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的來曆或者是習俗?四月清明,正是春陽灑暖,風送花香的美好時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清明的來曆或者是習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四月清明,正是春陽灑暖,風送花香的美好時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怎麼來的?清明是什麼時候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呢?這要從一個失傳多時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相傳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在晉文公流亡期間,曾割自己的肉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當上老大後,介子推不願誇功争寵,便攜老母隐居于綿山中。為請介子推出山為官,晉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不料介子推和母親都被燒死。晉文公後悔内疚,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逢該節都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故人之意。
恰好清明節在寒食節的第二天。宋代後,寒食掃墓的風俗逐漸延至第二日,融入到清明之中。加之踏青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漸漸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節日。
清明還有很多習俗,比如:掃墓、踏青、插柳、植樹、放風筝、蕩秋千等。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地方對現場祭掃按下了暫停鍵,紛紛推出免費代祭服務、開通網絡祭掃平台等,方便群衆寄托哀思。我們要遵守當地祭掃規定,讓文明祭掃成為新風。
踏青為春日郊遊,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
放風筝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況寫或畫于紮制的風筝上,用線系着風筝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随着風筝一起飛走。後來,風筝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蕩秋千是清明另一習俗,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桠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闆的秋千。
春暖花開迎希望,“疫”消霾散踏青時!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哀與樂并存,而這其實也是一種提醒:當你享受春光之時,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浮躁放浪;當你寄托哀思之時,又因春光可貴不至于太過沉重。請相信,待到戰“疫”勝利時,我們都可以走上街頭,不用口罩,繁華與共,共享春光燦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