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8 04:27:29

“英國稱她鐵娘子,美國認為她是全球玩家,俄羅斯顯示肌肉也吓不倒她……人們欽佩她,尊重她。”

中新網文章《德媒盛贊默克爾執政十年,獲稱“世界頭号女強人”》對默克爾進行如此評價,而這無疑是對其最好的褒揚。

從小就争強好勝、力求完美的默克爾對于權利的欲望極其強烈,将政治視為生命,在權利中尋找快樂。

僅僅從政一年便成為聯邦議員,從政15年後,更是“手刃恩師”,登上了權力德國總理寶座,成為德國政壇首位女掌門人。

默克爾在政壇的磨煉和摔打下,逐漸褪去作為女人的柔弱,變得越來越果敢堅強,具有很強的承受力。

默克爾不想被類型化,也不拘泥于成規,希望走一條自己的政治道路。因而常常被人感覺“難以揣摩,神秘莫測”,有着“多面人生”。

而事實上果真如此,執政之後的默克爾完全以“德國國家利益”為重,甚至不惜上演“假意親美”的好戲,更是借“棱鏡門”事件之手反水一擊,推動歐盟防務一體化進程,力圖擺脫美國的侵擾。

那麼,默克爾的多面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呢?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

一、漫遊東德,手刃恩師

作為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狄奧多拉女王後,首位執掌日耳曼民族的女性“扛鼎者”,以及第一位來自東德的女性聯邦主席,默克爾身上的光環卻并不明顯。

1954年7月,默克爾出生在西德港口城市漢堡,本名安格拉·多羅特娅·卡斯納。

廣為熟知的女性名字“默克爾”,其實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在他們2001年離婚後,便被保留了下來。

她的父親是一位傳統的羅馬新教徒和神職工作人員,而她的母親則是教授拉丁語和英語的小學老師。

在默克爾隻有3個月大時,全家就随着其父親的工作調動遷到了東德。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2

(默克爾)

父親從小就一直告訴她:

“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

默克爾也的确貫徹了其父的精神要求——她在八年級時,便被允許參與隻有十年級的女學生才可以參與的第一屆全國俄文比賽,并被授予俄文最佳女學生稱号;

刻苦勤奮的她最終于1986年,在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央學會獲得博士學位。

但這名義上的“德國科學院”隻是一個周邊灌木叢生的勞動營,也正是這裡學習的經曆讓默克爾開始思考起了政治。

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成為了默克爾政治思考的催化劑。

時年35的她加入了東德的“民主覺醒”組織,投身到了蓬勃發展的政治運動中,并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基民盟。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3

(默克爾出席基民盟的集會)

至此,默克爾的政治生涯開始揚帆起航。

在同年的大選中,兼具東德女性與成長經驗兩項優勢的默克爾,正式被選舉為科爾内閣的婦女與青年部部長。

科爾對這個“年輕”的小姑娘青睐有加,鼓勵其“為了自己、為了女性而工作”。

1994年,默克爾擔任國務院環保主席。

對于當時的默克爾而言,這份工作的前景不甚樂觀。

前任環保部長克勞斯特普費爾取得的成就非凡,民衆對他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也非常之高,在這基礎上想要有所作為已是不易,外界懷疑的眼光更是讓一切雪上加霜。

但默克爾頂住了這些壓力,上任後不到3個月,就宣布解除了國務秘書施特洛特曼的職位——他曾在特普費爾手下任職8年之久。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4

(默克爾)

該消息在一出之後便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一位享有盛譽的環保專家,“沒有施特洛特曼的時代”似乎是不可思議的。

在如潮的質疑聲中,科爾挺身而出,幫助弟子承擔下了大部分壓力,他向質疑者說道: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得到“大佬”青睐的默克爾愈發自信,政治手段也磨砺得爐火純青,這不僅得益于其嚴謹缜密的邏輯思考能力,還與科爾的青眼相加密切相關。

但也是默克爾本人親手結束了後者的政治生命。

1998年,基民盟因經濟下滑導緻選舉失利。幾個月後,科爾本人也被卷入政治獻金的醜聞之中。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5

(科爾)

