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3:22:24

江蘇泰州,始于南唐,拓于南宋,固于元明,兵燹帶給這裡的堅城深壕,造勝今日畫舫的旅遊水道,因橋豐盈,而橋則因水豪邁,或精巧别緻、輕盈飄然,或典雅凝重、雄渾昂然,或粗犷本真、野趣自然。

至清朝初年,州境之橋,無慮百餘,坦然共适。“第歲久易朽腐,所時當省視而葺治者也。若待圯後而始鸠工庀材,可解曰‘亡羊補牢’未晚哉。”

這個城市不很大,形如鳳凰展翅欲飛、栖息在蘇中廣袤的大地上。據道光《泰州志》記載,鳳城古橋,時八十座,高橋似鳳首,趙公橋似鳳尾,東西鳳凰墩似鳳之二翅。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1

鳳栖此橋而不遷 長留吉祥于泰邑

南門高橋,始建于1438年,初為磚橋;1444年,本州同知王思旻、裡人韓诏等重修改建為石拱橋。1796年,州人紳士仲振履、儲之秀、張日旺等捐資興修複舊,因橋高、陡峭而得名。

相傳,明朝高姓巨賈從江南購得一批石材運回老家,準備興建私家花園豪宅,船隊途經泰州南門磚橋下,抛錨過夜。他自恃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晚餐喝了點小酒,心血來潮,聽說這裡人傑地靈,更有小神童儲巏已名揚江左,便差人請來,搖頭晃腦地吟出“船輕石重輕載重”上聯,并誇下海口,許諾若對成了,願以石相送,翹着二郎腿,一邊喝茶了。

儲巏看富商那小樣,暗自發笑,踱了兩步,對道“尺短布長短量長”。話音剛落,富商的二郎腿竟被一口茶嗆停在半空,心中懊惱不已。儲巏說,石于我雖無一用,但有言在先,這樣吧,隻留兩船為泰州造座橋,以你的姓,取名高橋如何?本欲顯擺、出一副看似刁鑽對子的富商一聽,隻好“慷慨”應允。由于石材太多,所建之橋,不得不高,傳為佳話。

高橋聳立在城南,過往行人歎路難;為解百姓攀登苦,陡坡平去萬民歡。當年站在這座南北各有三十八級台階的高橋上,整個泰州城鱗次栉比的屋宇,可盡收眼底。

泰州高橋究竟有多高?相傳在明末清初時候,有一個南京人跟揚州人酒後調侃。南京人吹噓南京蘿蔔大,說曹操衆人鑽進一隻南京大蘿蔔裡,吃住了有數月之久。

揚州人不甘示弱,說那大蘿蔔正是由揚州的大船所載,當年有家父子同在船上當差,某天船尾掌舵的父親死了,等船頭操槳的兒子得報趕去,早已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孝期。

泰州人聽後插話道,船再怎麼大,也得從泰州高橋下過;那年端午有人在高橋上吃粽子,一不小心将粽子掉滑下河,等到這年中秋一隻小船打從橋下過,那粽子偏就砸在了船頭。南京人、揚州人聽罷,酒突然間都醒了。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2

鸾鳥飛雲逢盛世 歸舟笑語已盈天

相傳,在1167年,徐守信得道成仙後,人們就于徐守信飛升處,也就是梁昭明太子慕名來到“道會江海、仙源福地”海陵城、前往樂子長故宅(今八字橋附近)造訪停留、興建仙氣福佑的樂真觀、宋真宗下诏重建迎祥納吉的天慶觀,建了一座升仙觀,以茲紀念徐神翁留下騎着掃把白日飛升的傳奇景象,旁邊的磚橋就叫做升仙橋,又名登仙橋。

話說有一個衣衫褴褛的花子,衣裳沒鈕,肚子上滿是血,嘴裡還在不停地喊:你舔我肚。看熱鬧的人都圍着花子望,心想如此瘆人,肚子上又是血又是膿的,哪個願意去舔你的肚子?頂多用塊布幫你揩擦就不錯了。

就在這時,跑來一條大黃狗,直接伸出舌頭在花子的肚子上舔,舔幹淨後搖着尾巴跑走了,誰知這條大黃狗沒走幾步,居然四腳騰空、上了天,原來花子說的是“你舔我渡”,等大家醒悟過來時,花子人已不見,這才明白是徐神翁下凡了。

牡蛎灘頭一艇橫,夕陽西去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上金鳌背上行。據《宋稗類鈔》記載,宋高宗在潛邸,遇道人徐神翁,甚敬禮之,徐神翁臨别獻此詩,意思是說,高宗乃登金鳌山焉,入閣見神翁大書也。信奉道教的宋哲宗親賜紫服,授給他“圓通大師”的稱号,正為立儲煩惱糾結的哲宗,又派人秘問儲君一事,神翁告知“吉人君子”。很快,暗合“吉”和“人”拆字的趙佶登基,從此徽宗對神翁禮遇、信任有加,賜号“虛靜沖和先生”,三召入宮陪王伴駕,讓他長駐“上清儲祥宮”,不時向他請教問道求仙的玄妙。

