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祭義》篇載宰我問鬼神之義,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衆以畏,萬民以服。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宮室,設為宗祧,以别親疏遠迩,教民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君子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緻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
所謂“報本反始”,即傳統祭禮精義之所在。儒學經義的邏輯性是極其嚴密和完整的,人間秩序由家庭為起點而推演之,社會之秩序方能建立、邦國之文明方能推演。幾千年來,儒家文化、或曰中國文明的要義皆本乎此。在傳統中國社會和儒學義理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中心,這也更是抟系中國民族的一個最重要因素。
《論語·學而》篇記載曾子之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指的是喪禮,追遠則是就祭禮而言。此二禮的形式及目的雖有差别,但本于人的真情和倫理孝思卻殊無二緻。祭禮除了寄托和表達對故去親人的追思懷念之外,更有教育後人的重要意義。對祖先的祭禮,正是在具體形式化的儀節中,讓人們潛移默化的接受了許多應有的生活觀念、以及生命意義的體認,其所寄托的德目之教育,實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而《詩經》裡的頌詩部分,也實際正是古代宗廟祭祀中對祖先贊美的篇章。
古者廟則有主以依神,祭則有屍以像神。由于已故親人畢竟處于渺茫之間,是以古代宗廟之祭有“主”的設計用以供神靈的栖息和祭祀的對象。是以許慎《五經異義》雲:“主者,神象也。孝子既葬,心無所依,所以虞而立主以事之。”錢賓四先生《論古代對于鬼魂及葬祭之觀念》一文述曰:
今考春秋以來,中國古人對于魂魄之觀念。《易·系辭》有雲:“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小戴禮記·郊特牲》篇謂:“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此謂人之既死,魂魄解散,體魄人土,而魂氣則遊飏空中無所不屬。《小戴記·禮運》篇有曰:“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臯某複,然後飯腥而苴熟,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此處魂氣又改言知氣。時人信人既死,其生前知氣(即魂氣),則離體飄遊。故升屋而号,呼而複之。而魂之離體,則有不僅于已死者。故宋玉《招魂》篇雲:“魂魄離散。”……則古人謂人既死,魂即離魄而遊,其事豈不信而有征。……人死魂離,于是而有臯号,于是而有招魂,于喪也有重,于祔也有主以依神,于祭也有屍以像神,凡以使死者之魂得所依附而甯定,勿使飄遊散蕩。春秋以後,屍禮廢而像事興。主也,屍也,像也,此皆所以收魂而甯極之也。
