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07:07:45

關于這個問題得分三個部分來讨論,一是什麼是人生觀?二是什麼是“正确”?三是如何建立?從平台的閱讀反饋來看,筆者認為有時候确實是行文過長了,話少了生怕講不清楚,話多了又未免啰嗦,故此往後的文章以主旨大義的介紹為主,簡約表達。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基本認識和理解,以及基于這種認識下所秉持的對人生的基本态度。簡單的說,你認為人生是怎麼樣的?你要如何過自己的一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構成了一個人的人生觀。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什麼樣的人生觀)1

胡适說:“人生觀是因知識而變的”。知識按其來源不同劃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直接知識來源于個人以往親身經曆過,親眼見識過的人生經驗的反思和總結;間接知識來源于受教育,閱讀學習而來,而書上的知識又來源于他人的直接知識。那麼總結下來知識的來源隻有一個:知識來源于實踐。

從原理上來講,源于實踐的知識再運用于實踐中去,這是良性的循環。但是在知識的傳播中,往往伴随着不實踐者,對知識的改造和傳播。這種現象可以解釋一個熱門問題:“為什麼明白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因為純粹靠傳播知識而生活的人,并不需要對自己所傳播知識進行實踐,他們隻需要論證知識的準确性,符合道理就行。很多知識是正确的,但是脫離了實踐,脫離了運用。教的人不會用,學的人更不會用。明明知道很多,但是還是沒有用。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什麼樣的人生觀)2

那麼什麼才是正确呢?一是要符合事實,二是要有用。符合事實很容易理解,就是“求真”,認識符合真相,知識必然是正确的。然而這遠遠不夠,很多人下意識的将“有用”等同于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又将實用主義跟功利主義牽扯在一起,于是得出:“有用就是可以賺錢,可以升官發财”。這是一種狹隘的、錯誤的認知。具體的區别這裡不詳細讨論,如果非要跟西方哲學牽扯的話,那麼采用“實證主義”來放在一起理解,但是又得避免其所提出的“不可知論”。

很多問題本身很簡單,但是因為同樣詞彙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表述了不同的哲學定義,早期的翻譯并沒有注重區分導緻後期梳理概念得花費功夫。簡單的理解就是,如果一門知識,既不能幫助人類認識世界,又對人類的行為活動産生不了正面的意義,那麼這種知識就是無用的。他講的道理有可能是對的,但是真沒什麼用。屬于舊的知識,過時的知識,所塑造出來的必然是落後的世界觀。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什麼樣的人生觀)3

新的人生觀應該建立在“五四精神”之上,一曰民主,二曰科學。傳統國學之中絕大多數的學問是缺乏民主的,不要以為“天尊地卑”是什麼好的思想,這種說法的出現本質上不是論述天地,而是通過天在上,地在下的現實,來為“君尊臣卑”,“男尊女卑”提供理論基礎的。因此在弘揚國學的同時,避免封建思想複辟也是極其重要的。隻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可以旗幟鮮明地對禮儀尊卑、人治思想進行批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筆者并不認為周禮是個好東西,周禮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貴族後人世世代代是貴族,工人後人世世代代是工人,農民的後人世世代代是農民。這是不符合聖賢思想,聖人治理國家講究的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胡适将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總結為十四個字,科學精神就是“拿證據來”,誰提出,誰例證。《中庸》講:“無徵則不信”,沒有證據的觀點不值得讨論,知識和觀點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據之上的。臆想臆斷的論述并不能作為可靠的知識來完善人生觀。科學方法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需要依據現有知識,以及所掌握的基本規律來進行論證。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什麼樣的人生觀)4

科學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曆史科學,他的證據一去不複返,但同樣需要在曆史長河中尋找出足以證明曆史觀點的确切依據。二是試驗科學,先要提出問題,然後基于問題演繹可能的性的結果,最後通過找證據,或者試驗的方法來證明自己推演的正誤。近二百年的科學成果都是建立在這種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之上的。

不少學國學的老先生,固執的将國學與西學對立,講傳統文化同西方科學對立。這種認知是片面的,行為是狹隘的。科學早期被翻譯為“格緻學”,出自《大學》中的“格物緻知”,至于怎樣“格物”?《大學》之中沒有詳細的介紹,不少人猜測這段在流傳中被删除了。但是二程、朱熹對“格物”的诠釋是符合科學的,朱熹認為是“就物窮理”。有人問程子,“物”有多大的範圍?程子答道:“自一身之中,至萬物之理,都是物”。他又補充道:“一草一木都應該研究”。近代史的科學研究範圍也不過如此。

什麼是人生觀何為正确的人生觀(什麼樣的人生觀)5

王陽明也是“格物”的踐行者之一,他“格”的對象是竹子,一連“格”了七天,也沒有“格”出道理來,我們從他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曆來中國文人士子是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也從未正确的總結出有效的試驗方法。晚清的樸學再一次證實了中國并不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是面對自然萬物嚴重的缺乏“格物緻知”的方法,倒是在“格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目前筆者接觸到的校勘學、訓诂學、考據學等傳統國學的基本治學方法,全部都是針對于圖書文字的,這也說明了古人在讀書明理上方法是極其完備的。這并不意味着國學跟科學是完全對立的。

傳統文化中的“格物緻知”就是科學?

古史辨:“五行學說”起源于何時?

轉載請注明出自【頭條号:極簡國學】

插圖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先與作者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