宋徽宗下诏展修天慶觀,賜名為“仙源萬壽宮”,成就了泰州首觀的赫赫盛名。萬壽宮規模宏大壯麗,最風光鼎盛時期殿宇屋舍超過五百間,以緻泰州有“騎馬關山門”的俗語,可以想象其時占地多寬廣,縱是健步如飛的普通道人,跑過去都嫌遠,換到今天得要騎上電動車。深得皇帝寵信的神翁徐道長在富麗堂皇的仙源萬壽宮中飄然而逝,壽七十有六,皇帝痛惜惋歎,特下诏禦賜錢帛來治喪,并令州官修築好墓冢,給塟用四品禮,風光大葬。

徐神翁的弟子們擡着他的靈柩,來到城東五裡的東原,隻聽得空中蓦然一陣銅鈴般搖蕩的聲響,如有神示。弟子們禮拜完畢,将棺木收斂于此。遵旨厚葬的徐神翁之棺木超大,竟需幾十人合擡;正常人用麻繩,這非常人得用鐵鍊,而且鐵鍊子垂地叮叮當當、響了一路。

從此徐神翁墓冢附近的地名,就叫做響鍊莊,後改稱為響林莊。其實,棺木中并非徐神翁真身;其時,他已然騎着他那形影不離的飛天掃把、羽化飛仙到天界逍遙去了。張宇初“舊聞海陵徐神翁異、常恨未及多見其說”,本在八仙隊伍中的徐神翁,卻被吳元泰換成了何仙姑。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3

迎春橋畔看迎春 五色春鞭簇簇新

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暫容;海神應未見,釣叟豈曾逢。夢已忉征鹿,名猶記伏龍;伡心南渡事,不忇問遺蹤。

相傳,在956年,郭榮派韓令坤攻打泰州,順利攻城掠地;李璟派李景達挂帥,領六萬軍從常州來救,周兵敗退。郭榮親自出征泰州,并命趙匡胤從滁州率領二千精兵強将,火速趕往泰州增援,雙方打得異常激烈,佝争我奪。

趙匡胤被南唐兵追至泰州城南的三官殿前,危急萬分之時,見有座小橋,他智生應付辦法,脫下戰袍,挂在馬鞍上,驅馬奔騰佯裝去,自己置身躲橋下,水中隐藏藤掩護,隻留腦袋在觀察。

南唐成百追兵,遮籠四野,騎馬帶刀,從橋上沖過。因為橋小,又年久失修,難以承重,趙匡胤怕被壓死橋下,就舉起雙臂,用手托住橋身,這才躲過了一劫。

躲過一劫,趙匡胤在八字橋西街一帶,接連打了多個大小不等的勝仗,拖住了南唐部隊。方嶽在泰州做官時說:宋太祖當年“十勝街前事、君王勇未消,空餘一片石,猶記伏龍橋”。

老泰州人稱此小橋為巴掌橋,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百姓改為伏龍橋,或隐龍橋,自誇這裡乃“藏龍卧虎、順風順水”之地。有民于城東北二裡,曾獻齑湯給宋匡胤啜而甘之,遂以此處名橋“齑湯”。

後來,有民在伏龍橋附近河裡摸魚的時候,意外摸到了趙匡胤被南唐兵追、隻身一人、饑寒交切時遺落的官服玉飾腰帶,百姓稱此條小河為玉帶河。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4

開清演化傳衣缽 一座叢林兩座橋

相傳,乾隆南巡之時,有大量的商人、紳士、文人墨客、優伶雜技相聚于乾隆駐跸的幾個城市,都想着巴結讨好皇帝。官府大肆修繕裝飾園林、禦道、民居、作坊,沿途搭建彩棚、牌樓、景點、香亭;各地官員争相效仿、費盡腦汁,獻媚取寵、曲意逢迎,花掉了國庫和地方數不盡的錢财。

“天下鹽賦、兩淮居半,兩淮鹽稅、泰州居半”,乾隆便從揚州取道到泰州看看。州官為了顯擺本地繁華,特意請乾隆皇帝到北門外孫家橋上觀光,一覽稻河“七邑之糧一水買賣,兩岸終日量升斛鬥”的盛況。

“稻田流水聲潺潺,皇帝老兒下江南;官府拍馬窮搜刮,莊戶百姓賣兒囡。”乾隆聽了橋下船夫的歌唱,很是不爽,姑且念你通曉歌吟,頗具文思,我為君、你為民,君可愛民、亦可殺民。船夫略加思考,辮子一甩,對道:民是水、君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所言不俗啊,乾隆覺得泰州連個船夫都這麼不一般,示意船夫也出一聯,誰知船夫開口就來:六船七夫行八日,來九梁十柱殿練武。乾隆幼時可就是康熙相中了的接班人,不加思索對道:一行二人走三裡、到四龍五井橋采菱。