“主”又稱為“神主”或“木主”,先秦即有之。《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周禮•春官·司巫》雲:“祭祀則共匰主。”鄭注:“匰,器名。主,謂木主也。”賈疏:“雲‘匰,器名’者,《說文·匚部》雲‘匰,宗廟盛主器也’。《廣雅·釋器》雲‘匰,笥也’,凡主藏于廟中,以石為室,謂之祏。《說文·示部》雲‘祏,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禦覽·禮儀部》引《五經異義》亦雲‘《左氏傳》曰,徙主祏于周廟’,言周廟有郊宗石室,所以藏栗主也。……雲‘主謂木主也’者,《說文·宀部》雲‘宔,宗廟宔祏’,經典通作主。木主謂桑木、栗木也。”孫诒讓《周禮正義》案曰:“郊宗石室,謂配郊及宗祀明堂之遠祖在壇墠之上者,其主實于石室,藏之大祖廟也。其實五廟二祧之主,亦藏于石室,當祭時出主于室,則以匰盛之,以授大祝,不敢徒手奉持,恐亵神也。匰即筐笥之屬,每祭則司巫共之。逮祭畢,主複歸于室,即去匰别藏之,主蓋不常盛于匰也。”
《公羊傳•文公二年》:“丁醜,作僖公主。作僖公主者何?為僖公作主也。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練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何休注:“主狀正方,穿中央,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一尺。虞主用桑,期年練祭,埋虞主于兩階之間,易用栗也。”孫诒讓《周禮正義》雲:“主之形制,《谷粱·文二年》範注及楊疏引徐邈說,并與何同。”孔穎達《禮記·曲禮下》疏引《白虎通》說:“所以有主者,神無依據,孝子以繼心也。主用木,木有始終,又與人相似也。蓋記之為題,欲令後可知也。方尺,或曰尺二寸。”宗廟祭祀是以“主”為祖先“精氣”之所藏、靈魂之所依附的。換言之,“主”,即象征着死去祖先的靈魂之所在。
根據上文所引,先秦神主式樣約略可知,其神主亦有兩種之别,即:一、虞主(喪主),以桑為之,死者埋葬之後所制作,根據禮的分類,此為兇禮之用;二、練主(吉主),以栗為之,小祥一周年練祭、即死後第十三個月時制作,根據禮的分類,此為吉祭。另據何休《公羊傳·文公二年》注引《儀禮·士虞禮記》所說“桑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谥之,蓋為禘袷時别昭穆也”,可知其二者之别。宗廟祭禮屬于吉禮,是以後世宗廟的神主,以練主(栗主)為是。
唐杜佑《通典·卷四八》中記載了先秦至漢唐之際的神主規制:“(先秦)主之制,四方,穿中央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一尺,皆刻谥于背;《漢儀》雲,帝之主九寸,前方後圓,圍一尺。後主七寸,圍九寸。木用栗;晉武帝太康中制,太廟神主尺二寸,後主一尺與尺二寸中間,木以栗;大唐之制,長尺二寸,上頂徑一寸八分,四廂各剡一寸一分。上下四方通孔。徑九分。玄漆匮,玄漆趺。其匮,底蓋俱方,底自下而上,蓋從上而與底齊。趺方一尺,厚三寸。皆用古尺古寸。以光漆題谥号于其背。”《通典·卷一三九》“虞祭”條又載《開元禮》之說,記唐代制度雲:“先造虞主,以烏漆匮匮之,盛于箱,烏漆趺,一皆置于别所。(虞主用桑,主皆長一尺,方四寸,上頂圓,徑一寸八分,四廂各刻一寸一分,又上下四方通孔,徑九分。其匮,底蓋俱方,底自下而上,蓋從上而下,與底齊。其趺方一尺,厚三寸。将祭,出神主置于座,其匮安于神主之後。四品以下無。)”匮,即用于收藏木主的黑漆箱子,亦即《周禮·司巫》所說的“匰”的演變形制。由此可知,神主的式樣,大體經曆了由正方體向前方後圓、長方體等不同的形制的演變過程。而先秦之時的神主還要在中央部位穿鑿一孔,用以祖先靈魂的出入或依附。而唐代的神主已極為接近後世神主的式樣,換言之,後世神主之形制即由唐代制度而來。
