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11:01:27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類并不孤于德)1

《野獸正義:動物的道德生活》

[美]馬克·貝科夫 傑茜卡·皮爾斯 著

劉小濤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許多人認為,人與獸區别的本質在于道德,動物與“情義”等描述人類情感的詞語毫不相幹。本書的兩位作者挑戰了這一觀點。馬克·貝科夫是科學家,傑茜卡·皮爾斯是哲學家,他們的不同背景讓這部作品既受益于科學信息的豐富和紮實,又受益于哲學分析的嚴謹和清澈,夠得上跨學科合作的典範。

動物的情義中文版序節選)

程 煉

一項對動物行為的研究發現,得到過不熟悉的老鼠幫助的老鼠,基于先前被幫助的經曆,更容易去幫助既不沾親也不帶故的路鼠甲或路鼠乙。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或許你覺得,這不過是老鼠的本能使然。

動物園裡一隻名叫庫尼的倭黑猩猩,拾起一隻撞上圍欄玻璃的不能動彈的椋鳥,将它帶到外面,讓其站好。見鳥無動靜,庫尼便在空中揮動它。鳥仍不飛,庫尼又将其帶至圍欄最高處,輕輕撫展其翼,然後擲向空中。鳥還是不飛,庫尼就一直在旁守護,直至恢複過來的椋鳥安全地飛走。你若見到這一幕,定會覺得那首風靡一時的歌曲《你拔擢了我》(You Raise Me Up)是多麼應時應景。如何解釋庫尼的行為?或許你覺得,庫尼具有更加複雜的本能而已。

這兩個案例都出自本書,除此之外,本書還記錄和讨論了大量令人大開眼界的動物行為案例。通過對這些動物行為案例進行科學的和哲學的分析,本書的兩位作者得出的結論可用一句話來概括:人類并不孤于德,動物也是情義輩。因此,所有這些行為都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為,對它們的解釋不是基于動物的本能,而是基于動物的情義。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類并不孤于德)2

右邊的小狗正在做一個遊戲鞠躬,鞠躬是一種老套且易于識别的信号,它表示“我想要和你玩”等意思

人類是有情有義的存在,這當然不在話下。但要說動物也有情義,許多人一下子不能接受,甚至感到被冒犯。我們不是把最不德的行為稱為“獸行”嗎?還有比“禽獸不如”更強烈的道德譴責用語嗎?在普遍的認知中,動物與道德、情義,不僅是不相幹,而且是對着幹。孟子不無戲谑地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但這種“幾希”之物,正好屬于倫理和道德的範疇。笛卡兒認為,非人類動物不過是複雜的機械裝置,它們尚且缺少原始的感受疼痛和體驗愉悅的能力,更談不上從事更高端的、為人類所獨有的道德之舉。無論如何,道德将人與獸區隔開來之類的認知,可以說是跨文化的共識。

本書的立論如果成立,那麼這種共識不過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偏見而已,它扭曲和阻礙了我們對動物本性的理解。就此論辯折沖而言,這本書在立意上是反潮流的,在方法上是開腦洞的,在效果上可能是觸靈魂的,值得好學深思者一讀。

追究兩個問題對于理解本書主旨極為重要。首先,說動物也是有情有義的是什麼意思?其次,這麼說的根據何在?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我們看到了一個對所涉動物的限定和一個對道德的定義。由于書中對動物道德行為的研究主要以一些哺乳動物為案例,将動物情義的想法外推到其他動物就顯得不夠謹慎,因此,本書想要達到的是一個謙和一點的結論:至少某些非人類動物展現了道德之舉。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類并不孤于德)3

