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其主根在古黃國,即現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
黃姓的曆史演變
追根溯源,自有黃國,方形成“以國為氏”的黃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史料記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分别為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隻有黃國和随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在曆史的長河中,為了生存與發展、興隆與繁盛,黃姓子孫四處流徙,曆經滄桑,幾度興衰,走出了一條漫長的繁衍壯大之路。黃國被滅後,黃氏後裔中的一部分逃到中原各地,更多的則被迫遷至楚國安陸等地,成了異國統治下的臣民。經兩漢至兩晉,楚國腹地的黃氏族人有了顯著發展,與安陸相連接,迅速播衍至江夏廣大地域。以江夏為郡望,是黃氏族人的鼎盛時期。由于種種原因,黃氏族人分别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回到黃國故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各地。
南陽黃姓約有15萬人
南陽姓氏曆史文化研究會黃姓分會秘書長黃松元告訴記者,黃姓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南陽約有15萬人,支系較多,主要分布于西峽、内鄉、淅川、南召、鄧州、新野等地。
西峽縣五裡橋鎮黃庭堅後裔一支,保存有一套黃庭堅初編寫的黃氏宗譜,顯示他們遷自湖北大冶,分居于内鄉、西峽、淅川等地。南召縣四棵樹鄉黃臘溝村有一支遷自江西省陽新縣的黃氏,保存有康熙年間黃氏家譜。鄧州黃光先家族,挂千頃牌,據譜載,黃光先家族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新野黃祠堂,後再遷鄧州市南魏莊及徐莊(黃莊)。鎮平黃廟黃氏,始遷祖黃書,字文在,江夏後裔,明朝萬曆年間落籍鎮平文峰山黃廟。蒲山鎮馬營黃氏,明朝時由南陽郡金黃鎮黃崗徙郡北大馬營落籍。
在鄧州市還有一支著名的“慕義伯”黃廷家族。黃廷,字華明,祖居福建省同安縣錦裡村,明末曾被封為“永安伯”。當年,黃廷奉命率軍南下疏散,安居屯墾。待到南陽府境地時,部隊已經疏散完畢,黃廷便将餘下的五營親兵屯紮在鄧州西北的冠軍城,沿湍河西南岸分駐黃渠、新店、茶店、曲河、冠軍五裡十八村。黃廷本人于州西十八裡辟建伯府宅,設立議事廳,于鄧州城設立武衙門,修建福建會館、天後宮(媽祖廟、天妃廟)。也有将士屯墾在唐河、新野、鎮平、内鄉、南陽府城。
黃忠故裡新店夏晌鋪
在曆史的長河中,黃姓子孫湧現了大量名人。南陽黃氏的代表人物是王莽新朝中郎将黃顯和蜀漢名将黃忠。
東漢陽嘉元年至永和六年,黃子廉(名守亮)以儒學入仕,任南陽太守,其祖父是二十四孝中的黃香,江夏安陸人。黃子廉任職期間,以身作則,非常清廉,東晉詩人陶淵明曾作詩詠贊黃子廉:“昔在黃子廉,彈冠佐名州。一朝辭吏歸,清貧略難俦……惠孫相見深憂歎,厚贈不收很清廉。”黃子廉卸任後,在南陽白河岸邊(現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新店鄉夏晌鋪村)落籍。據《湖北江夏黃氏宗譜》記載,三國時期的黃權、黃蓋、黃忠都是黃子廉後人。
夏晌鋪村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村落,是古夏路上的重要驿鋪,因是宛郡西部山區與周邊平原區柴草集散地,又被稱為柴裡店;三國時期,因是曹魏囤積糧秣薪饷的供應驿站而馳名。現在,這裡仍留有一通清宣統時期所立的“季漢後将軍剛侯黃忠故裡”碑一座,碑高174厘米,寬67.5厘米,厚19厘米,撰寫着黃忠故裡的由來:“西北裡許有侯(即剛侯黃忠)灌花井、演武場、飲馬池等遺址猶存,雖無文字可考,父老相傳已久。”另外,還有祠堂一座,内有黃忠塑像。
人雖逝去故土在,留下英氣滿乾坤。随着南水北調運河開挖,鄂侯國古墓的出土,南陽曆史文化研究會黃姓分會呼籲南陽黃氏兒女重建黃忠故裡、黃忠祠,為南陽黃氏振興作出新貢獻。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馬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