《通典·卷四八》又引許慎《五經異義》雲:“後漢許慎五經異義:或曰,卿大夫士有主不?答曰,按公羊說,卿大夫非有土之君,不得祫享昭穆,故無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結茅為菆。慎據《春秋左氏傳》曰:‘衛孔悝反祏于西圃。祏,石主也。言大夫以石為主。’鄭駁雲:‘少牢饋食,大夫祭禮也,束帛依神;特牲饋食,士祭禮也,結茅為菆。……禮,大夫無主而孔獨有者,或時末代之君賜之,使祀其所出之君也。諸侯不祀天而魯郊,諸侯不祖天子而鄭祖厲王,皆時君之賜也。’”據鄭玄之說來看,古代隻有天子諸侯才有“主”之設,大夫及士則無之。杜佑則不贊同此論,認為“經傳未見大夫士無主之義,有者為長。”清人孫诒讓《周禮正義·卷五十》亦明顯反對此說:“鄭《祭法》注謂大夫無主,《通典·吉禮》及《左傳·哀十六年》孔疏引《五經異義》:‘《公羊》說,大夫士無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結茅為菆。許慎據《左傳》衛孔悝反祏于西圃,大夫以石為主。’鄭駁從公羊說,謂‘大夫無主,孔悝反祏為所出公之主。’案:《說文》祏字注引别說,亦雲‘大夫以石為主’,今考祏為主室,非即以石為主,許義不足據。然謂大夫士有主,則于義得通。《通典》又引徐邈及魏清河王怿議,并謂大夫士當有主,亦從許說也。”
同時,即使真如鄭玄所說,古代禮制中“主”隻為天子諸侯所有,而後世卿大夫士供祖先靈魂所依附的神主則也有了“變通替代品”——“神版”的出現。《通典·卷四八》“卿大夫士神主及題闆”條又記載了西晉開國功臣荀勗的祠制雲:
晉劉氏問蔡谟雲:“時人祠有闆,闆為用當主,為是神坐之榜題?”谟答:“今代有祠闆木,乃始禮之奉廟主也。主亦有題,今闆書名号,亦是題主之意。”安昌公荀氏祠制:“神闆皆正長尺一寸,博四寸五分,厚五寸八分。大書某祖考某封之神座,夫人某氏之神座,以下皆然。書訖,蠟油炙,令入理,刮拭之。”
再至宋代,程伊川先生雲:“冠昏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以理會。豺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養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某舊嘗修六禮,大略家必有廟,廟必有主。”(《近思錄·卷九》)程子此處所倡言之“家必有廟,廟必有主”,實為中國禮制史上一劃時代之大事,更為後世祠堂的普及做好了“準備工作”。私廟及神主,由先秦而至伊川,此乃天子諸侯公卿之禮制,庶士庶人則無,即便就唐制來看,亦唯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方可于其私廟設立神主。朱子雲:“所因之禮,是天做底,萬世不可易;所損益之禮,是人做底,故随時更變。”(《朱子語類·卷二十四》)“禮,時為大。使聖賢有作,必不一切從古之禮。疑隻是以古禮減殺,從今世俗之禮。令稍有防範節文,不至太簡而已。”(《朱子語類·卷八十四》)在堅守禮“義”這一根本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損益,正是禮之本義,更為程朱禮學思想。程子非但倡言修廟立主,更依據唐以來的形制,為後世設計了神主式樣制度,後來朱子将此形制記入《家禮》,成為宋代以後中國及東亞泛儒學文化圈國家的共同範式。四庫本《二程文集·卷十一》載:
作主式用古尺
作主用栗,取法于時月日辰。趺方四寸,象歲之四時。高尺有二寸,象十二月。身博三十分,象月之日,厚十二分,象日之辰。身趺皆厚一寸二分。剡上五分為首,寸之下勒前為颔而判之。一居前,二居後。前四分,後八分。陷中以書爵姓名行。曰故某官某公諱某字某第幾神主。陷中長六寸,闊一寸。一本雲長一尺。合之植放趺。身出趺上一尺八分,并趺高一尺二寸。竅其旁以通中,如身厚之三分之一,謂圓徑四分。居二分之上。謂在七寸二分之上。粉塗其前,以書屬稱,屬謂高曾祖考,稱謂官或号行,如處士秀才幾郎幾翁。旁題主祀之名。曰孝子某奉祀。加贈易世,則筆滌而更之。水以灑廟牆。外改中不改。
