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美國新蘋果品種上市、可在冰箱中保鮮1年”的消息引發關注。我國是水果消費大國,相對于發達國家,咱們的水果冷藏技術如何?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果品采後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文輝,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内蘋果和梨的冷藏保鮮技術是世界一流的,比如富士蘋果、黃冠梨等可保存時間可以達到1年。但也有一些技術,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那麼,冷藏水果會讓口感變得更差嗎?王文輝說,“冷藏是否影響口感,要看品種和貯藏時間。一般來說,蘋果和梨含有澱粉,貯藏之後,澱粉轉化為糖,糖度會升高,口感也會變得更好”。
蘋果、梨适度儲藏後,糖分會更高。受訪者供圖
蘋果和梨是儲藏大戶
我國的水果冷藏在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開始,王文輝介紹說,“冷藏的梨是最早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就開始了,那時候主要是外貿、供銷部門在做。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北梨農開始自己建造冷庫。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很多地方大面積發展蘋果種植,相應的冷藏能力也快速增長。目前蘋果冷藏的數量是最高的,全國共有900萬噸左右,梨有440萬噸左右,其中有一部分是氣調冷藏,所謂氣調,即調節冷庫内的氣體比例和含量,以達到更好的貯藏效果”。
氣調庫。受訪者供圖
在蘋果中,富士蘋果是最耐儲藏的品種之一,産量占我國蘋果總産量的70%以上,王文輝解釋說,“冷藏的時間和品種有很大的關系,富士基本上可以達到1年,元帥等品種加上氣調才有可能達到1年”。國内氣調冷藏技術和裝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桃李杏冷藏太少
不過,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王文輝說,“冷藏規模不斷提升,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一個是新老果樹種植區不平衡,一些老的種植區冷庫比較多,新發展的地區如甘肅、陝西等則相對較少。同時,南北也不平衡,南方相對較少,這幾年來,西南高原地區一些地方也在大規模種植蘋果,如四川鹽源就有四十餘萬畝的規模,但冷庫的建設還沒有跟上來。另外一個不平衡,是果品之間的不平衡,蘋果和梨是最多的,其他的相對較少,比如集中在夏季上市的桃、李、杏等”。
多藏20天 蘋果每斤多賣1塊錢
在水果生産銷售的鍊條中,貯藏保鮮是最重要的中間環節,王文輝說,“貯藏一手托着市場,一手托着果農。從果農的角度來說,水果大批量成熟的時候,集中銷售往往價格較低,比如今年的桃,才幾毛錢一斤,如果不能貯藏,就隻能集中上市,低價銷售。反過來,如果可以貯藏起來,就能等到供應高峰過去,價格回升的時候再賣”。
記者采訪了延安一個蘋果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該合作社有100多個冷庫,每個冷庫的儲藏量在30噸-50噸之間。他告訴記者,今年蘋果豐收,但價格較低,地頭價每斤隻有1.5元左右,他們合作社中,有冷庫的果農都将蘋果存在冷庫裡,“也就存了20多天,價格就漲到2.5元左右了”,一斤能多賣1塊錢左右。
全程冷鍊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對于消費者來說,冷藏技術同樣影響重大,王文輝說,“現在交通運輸發達,一個地方的水果可以運到其他任何地方,海南的荔枝可以運到東北,陝西的蘋果也可以運到廣東。但一直以來,都有人覺得,市場上銷售的外地水果口感不好。确實有這樣的現象,這是因為,在缺乏相應的冷藏技術、冷鍊運輸技術的條件下,很多水果尤其是桃李杏櫻桃等夏季成熟的水果品類都存在‘采青’的情況,也就是在成熟之前采摘的,這樣可以保證硬度,以利運輸,如果完全成熟後再采摘,硬度不夠,就很難運輸”。
怎樣才能改變這樣的現象?王文輝說,“冷藏是一個方法,比如富士,本身硬度不錯,耐儲存,基本上冷庫儲存就可以了。桃、李、杏、櫻桃以及南方的荔枝、楊梅等等夏季成熟的水果,一般采取預冷技術,即采摘後立刻降溫,通過制冷技術、甚至冷水降溫,然後加冰或通過冷藏車運輸,可以把成熟的水果運輸到另外一個地方,即保證成熟度,也方便運輸。不過,由于生産分散等衆多原因,目前國内從采收到運輸銷售的全程冷鍊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數量還是技術仍有較大的差距”。
冷藏會變味道嗎?
長時間儲藏,往往會改變食物的性狀、口感等,那麼冷藏水果會讓口感變得更差嗎?王文輝說,“冷藏是否影響口感,要看品種和貯藏時間。一般來說,蘋果和梨含有澱粉,貯藏之後,澱粉轉化為糖,糖度會升高,口感也會變得更好,當然,貯藏過長是不行的,會變質”。
相對于蘋果、梨來說,桃、李、杏、櫻桃等貯藏時間很短,王文輝說,“桃、李、杏、櫻桃等貯藏時間過長,酸度會下降,口感會變淡。一般情況下,中晚熟的桃李杏、櫻桃等,可以儲存30-50天,比如中熟的大久保,可以貯藏50天,早熟的更短一點兒。我們實驗中,最長的是一種晚熟櫻桃,儲存了83天,仍保持了很好的口感。”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峥
校對 李世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