船夫說,自己曾在泰州城九根屋梁十根木柱的古殿習武,把從六到十的數字編嵌入其中,且武又五之諧音,以此故意刁難乘興南遊的乾隆、暗諷地方官員挖空心思“溜須拍馬”浪費錢财,“九粱十柱殿”指的是孫家橋西北山寺中的古殿,請問您“四龍五井橋”有何說法?問得皇帝,八分尴尬,好在州官機靈,撲通一聲跪下,磕謝皇帝賜孫家橋為“四龍五井橋”,才解了圍。

皇帝金口玉言,孫家橋就此被封為四龍五井橋。知州當天就調集人員在橋下四處築了井台,井台欄杆上雕“龍紋”圖樣,最後又在橋中央建了一座最大的井台,并刻上“四龍五井橋”字樣。

乾隆皇帝究竟到過泰州沒有?并未見史書上有記載,此坊間傳說,給孫家橋加上了傳奇的色彩,老泰州人敢拿皇帝開涮,或許這也是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哲學命題所綻放的浪花吧。其實,孫家橋本是位姓孫的人出資興建或修建的,民間不忘其恩,早在明朝就建有孫家橋了。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5

皓月當空舟舫過 一襲紅裳扮船娘

相傳,康熙乾隆年間,在城北槐樹巷北的踏兒頭,為是漁民、蝦農居住的地方,其地名與唐朝開國功臣尉遲融殺子有關。尉遲融鎮守泰州時曾駐紮郭栾潭(今港口),他的小兒子不學好,仗着父勢,在外欺人,霸占民女,殘害鄉民。雖尉遲融忙于戎事,疏于管教,但他倒是不護短,有天他聽說老巴子在泰州南門把人打死了,立即跨馬持刀,一口氣就趕到了出事地點,卻見兒子昂首挺胸迎面,恰更似火上澆油,氣得渾身發抖,胡子直翹。

這怎好呢?光天化日,行兇肇事,天理難違,國法難容!忽起一刀,老子就把兒子的頭給砍了下來,誰知頭一掉到地上就像個球似的直向前滾。父親知道這小子不服,想回郭栾潭找他娘,便揮鞭策馬緊緊追去,一直追到城北,快到天滋(嘉慶年,僧潤躬重修永甯寺,裡人呼為北天滋廟,始建于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南天滋廟,即今淨因寺,始建于五代宋初年間)河了,才終于追到那顆飛滾的頭顱,趕緊從馬上跳下來,一腳踩踏住兒子的長頭發。從此,踏兒頭這個地名就這樣傳下來了。

話說踏兒頭一帶,有個青年單身漢缪五,以幫人挑水為生。他天天到羅浮山畔的天滋河邊挑水,那個時候天滋河上沒有橋,看到來往行人非船莫渡,每當人多争渡或狂風暴雨時,尤其是到了大水時節,湍急的河水咆哮發威,船翻人亡的慘景時有發生,出行很不方便。缪五心中發願造橋以利行人,為了攢錢,他省吃儉用,連老婆都不娶,天天将挑水得來的錢,暗暗投到附近的永甯寺一口古井之中,三十年如一日,直到估計投井之錢、足敷造橋之用。

于是,缪五便到州衙申述發願造橋儲錢于井的經過。知州趙天爵聞之大喜,随即親臨永甯寺,命人下井撈錢,不到半日,就在大殿上清點錢數,好家夥,足夠造橋之需,開工造橋。可建橋哪那麼簡單?因這裡河面跨度太寬,而趙天爵為了沽名釣譽,他知道此橋難以建造,也象征性拿出一吊錢來贊助,并示意地方士紳取名趙公橋。

當時建造橋梁的工匠們心裡透亮着,紛紛替真正出錢為民建橋而默默無聞的挑夫缪五抱不平,将造橋多餘的磚石在橋上砌了五座石佛龛土地廟,五廟者,暗指缪五也。橋下河水從十八個橋墩間潺潺東流,橋上五座土地廟香客不斷,每到朔望之日更是人頭攢動。

也有傳說,過去這裡的河上有座簡易破橋,行人來往非常不便。為了修橋,當地有個叫趙公老兒的,他每天臉朝南,跪在橋頭,向過往的行人化緣,手裡還拿着個算盤和本簿子,寫上捐錢人的名字。在他的帶動下,有人外出化緣,最後橋建成了,因為他誠心為百姓,大家将這座橋取名為趙公橋。

由于曆史上泰州被風水形家稱為鳳凰城,此橋正好在鳳之尾部,又稱之為鳳尾橋;源于此橋主要由水夫缪五積錢建成,工匠們在橋上砌了五座土地廟,以留下懷念缪五的印記,又稱之為五廟橋。

一座古橋的傳說故事(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6

飒飒仙風動杉桧 隻應飚馭暫歸來

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

然這傳說如此,究無史證信雲。

圖:引用/祥泰之州

文:揮弓探赜/屏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