這位“科爾的小姑娘”第一個跳出來與他劃清界限,并在短短5個月之後,以95.9%的得票率成為了基民盟的首位女黨魁,可謂是“手刃恩師”。

這一切并非是突然之間發生的,在2020年,曾長期擔任議會德國外交部首席國務秘書的維爾納霍耶表示,默克爾常常在内閣會議上強烈地提出反駁科爾的觀點,“她有自己的頭腦”。

2000年4月,默克爾在埃森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成功地當選為基民盟主席。

她深谙“事急則緩,事緩則圓”的道理,并沒有急着繼續努力往上攀爬,而是主動向其姐妹黨的首相斯特勞施托伊貝爾提出請求,讓出了擔任總理候選人的職務,保住了自己的領袖地位,并成功鏟除了異己。

她的性格穩重、善于獨立思考且從來不敢冒進,能夠從多個方面考量到各種不同的觀點。

她一直都堅持着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觀點,但又很好地調和不同的利益集團與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6

(施羅德)

2005年,施羅德政府推出的《2010 議程》接連遭到了失敗。

為此,施羅德被迫發表了一份提前參加大選的消息,讓基民盟内部措手不及,卻給了默克爾别樣的時機。

同年10月10日,默克爾成功擔任德國總理,組成了四十年來首個“左右大聯盟”,默克爾也由此正式開始了她的總理職業生涯。

而那時的大家都想不到,這位穿着樸素套裝、留着齊耳短發的女性,會叱咤德國政壇16年,用她對待學術一般嚴謹的态度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後來,德國當代曆史學家沃爾夫魯姆在談及默克爾的成功之道時也這樣表示:

“她從不張揚,是一個優秀的中間派,能拉攏每一個人,而這正是她成功的關鍵。”

所謂的“中間派”,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遊走于各方之間,全局以德國國家利益為重。

“德國利益至上”是默克爾貫徹始終的執政理念。

二、假意親美,利益至上

默克爾任職總理之後,美國開始回歸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尋求歐洲盟國的支持。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7

(默克爾)

而默克爾為了維系德國的利益,對外宣稱支持“大西洋主義”,并多次表達對美國政治制度、價值觀的推崇,她明确表明:

“我确信建立良好的跨大西洋關系是一項重要任務,符合德國的利益。”

在施羅德政府痛斥布什發動伊拉克戰争時,身為反對黨領袖的默克爾就撰文同施羅德保持距離,指責他毀掉了可能的信任。

但實際上,默克爾并不認為歐洲必須與美國并肩作戰,才能抵禦安全威脅——歐洲的安全隻能依靠自己來維護。

德國與美國,之間隻是彼此利用的關系。默克爾的“親美”,不過是“假意親美”罷了。

默克爾不止一次地強調,鑒于複雜的國際形勢,歐洲面臨着嚴峻的挑戰,維護和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是不得不做的“任務”。

這是因為作為全球綜合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必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主要角色,包括德國在内的歐洲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和保護。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8

(小布什)

默克爾認為,施羅德強調獨立自主與美國拉開距離的做法不符合德國的戰略利益,如果疏遠美國,極有可能遭到美國的報複,還不如相互利用,維系着表面朋友的關系。

在“假意親美”的同時,默克爾也在努力尋求“平衡”,甚至偶爾“敲打”美國。

由于不滿意美國在北約内部一家獨大的局面,她主張跨大西洋同盟應該成為美歐之間的政治合作組織,并提升俄羅斯的作用。

在北約戰略布局上,默克爾政府認為北約不應該僅采取軍事手段,應該與政治、經濟等手段綜合使用。

在利比亞行動中,德國沒有對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投贊成票;在阿富汗戰後問題上,德國投入不足,這使得美國認為德國沒有盡全力對盟友進行支持。

面對着日漸惱火的美國,默克爾不苟言笑,淡淡地說道:

“盡管德美存在着争執、失望和利益分歧,但德國不能指望找到一個比美國更好的夥伴了。對我們來說,德美夥伴關系和跨大西洋夥伴關系的重要性至高無上,并且将來仍舊如此。”

美國人一聽,自感默克爾仍是和自己一條心,于是在2014年,與德國一同在烏克蘭危機上制裁俄羅斯。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9

(烏克蘭危機)

