教育的智慧。
3、社會
有人的地方就是社會。孩子和幼兒園在一起相處的時候已經進入到了社會當中了,在家中,孩子是接觸不到這麼多的孩子的。
如何和小朋友相處老師的引導也是很重要的。學會團結友愛,懂禮貌懂規則,遇到矛盾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為習慣都會影響着孩子的性格。我們回想我們現在的性格,其實不也正是從小養成的嗎?
4、科學
雖然在幼兒園中,禁止教孩子小學的是知識,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思維方式。而幼兒園中教孩子的“科學”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
科學的包括的方面很雜,是化學、天文、物理……等,但是總而言之,都是讓孩子對自然更熱愛,幫助孩子養成愛探索、不斷發現、不斷思考的好習慣。而這正是孩子在未來的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
5、藝術
讓孩子在“美”當中生活,這也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像是畫畫、唱歌都是如此,讓孩子感受與欣賞藝術大師的作品。潛移默化的,孩子的意識細胞也就得到了培養。
#育兒有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