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業難題?9月20日,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稱,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據測算,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再就業難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9月20日,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稱,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據測算,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目前,退休老人中相當一部分人仍有工作意願和能力,而随着老齡化進程加速,“老有所為”會不會是一種解題思路?目前銀發一族再就業情況如何?
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即将滿月,新京報貝殼财經邀請了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全國離退休人才網創始人陸建華以及退休三年再就業三年的吳志剛,圍繞“退而不休 我想被需要”話題,共同探讨如何幫助銀發一族再次走入職場。
老年人再就業,服務性崗位需求量最大
新京報貝殼财經:近期一則麥當勞招聘一度引發熱議,多位老人吐槽這份工作工資偏低且需要連續站着工作4個小時以上,太累并不适合老年人。目前老年人再就業,集中在哪些領域,未來哪些行業可能會成為老年人再就業的熱門領域?
吳江:實際上,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沒有固定适合老年人的行業,它還是一個變化的過程。
而在未來,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全面提升,崗位也會發生變化。首先主要就職于專業技術崗位,而服務性崗位需求量最大。比如現在的老年人養老服務,我國養老服務産業有十二大門類,包括科技服務、老年教育、老年志願者等,人才缺口很大,肯定會成為未來熱門領域。
另一方面,從國外情況來看,如果我們再往後推20年,那麼這個情況或許會發生變化,可能以個體自營為主。比如說靈活就業當中的技術咨詢、文化教育。人們發揮個人特長,從輕體力向腦力和智力方向發展。
新京報貝殼财經:退休群體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通常被界定為勞務關系,很少簽訂正式、規範的勞動合同,導緻老年人再就業時工傷賠付、責任事故等方面權責不夠清晰,容易産生風險。老年人再就業,勞動保障問題該如何解決?
吳志剛:由于老年人本身有退休工資和養老保險,所以在和公司簽訂合同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吳江:其實,我國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全覆蓋方面,已經是全世界最好的了。所以不光是再就業,包括所有的人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這種全覆蓋使得老年人再就業基本上沒什麼太大問題。
至于工傷保險,目前國家沒有統一政策,一些單位會通過購買商業意外險來解決這個問題。也有城市擴大了工傷保險的範圍,把再就業或者返聘人員也都納入到工傷險裡,但這個工傷險和在職員工的工傷保險不是同一個,它叫項目工傷險。圍繞這個項目,你做這件事兒,那麼我們做一個工傷保險範圍。但是現在也是少數城市在做,并且大多數工傷險,一般來說會限制在65歲以内。
陸建華:很多企業會通過購買多份商業保險應對這種情況,大概每份100元到200元。有些大企業也會在勞務合同中專門做一些相應約定。
老年人擠壓年輕人就業空間是僞命題
新京報貝殼财經:“老年人們的精神内耗治好了,我們年輕人的精神内耗怎麼辦?”面對越來越多企業放開年齡界限,歡迎退休老人,部分人擔心,老年人入局會擠壓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兩者之間存在直接競争關系嗎?
吳江:如果說相互之間沒有擠壓是假的,我們應該承認老年再就業,在短期内對年輕人會産生一定的擠壓效應,但其遠遠小于中年人對青年人就業空間的擠壓效應。這個和經濟發展有關系,長期來看,經濟發展了以後會緩解這種效應。
有一個數學模型論證了這種短期替代關系問題,比如說2000年到2008年這一段時間,青年和老年人的就業率相互之間是有增強的擠占效應;從2009年到2020年以後,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就業率相關性就不那麼明顯了,替代效應和相關程度逐年削減。
這一方面是和經濟發展有關系,另一方面就是結構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就業難”和“招工難”同時解決、同時出現。所以,從未來來看,這是一個僞命題。适應老年人的崗位和适應年輕人的崗位,其實并不重合。從我國來看,未來主要還是技術和公共服務的缺口。
陸建華:競争偶爾會有,但沖突總體不大。老年人再就業實際上是解決了有些年輕人不願意做或者不會做的工作缺口。
吳志剛:應該不存在這樣的擔心,因為老年人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經曆,為年輕人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事實上,我所在公司的年輕人都喜歡和我一起工作,我能為他們帶來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馬榕
編輯 王進雨 宋钰婷
校對 薛京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