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遇到好人說說

遇到好人說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7 04:48:20

遇到好人說說?■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②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遇到好人說說?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遇到好人說說(說說天地人)1

遇到好人說說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②

翻開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堂“識字”課就叫“天地人”。三個正楷的大字赫然呈現在書本上,顯示着這三個字的重要性。為什麼不像過去那樣,先學“山”“石”“田”“土”,而是從這三個字學起呢?這裡面頗有些講頭。

這凸顯了統編語文教科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每一個漢字背後都可能有民族文化、心理、審美的影子,學習漢字,本身就是文化傳承;但零散的、未加整合的識字課,主要凸顯的是語文的工具性。将漢字有效整合,構成一種結構化了的文本,凸顯出更廣泛的文化意味。“天”“地”“人”三個字組合在一起學,使得識字課有了工具性之外的人文功能,即引導學生理解三個字組合背後的傳統文化意蘊。

我們都讀過《三字經》,裡面有一句“三才者,天地人”,出自《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才,通“材”,材料、材質之意。意思是說整個世界就是由天、地和人構成的。天由陰陽構成,地由柔和剛構成,而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仁和義。這三才,有着相同的結構,陰對柔對仁,是陰柔的一面;陽對剛對義,是陽剛的一面。因為天地是“萬物之母”,所以先說“天”與“地”,但人為“萬物之靈”,而“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人能與天地并列,不卑不亢,獨立自主。這體現出中華文化極強的人文主義傾向。

什麼是天呢?古人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玄,即青色,所以天又被稱為“蒼天”“青天”。從造字上看,“天”的甲骨文,就像一個人頂着一個方形的腦袋。畫成方腦袋是造字法中一種樸拙的強調方式,所以它的本義就是人的腦袋。因為天在人的頭頂上,就像一個蓋子籠罩着世間萬物,恰如人戴了頂大帽子,梁啟超說“天戴其蒼”,所以“天”後來又引申指天空。可見,古人看待天,是從人自身出發的,并沒有把它當作神性的存在。從造字之初的文化心理上,就決定了中國人看待天跟西方有着很大的分别。

古人遇到災難的時候,常常反思:是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麼呀,上天竟然這樣責罰我們?作為上天在人間的代表的帝王,有時候甚至會下“罪己诏”,以祈求上天的寬恕。我們普通人遇有挫折的時候也會向天呼告:“天哪,該怎麼辦?”“蒼天啊,給我指條明路吧!”項羽遭遇垓下之圍,被迫烏江自刎前,慨歎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将失敗的原因歸罪于上天。這是敬畏天的一面。但中國人往往把天看作自然的天,而不是神。普通老百姓遇到不公,可以指斥天地。《詩經·秦風·黃鳥》說:“彼蒼者天,殲我良人!”意思是說,蒼天啊,你開開眼吧,怎麼能讓好人死掉呢!?言外之意,上天瞎了眼。當然,古代的唯物論者更進一步。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自有其演進的規律,并不會因為堯帝賢明就多待一會兒,也不會因為桀纣暴虐而突然失控,因此,與其“大天而思之”(崇拜天而仰慕它),不如“物畜而制之”(像動物一樣養起來控制它);與其“從天而頌之”(追随天而歌頌它),不如“制天命而用之”(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是很進步的。

什麼是地呢?古人說:“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意思是說,在下邊呈現黃色的,就是大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一句話“地履其黃”,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可見,古人認識地,也是以人為視角去看的。中國是農業國,中國人對大地和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們本土的創世神話是女娲造人,傳說女娲就是抟黃土和甩黃泥造的人。因而,古人對大地充滿感恩和敬畏,這從對大地的稱呼中可以看出。黃色,是人們對大地最直觀的感知,所以古人常用“黃”指稱大地,比如“黃庭”“黃輿”,甚至用“金”色來美稱,如南朝時張正見《從永陽王遊虎丘山》詩曰:“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金子一般的土地,表現出人們對土地的珍視。大地廣大無邊,渾厚誠樸,因而古人又将大地稱為“大塊”“巨塊”“厚地”“厚坤”。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地不僅孕育了萬物,而且以陽春煙景、桃李芳園,激發着詩人的靈感。大地化育萬物,甚至人類也是由泥土造就,大地對于人來說,就像母親一樣,所以古人又将大地稱為“大母”“萬物母”。

古人對天地的認識,因為科技水平的限制,往往隻能從觀察和直覺入手,因而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雖與科學相悖,卻深刻影響着中國文化。天壇圜丘、祈年殿的圓融,地壇各種建築的方正,正是這一觀念的最集中體現,而“外圓内方”也成為中國人推崇的處世之道。

接下來說人。古人認為,在天地之間,“唯人獨能偶天地”,表現出對人的重視。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須占據天時、地利、人和,而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這裡突出強調人的價值,但并不意味着忽視天和地。睿智的古人善于“法天則地”,從天地之道中取法,為人所用。《周易》中有句著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天道是剛健有為的,人呢,就要像天那樣,努力向上,不斷進取,不屈不撓。而地道是寬厚包容的,她張開懷抱,吸納一切,包容一切,承載一切,有着無與倫比的氣度和胸懷。人應該向大地學習,胸懷寬廣,增厚美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正因為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才能經曆重重磨難而文明薪火不絕,甚至愈挫愈勇;正因為厚德載物,中國文化才能吐故納新,兼收并蓄,曆經數千年仍卓然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由此可見,“天地人”并非簡單的三個漢字,實則包含着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思維在内。編者将其組合,編入教材,放置在醒目位置,是希望學生能從這些簡單的漢字中了解中國文化的深邃内涵,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辯證統一的一個典型範例。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副主任,統編語文教科書核心編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2月13日第4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