大象格雷斯用它的軀幹和腳安撫另一隻大象埃莉諾,然後幫助埃莉諾站起來

對道德的定義是本書最重大的創見之一,同時也是最能招惹異議和反駁的交火點。作者将道德定義為“培養和調控社群内複雜互動的一組相互關聯的、顧及他者的行為”(第10頁)。從進化論的視角看,道德是作為群體生活的适應策略而在人類和其他動物身上進化出來的特征。在動物的群體生活中,道德行為有助于生存和繁殖上的成功。相同的進化起源并不意味着相同的道德内容。不同的物種、不同的動物種群由于身處不同的環境、面臨不同的進化壓力,會發展出不同的社會結構以及與之相應的道德條則。與動物的道德相比,在人類身上展現的道德行為或許具有更高級、更複雜、更精巧的模式,但這些物種間的差異隻是程度上的,而非種類上的。

行為模式上的精細和粗放,并不對應于道德上的完整與欠缺。粗放、原始的道德行為依舊是完整而非殘缺的道德行為。這就是書中的另外一個關于道德的獨特見解——道德在物種上的相對性(species-relativity)。根據這種相對性,每一個進化出道德行為的物種都有其獨有的行為庫。動物的道德行為不應被理解為隻是作為進化頂端的人類道德的早期遺痕,它們自身就是飽滿、健全的道德行為。作者用俄羅斯套娃的類比來說明人類道德與動物道德的異同。人類與其他社會性的哺乳動物共享道德行為的内層,人類獨有的,借由語言、自我意識和反思判斷等能力而達成的道德行為,盡管标志着與動物行為在種類上的不同,不過是既有的道德行為内核外面的錦上添花,不能剝奪動物行為的道德地位。

作者更進一步把這些内層道德行為套分為三簇,分别稱為合作簇、共情簇和正義簇。合作簇包括具有如下屬性的行為:利他、互惠、誠實、信任。開頭的老鼠案例就屬于“普遍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之情形。共情簇則有如下屬性的行為:同情、憐憫、悲傷和安慰。開頭的庫尼呵護椋鳥案例屬于這一簇。正義簇的行為包括分享、平等、公平和原諒。這種分類法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們依據什麼原則将這些行為歸類?依據它們在選擇上的優勢來劃分似乎希望不大,因為它們按照設定都是适應性的。依據心理學來劃分則會導緻過度的拟人化以及植入過多的先入之見,因為我們尚未發展出獨立于人類心理學的動物心理學來。作者并未對此做更多讨論。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類并不孤于德)4

在加拿大的哈得孫灣,北極熊相互表達愛意

本書的主幹内容在于回答第二個問題,說動物有情義,證據何在?本書的主幹内容由中間三章構成,每一章旨在提供證據表明動物的确展現了某簇道德行為。我們看到了大量引人入勝的動物行為事例以及作者對它們的道德讀解。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方法論上的議題——拟人化。嚴謹一點的讀者可能會感到,作者對各種案例的分析是高度拟人化的,即把人類的特點讀到或附會到非人類的對象身上,或者把适用于描述人類的語言用來描述非人類的事物。作者合理地回應道,拟人化并不是不科學的,給定人類與某些動物在生理上的相似性。總之,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場域,來自認知行為學、比較心理學、社會神經科學和哲學倫理學這些不同視角的讨論在這裡彙集。理解這些讨論是一項令人興奮的事情,但同時也對閱讀者提出了智識上的挑戰。

動物倫理學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應用倫理學領域。目前,在這個領域中工作的學者(多為哲學工作者)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應該如何對待動物,不管是馴養的還是野生的。過去數十年間,西方世界見證了動物倫理學研究的不斷繁榮,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不同于常見的動物倫理學著作,本書不是直接讨論人類在對待動物上的實踐問題,而是從科學和哲學的角度探讨動物自身的心理生活和道德生活。兩位作者中,一位是科學家,一位是哲學家。兩位作者的不同背景,讓他們的作品既受益于科學信息的豐富和紮實,又受益于哲學分析的嚴謹和清澈,夠得上跨學科合作的典範。有理由相信,一方面,本書中譯本的出版會讓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受到啟發;另一方面,普通讀者可借由閱讀這本書展開一次尋訪野獸情義的思想之旅,這在這個日益城市化且不可逆轉的時代尤為難得。

作者:程 煉

編輯:周怡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