但沒過多久,默克爾轉頭就和俄羅斯展開了“北溪-2”項目合作,留下了呆立在原地的美國。

如果說烏克蘭危機是德俄之間進行博弈的典型戰場,那“北溪-2”就是德俄之間利益契合的合作範例。

事實上,俄羅斯同德國及歐盟之間的長期石油和天然能源運輸合作由來已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便通過這種輸油管道向當時的西德、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多個歐洲國家輸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冷戰結束之後,歐俄之間先後合作建立和連接運營“南溪”、“北溪”等許多條主要石油和民用天然氣運輸管線。

随着俄羅斯向歐洲各國和地區出口的商用天然氣不斷快速增加,“北溪”等天然氣主要運輸管道早就已經出現了常年超負荷運轉的情況。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0

(北溪-2)

為了進一步提高通過俄羅斯向其他歐洲國家輸送石油天然氣的技術水平和運輸能力,俄歐兩國雙方于2015年5月簽訂了關于“北溪-2”輸氣管線的前期建設改造合同,并于2018年5月份正式開始建設動工。

獲悉這一消息的美國坐不住了——默克爾的“假意”未免也太假了,剛剛還在烏克蘭問題上和自己一條心,轉頭就和俄羅斯勾搭上了。

此外,美國憤怒地點還有一個——當時的美國正在不斷加緊對本國境内的石油頁岩進行勘探開采,産量已經呈現出十年直線快速增長,美國人迫切地希望套取現金。但是,自己的盟友竟然和自己的敵人做起了生意!這怎麼能不生氣呢?

在美方看來,“北溪-2”投資項目不但嚴重地影響了美國的石油液化氣和天然氣相關産品在歐洲的銷路,而且俄羅斯可以通過該投資項目,迅速拉緊歐俄之間的合作,進而對歐盟各國施加政治影響,這對于美國來說無疑将會是一個更大的威脅。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1

(特朗普)

因此,全力以赴遏制和堅決阻止德俄并破壞“北溪-2”工程,成為了美國在這次全球地緣政治與國際能源戰略博弈過程中的戰略重點。

2019年12月,美國通過了《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開始正式對“北溪-2”項目進行制裁,但德國立刻舉起了反對大旗,顯然這觸碰到了德國作為該項目主要參與國的利益,并且德國還是該項目的主要受益國,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德國都會強烈反對美國對該項目進行所謂的制裁。

德國對切身利益也毫不含糊,總理默克爾随後在講話中明确表示,反對美國針對該項目制定的一系列制裁舉措,并且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該項目中運用長臂管轄是無效的。

德國外交部高層馬斯也出面表态,歐洲的能源政策不應該由美國來指手畫腳,隻應該由歐洲人自己決定。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2

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就此事也清楚指明,德國并不需要聽從美國的命令和吩咐,他們不是美國的又一個聯邦州,不是第51個州。

因此,德國絕不會在“北溪-2”項目上讓步。

在默克爾的眼中,“親美”是工作,而德國的國家利益才是真正的生活。

而為了保障生活的平穩,默克爾甚至不惜“反水一擊”,在下台之前為歐洲貢獻最後一份力量。

三、反水一擊,加強歐盟防禦

使得默克爾在下台前下定決心“反水一擊”的,正是8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棱鏡門”事件。

2013年6月,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分别報道了美國人愛德華·斯諾登的專訪,代号為“US-984XN”的“超絕密電子信息偵聽規劃”——棱鏡計劃被公諸于世,包括一些文件和41個PPT幻燈片。

根據“棱鏡計劃”揭秘情況,德國是歐盟國家中被竊聽最多的國家,過去10多年裡,默克爾總理的私人和公務手機均處于美國情報部門的嚴密監聽之下,包括短信和長途電話。

如此驚人的内幕在德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使得昔日尚有所收斂、還給美國好臉色的默克爾震怒不已。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3

(斯諾登)

默克爾對美國“監聽朋友”的行為表達了不滿,稱“對朋友的竊聽是不可接受的”。

與此同時,“棱鏡門”事件在德國國内甚至還上升到了法律層面,引起了德國檢察部門的關注。

檢察部門進行了數月的大量調查取證工作,最終于2014年6月,德國聯邦總檢察長哈拉爾德•朗格決定針對美國情報機構以默克爾總理為目标的間諜活動一事啟動司法調查,并呈交至聯邦議院法律事務委員會進行處理。