朱子對伊川的神主設計極為推崇,并作為《神主式》列入《家禮》卷首。朱子贊伊川曰:“伊川木主制度,其剡刻開竅處,皆有陰陽之數存焉。信乎其有制禮作樂之具也。”(《朱子語類·卷九十》)根據伊川《作主式》原注“周尺(古尺)當今之省尺五寸五分弱”,朱子《家禮》卷首圖《尺式》亦載“神主用周尺”,據此換算,即一尺23.1厘米。由此可知,包括底座在内的木主整體高度為27.7厘米,寬度6.9厘米。
朱子《家禮圖》中的神主式樣:
明代《性理大全》依據朱子《家禮》所載神主式樣:
換算後程子所制神主式樣應為:
今存民間神主式樣:
由明訖清,伊川神主之制随着朱子《家禮》的推廣得到廣泛普及,後世民間常行式樣,莫不本乎程朱之說。清人朱彜尊亦雲:
涑水司馬氏、伊川程氏定為主式,作主以栗。趺四寸以象四時,高尺二寸以象十二月,身博三十分象月之日,厚十二分象日之辰。今之法式大率準此。(《曝書亭集·卷三三》)
茲考前人之文,整理神主作法如下:
作神主之法:
神主之造法,以木為之,元方四寸以象四時,高一尺二寸象十二月,身博三十分象三旬,厚十二分以象日之時。神主有内外之函:
外面式:
内函式:
題主之法,内外字須單數,出“生老病死”。若遇生遇老,皆可用爵高者。
1、朝廷賜谥,用朱漆金字。大夫以下無谥,書皇朝,或賜進士、或敕封、或诰贈、或待贈:
舉人稱向進士,貢生稱歲進士,生員稱郡庠生或邑庠生,監生稱太學生。
2、爵卑者用烏地綠字,士庶用粉底墨字題之:
3、若早亡子幼,題曰:
俟子長成,婚娶之日方改為“考妣”稱公及孺人。
(今按,自古凡婚祭之事,禮有攝盛之習,良有以也。是以若今之人所造祖先神主,無論功名與否,倘以朱漆金字者,似亦不當謂之以違禮也。)
4、妻題夫主。妻題夫主曰皇辟。皇辟者,君也。妻則自稱未亡人。夫題妻主曰細君,細君者,賢助也。
凡神主,有诰封官職者先填。其次接頭銜、考妣。再次某号某府君夫人雲爾。
“顯”者,有功名者用之。“先”者,士庶用之。
下列幾例:
1、承重曾孫主曾祖父母喪主式:曾祖嚴某谥老太府君之靈位、曾祖慈某太老太君之靈位;先曾祖考某谥老太府君神主(之神位)、先曾祖妣某太老太君神主(之神位)。
2、承重孫主祖父母喪主式:祖嚴某谥太府君之靈位、祖慈某老太君之靈位;先祖考某谥太府君神主(之神位)、先祖妣某老太君神主(之神位)。
3、子承父喪式:嚴親某谥府君之靈位、慈親某太君之靈位;先考某谥府君神主(之神位)、先妣某太君神主(之神位)。
4、有功名式:顯考清邑庠生某谥府君之神位、顯妣清例贈孺人某太君之神位;某職頭銜顯考字某某府君神主、例(應)贈孺人顯妣某太君神主。
5、内函另式:
附:傳統題主儀
行成主禮。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大吹,細吹,合吹。奏樂。鳴炮。介賓引大賓升堂,行相見禮。大賓至盥洗所,盥洗畢,授巾。整冠。束帶。升公座。介賓各就位。孝子等衆拜大賓前,求鴻題。四拜四興,入帏捧主出堂。至大賓前,跪,拱主。左介賓接主,安主,去魂帛。啟椟,出主,卧主,分主,拂主,送大賓前。右介賓染朱筆,授孝子。孝子接筆,拱筆,求大賓鴻題。左賓接筆,送大賓,大賓接筆,面東向,受生氣,題主。先題粉面,次題函中,卧筆。右賓染墨筆,授孝子。孝子接筆,拱筆,求大賓墨筆增輝。左賓接筆,送大賓。大賓接筆,蓋主。先蓋函中,次蓋粉面,卧筆,讀主,祝主。右賓起立,合主,樹主,入椟,合椟,覆魂帛,授孝子。孝子捧主,起,至安主所安主。孝子複位,拜謝大賓介賓。四拜四興。禮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