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的起始怎麼算?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庚日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等6個,其中任何1個都叫“庚日”)是“初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初伏的起始怎麼算?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庚日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等6個,其中任何1個都叫“庚日”)是“初伏”。
計算方法先看“初伏”是庚什麼日,然後再按6個地支子、寅、辰、午、申、戍的順序往後推,即可得出後面兩伏是庚什麼日。 在我國的幹支紀年、月、日、時的方法中,因為天幹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個,地支卻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12個,位于奇數位置的5個天幹與同樣位于奇數位置的6個地支結合,成為30個數字;位于偶數位置的5個天幹與同樣位于偶數位置的6個地支結合,也成為30個數字;兩者之和就是60——幹支紀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每滿60循環一次,稱為“六十化甲”(如第1年和第61年都是甲子)。 要使日子的幹支完全相同,需要度過時間60日;但是如果隻是天幹相同而地支不同,相隔隻有10天。所以,夏至後第一、二和三個庚日之間,間隔都是10天,“三伏”頭尾共有二十一日。
“三伏”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對夏天最熱的一個時間段的稱呼,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為期二十一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