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的今天,山崩地裂的災難突然降臨,唐山發生7.8級的大地震。
一位男士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悼念遇難者。新華社記者 吳曉淩 攝
43年前的今天
在那個本該平靜祥和的夏夜
山崩地裂的災難突然降臨
23秒的劇烈震動
一場裡氏7.8級的大地震
幾乎将唐山
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
重工業城市夷為平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使市區97%以上的地面建築被摧毀,鳳凰山下一片廢墟。新華社發
24萬多人失去了生命
16.4萬多人重傷
3817人成為截癱患者
4204名兒童成為孤兒
唐山大地震中,開灤煤礦醫院在地震中全部倒塌。這是北京裝甲兵部隊正在搶險救災。新華社記者劉志偉攝
97%的地面建築
55%的生産設備被損壞
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人民币
……
這是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發生後,人們在清理廢墟。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一座城市的劫難
使無數美滿的家庭
在一夜之間消失
許多人用一生
也無法撫平它帶來的傷痛
但人們選擇勇敢面對
與這場災難展開了頑強的搏鬥
唐山大地震發生當天,一大批抗震救災物資從上海運抵唐山機場。新華社記者 韓曉華 攝
今天,我們回顧三個故事
願你在讀完之後
感受到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力量
1
抗震志氣鋼,我們勇往直前!
在43年前的大地撕裂中
礦工劉江失去了父親
鋼廠工人馮林棣失去了2歲的兒子
馮林棣所在的“王益元煉鋼小組”中
組長夫婦、老組長的
三個孩子和兩名組員
也未能幸免
家園颠覆破碎
至親陰陽兩隔
這些工人卻在最關鍵的時刻
重振精神,站回生産一線
掩埋父親後
劉江8月2日便回到礦上
地震當天上午
馮林棣就到達煉鋼廠
劉江說:
“在家裡待着不踏實,
覺得礦上需要我們。”
馮林棣說:
“有人說唐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就要證明,
唐山并沒有消失!”
這是1976年唐山鋼鐵公司工人慶賀唐山大地震後煉出“志氣鋼”的場景。新華社發
礦上組織礦井排水突擊隊
劉江主動報名
與工友共同扛着沉重的水泵
“走路都特别費勁
但覺得幹勁很足!”
8月25日
距離地震發生28天
馮林棣永遠忘不了那一刻
唐山煉出了震後第一爐
“抗震志氣鋼”
2
孤兒不孤
唐山大地震後
4204名孤兒
成為無數人心中
最揪心的牽挂
這些孩子中
年齡最大的16歲
最小的僅僅兩個月
孩子們要怎樣長大?
他們的未來又将如何?
資料圖片:育紅學校的負責人董玉國(右二)、保育員和孩子們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 張彬 攝
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
刻着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時光荏苒
地震孤兒董惠娟
如今已是國内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
唐山師範學院教授
國内外知名的心理學專家
董惠娟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入口與鐘表雕塑的合影。新華社發
她也曾一直回避自己孤兒的身份
直到在汶川地震災區
面對失去雙親而絕望失控的孩子時
她發現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平靜地告訴他們
“我也是地震孤兒!”
和董惠娟一樣
地震孤兒們
在全國人民的關心下
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
為祖國傾注力量
有的光榮入伍
保家衛國、搶險救災
唐山大地震孤兒劉志剛(左)自邢台育紅學校高中畢業後,分配到唐山建築陶瓷廠工作。1982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1986年7月5日發)
如何在失去親人的生活中
找回内心的力量
重新建構現實與精神家園?
董惠娟說:
“那些用盡全力與生命最深的苦難
戰鬥過的人會知道!”
生活在唐山市育紅學校的孤兒享受着大家庭的溫暖。這是老師王子君星期日和孩子們在一起。新華社記者趙連升攝 (1986年7月5日發)
3
用一生來感恩
張祥青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孤兒
但他的記憶深處
不隻有痛苦
資料照片:張祥青
“那時解放軍為我們救助建房、
分發救災物資,
他們每天天亮來、天黑走,
不吃一口我們的糧食。”
在汶川地震後的募捐現場
已成為企業家的張祥青
毅然捐出了1億元
2008年5月20日,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從河北省各地趕來的唐山地震孤兒們正在捐款。當日,通過網絡倡議、電話聯系等方式,200多名唐山地震孤兒聚集到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舉行為四川汶川大地震孤兒獻愛心的捐獻活動。新華社記者鞏志宏攝
他的這句話
“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建最好的學校、震不垮的學校!”
感動了無數人
1億元
即使是企業家
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愛心
張祥青說
正是全國人民和解放軍
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救了他
宋志永、楊國明、楊東、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寶國、王寶忠、曹秀軍、尹福、宋久富、楊國平、王金龍等村民,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人。他們被譽為“唐山十三義士”。2008年5月12日下午,宋志永和12位農民兄弟得知四川汶川發生了大地震,他們主動來到災情最重的四川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抗震救災的志願者之一。
災難也把唐山和汶川人民的心
緊緊連接在一起
唐山為汶川地震
募捐總額接近4億元
數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張祥青總說
從廢墟裡站起來的唐山人
都應該有一份感恩的心
1981年4月14日唐山市鳳凰山下,震後搭建的簡易房逐漸被拆除,一座座新樓房拔地而起。新華社記者 于永甫 攝
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
包含着無數悲歡
也見證着無比堅強
從1976年開始
唐山就馬不停蹄開展了重建
大地震10周年時
唐山恢複重建工作初現規模
這是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後的唐山。 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20周年時
唐山逐漸繁榮起來
這是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後的唐山。 新華社記者 張小軍 攝
30周年時
唐山變得更美
有了大城市的樣子
這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後的新唐山。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40周年時
唐山成功舉辦了
世界園藝博覽會
2016年,河北唐山舉辦了第32屆世界園藝博覽會。
如今的唐山
正在融入“一帶一路”
建設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
熙熙攘攘、蒸蒸日上
一座嶄新的城市
承載着厚重的滄桑與期盼
巍然屹立于中華大地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景區夜色(2019年5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每年地震紀念日前後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下
都會擺滿鮮花
一面面黑色的牆壁
一個個燙金的名字
印刻着太多心酸的故事
凝結着難以忘卻的記憶
2018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人們來到唐山大地震紀念牆前,擺放鮮花,祭奠親人。 新華社發(董鈞 攝)
那23秒的災難
已經過去43年了
時間
在讓過去模糊的同時
也讓未來更加清晰
2018年4月4日,一名市民在唐山地震紀念牆前悼念逝者。新華社發(董鈞 攝)
今天
我們為這片熱土上發生的變化
感慨贊歎
我們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
由衷感佩
我們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熱淚盈眶
當時光穿越厚重的曆史
“公而忘私、患難與共、
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的唐山抗震精神
将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聲明:本文轉自新華社,在此緻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