由于在曆史上有納粹德國和原東德大規模侵犯公民隐私的經曆,德國人極為重視個人隐私的保護,及其厭惡情報部門的監聽行為。

因此,“棱鏡門”事件的曝光降低了德國民衆對美國的好感,導緻美國的形象遭遇重創。

洶湧民意不可違,默克爾便順勢而為,着手加速推進歐盟防務一體化,呼籲歐盟各國也合并研發新武器,實現信息安全網絡共享。

在2019年,歐盟的防務總支出達到了驚人的1620億歐元,甚至可以匹敵北約。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4

(馬克龍)

同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接受《經濟學人》雜志采訪中提出:

“我們不能再依靠美國來保護歐美,歐洲必須有自己的防務,否則,歐洲将不再掌握自己的命運。北約實際上已經‘腦死亡’了。”

對于馬克龍的言論,默克爾不僅從言語上給予了堅定的支持,還在行動上做出了表率——削減北約軍費支出。

2014年,德國的北約支出約為國内GDP的1.25%,到了2020年則下降為1.07%;

而美國在2014年時的支出占 GDP 的3.7%左右,到2020年則上升為3.87%。

對此,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表達對德國貢獻不足的不滿。

2018年5月17日,特朗普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一起舉行會議。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5

(默克爾)

其在會上對德國點名批評:

“德國并沒有做出其應有的貢獻,而且德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受益者——坦率地說,德國得到的好處要比美國大得多。”

美國财政部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的國家防務支出占國家總支出的15.1%,健康、醫療等社會福利占據10.5%和16%。

而同一年中,德國在北約防務上的花費占比隻有1.4%,而歐盟防務支出則為11.6%,社會福利支出高達51.1%。

可見,德國将本該用于北約防務支出的錢,用于發展歐盟防務和國内社會福利,提升綜合國力,而将大部分的防禦工作和支出甩給了北約與美國,這狠狠地“背刺”了美國,可謂是“反水一擊”。

由此觀之,默克爾的“親美”,不過是假意逢迎,一旦本國利益受損,其“鐵娘子”的風範便會展現出來,無論是在“北溪-2”項目上違逆美國之意,還是因為“棱鏡門”事件而大力推行歐盟防務一體化,默克爾始終将“德國”放在首位,置個人得失于不顧,可謂是鞠躬盡瘁!

默克爾在歐洲的影響力依然很強大(揭秘默克爾的多面人生)16

結語:

默克爾不喜歡拉幫結夥,因此也沒有締結自己的關系網。

她不願意依附别人,想保持自由,不受他人牽絆,由于從未許諾于人,因此能保持自主決策。

作為出生在西部,成長在東部的漫遊者,默克爾有着與西部文化不同的根源,政治出發點很少從某種思想出發,而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漸形成。

因此,她容易接受新的觀點和方案,少有約束。

在這一執政風格的影響下,默克爾崇尚西方自由,卻不會主動向美國靠攏。

她認為德國應該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尋求歐洲的強大,而非依附于世界強國。

因此,其假意親美,遊走于各大國之間,正如外界的評價一般,其是當之無愧的“鐵娘子”。

參考資料:

斯蒂凡·柯内琉斯.默克爾傳[M].中信出版社,2014

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姜鋒.德國後默克爾時代正在開啟[J],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2021(1)

李微,劉立群.烏克蘭危機以來德對俄雙軌政策探究[J],現代國際關系,2019(2)

孫廣見.德俄能源合作成兩國關系緩和新動力[J],能源研究與利用,2018(10)

朱瑞清,張健.默克爾的“德式”風格外交[J],人民論壇,2016(8)

孫興傑.默克爾與德國的崛起[J],中國經營報,2015(9)

陳海春.默克爾:性格決定命運[J],決策,2009(2)

王沖.德國統一以來的外交政策評析[D],新疆大學,2007(6)

梅兆榮.德國默克爾政府的外交政策調整[J],當代世界,2007

連玉如.德國默克爾政府的外交與歐洲政策辨析[J],德國研究,2006(1)

哥爾特·朗古特.擔任環保部長時的默克爾(1994—1998)[J],中國發展觀察,2005

德國之聲網站:《我們的基本價值觀界定外國利益》,默克爾在阿登納基金會年會上的發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