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是加拿大男孩馬克到中國留學的第二年。
這一年中央電視台舉辦元旦晚會,要找幾個外國留學生表演小品,中文不錯的馬克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小品裡飾演了一個叫許大山的“中國好男人”,因為加班回來晚了被老婆關在門外。
軍大衣,大蓋帽,一身中國複古風的馬克剛一上台就引來觀衆席的陣陣笑聲。
放到現在,這樣的節目人們已經司空見慣,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
但在國門初開的80年代,外國人學說中國話,模仿中國人的一言一行,足以讓人感到滿滿的獵奇感和新鮮感。
“玉蘭,開門呐,我是大山!”
“你還回來幹什麼?”——“瞧你說的,睡覺呗!”
馬克的臉上寫着大大的無奈,再加上語氣裡一點委屈,幾乎承包了節目所有的笑點,引得觀衆掌聲、笑聲不斷。
觀衆看得帶勁,馬克也演得挺過瘾,但他沒想到自己會因此一夜爆紅,到後來甚至成了相聲譜裡的第一個外國人。
自此以後,沒人知道“馬克”是何許人物,隻記住了他在節目裡的這個名字——大山。
後來的近30年裡,大山在中國取得了極大成功,連上央視春晚、做脫口秀、演話劇,70後、80後、90後基本都知道他的名字。
但在外國人靠着财富密碼在中國“吃香喝辣”的今天,他卻“消失”了。
01、
1965年5月,大山出生于加拿大的渥太華。
其實早在大山出生之前,他和中國的緣分就開始結下了。
上世紀20年代,大山的爺爺帶着老婆孩子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加拿大建的教會醫院當了幾年醫生。
因為這層緣故,大山從小對中國就有着一份别樣的親近。
在多倫多大學讀書的時候,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和熱衷,大山選修了一門中國研究課程。
沒想到越學越上瘾,到大二那年大山幹脆就把漢語改成了主修課程。
在他的親朋好友看來,大山對于中國已經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
但大山一直堅持着這份熱愛,在大學期間還憑借優異成績拿到了全額獎學金。
畢業那年,恰巧學校裡有一個機會可以到北京大學進修,早就去“見見世面”的大山二話不說就申請下來,踏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
回頭來看,其實也正是因為大學裡打下紮實的基礎,大山才能被推送到央視參加節目,才會有以後的種種。
但對剛到中國的大山來說,他所希望的隻是學好中國文化,有可能的話找到爺爺以前待過的醫院,就不虛此行了。
大山完全想不到,在中國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一晃成了名人。
用大山的話說,《夜歸》在全國的播出是一次“病毒式傳播”,多少人自此“粉”上了這個可愛的陽光男孩。
更沒想到的是,借着“名人”的身份,大山還完成了多年來的“尋根”夙願。
在一次電視訪談節目中大山提起爺爺的故事,很多媒體随之報道了這件事。
沒過多久,他就接到一個記者的電話,說在河南商丘找到了爺爺曾經工作過的教會醫院。
後來大山帶着孩子來到商丘,拿着爺爺留下的照片,看着眼前同樣的場景,大山說當時實在沒忍住,“嘩的一下就流淚了”。
時過境遷,爺爺奶奶早已不在,但他找到了爺爺奶奶在這片土地上的蹤迹,也找到了他在中國的根。
02、
《夜歸》之後,大山就火了,火得有些“超出預料”。
不少人來找他做節目、當嘉賓,也不乏來找他演電影電視劇的。
但熱衷于中國文化的大山,偏偏對相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晚會上,大山見到了姜昆,在兩人交談中,大山非常誠懇地表達了對相聲的喜歡,希望姜昆能收下他這個學生。
起初姜昆有些猶豫,畢竟說相聲不是喜歡就能說的,對語言基本功要求很高,更何況大山是個老外。
而且他的師爺、相聲大師侯寶林也不太贊成收一個“洋徒弟”,這可不是鬧着玩的把戲。
其實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會說相聲的中國人都寥寥,一個外國人能說出什麼名堂?不過是噱頭罷了。
但大山沒有因此放棄,最終他的堅持打動了姜昆,1989年底正式收大山為徒。
大山不是一時興起,他學得特别認真,不管是說話腔調、抑揚頓挫還是段子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他都會悉心請教,花時間苦練。
但姜昆因為團裡的工作無法時時兼顧,另一位相聲大家丁廣泉就成了大山的義務老師,教了大山不少專業上的技巧。
後來大山在制作“大山說相聲”的錄音帶時,丁廣泉也幫了不少忙,大山一直對此心存感恩。
2018年丁廣泉去世時,大山第一時間在社交平台發文悼念,對他來說,雖然沒有正式拜師,但在他心裡早已認定丁廣泉就是他師父。
03、
1990年的元旦晚會,以“姜昆弟子”身份再次登上央視舞台的大山和姜昆、唐傑忠合演了相聲《名師高徒》,飾演了一個比老師懂得還多的“中國通”。
之後他又演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在其中客串了一個名叫沃特傑弗的大胡子,和侯耀華有一場對手戲。
除了當演員,當時大山其實還遇到另一個機會:加拿大的北電網絡公司,最頂尖的企業之一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是去是留?大山選擇了後者。
大山真的割舍不下帶給他良多樂趣的中國文化,況且他已經在中國有了相當棒的工作,已經适應了這裡的生活。
更别說彼時的大山,已經收獲了一份意料之外的愛情。
1990年,大山和一個美國樂隊在遼甯演出時認識了負責樂隊接待工作的女孩甘霖。
演出前,樂隊内部發生了矛盾,大山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幫甘霖果斷處理了矛盾,也赢得了和這個重慶妹子約會的良機。
回到北京後,周圍的親友發現大山頻頻和一個女孩約會,直到1993年,兩人順利成婚,到後來還生下來一兒一女。
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大山已然走入了人生巅峰。
04、
1998年和1999年,大山連續兩年登上春晚舞台,同時還被評為“2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人之一”。
照這條路發展下去也未嘗不可,但或許某一天,觀衆會對這個穿着大褂的外國相聲演員失去新鮮感,最終被觀衆所淘汰。
他還記得馮鞏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繼續成功,就必須跳出這個圈子。”
這句話也點醒了他,大山開始“轉型”了。
之後的很多年,大山離開中國,回到了加拿大,作為相聲演員的大山似乎銷聲匿迹,再出現更多時候是在兩國文化交流活動或晚會上,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
從2002年被列入“加拿大名人錄”,到2008年的奧運會特使,以及之後在世博會上的加拿大總代表,這一時期的大山俨然成為加拿大和中國之間的文化特使。
但或許是因為年齡大了,近幾年大山減少了公衆露面,專心搞起了自己的另一份事業。
比如在某電台設立了“大山講故事”的專欄,講述爺爺那時候在教會醫院的故事。
他也沒有丢掉自己的“老本行”,在這個相聲逐漸走向沒落的時代,他開始嘗試新的突破。
大山在單口相聲和脫口秀之間找到了共同點,他把兩者結合起來,推出了“大山侃大山”這一全新嘗試。
“我以一個‘在中國的外國人’的身份站在中間,希望可以促進雙方的交流和理解。”
這是做喜劇明星幾十年來,大山第一次對自己的定位有了更為明晰的認知。
但其實近幾年因為短視頻的興起,很多外國青年在國内“很吃得開”,并且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财富密碼”。
比如誇中國的飲食、高鐵,誇贊中國的改變,最後大喊“我愛中國”。
而且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在加入這一陣營。
以大山的語言功底,以大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其實他有能力在這個時代走一些“捷徑”獲得更高“回報”。
不過大潮之下,他也并沒有因此眼紅。
雖然也入駐了短視頻平台,但視頻内容還是中國文化,比如朗誦古詩詞,聊一聊中外文化差異,分享錄節目日常,沒有刺耳的“愛國”口号,也沒有誇張吸睛的肢體表情,即使說兩句英文還被評論調侃“一股中國味”。
乍一看有些“跟不上潮流”,不過也算是在這個流量時代堅守住了,用他視頻裡自己的話說“自由慣了,我就喜歡單打獨鬥”。
因為這兩年的突發原因,大山不能像以前那樣頻繁來中國了,但他把加拿大家裡的馬廄改造成了錄音棚,以便工作之用。
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大山除了分享他的單口相聲,也經常曬自己的生活,看得出如今的他過得充盈而幸福。
《人民日報》曾如此評價大山:“雖是外國人,卻不是外人。”
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中國文化裡,還能不斷尋求創新,可見大山對中國文化的确是發自内心的熱愛。
希望大山好好享受當下,把他的脫口秀相聲一直發揚下去!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