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時,界限感很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與自由空間,孩子尋求自我與獲得獨立的過程就會順利得多。
而尊重孩子的前提是信任孩子。因此,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建立信任,然後才能放開手讓孩子獨立探索。
但對于很多父母而言,這一點太難了。總是有很多家長在擔心:
我家孩子不自覺,你再不管他,那他就完全失控了。
為什麼會有失控感?
其實青春期是孩子在尋找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他想要成為與父母不一樣的人,他要從家庭中分化出那個獨特的自己。然後,以個人的身份進入社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
此時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逐漸下降,同伴和外界對孩子的影響逐漸加強。
于是父母就會感覺到了失控。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有許多讓父母難以理解與接受的叛逆表現。
但這對孩子來說,這又是十分必要的。孩子隻有實現了自我同一性,才能真正走向成人。
很多沒有在青春期順利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孩子,是無法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的,他們在今後進入社會時,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為什麼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如此重要?
我們首先來了解什麼是自我同一性。
簡單地說,自我同一性,就是一個人發展過程中,對自我穩定人格的一種确認。弄清楚我是誰,對一個人今後的發展非常重要。
在這個确認過程中,一個人通過将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價值觀和目标一系列特質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統一而穩定的整體。
在尋找自我同一性中,孩子需要将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将來,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确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并對未來自我的發展做出自己的思考,包括對各種選擇和最後決定的深思熟慮。
這是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沒有人能夠代替孩子來完成。
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機會将自己的各方面特質和各種選擇整合起來,或根本沒有能力選擇,就會産生角色混亂。
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引起同一性擴散或消極同一性發展。
他要麼讓别人去把握自己的決定,或服從别人的意見,或回避矛盾,拖延決定,既無法“發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難适應自己的社會角色。要麼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不被社會承認與接納的角色。
而那些獲得積極同一性的青少年,會形成“忠誠”的美德。這個“忠誠”意味着,一個人有能力按照社會規範去生活,能在現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同時感受自己生活的意義。
同一性擴散
所謂的同一性擴散,就是經曆了一段很長時期仍未形成一種強烈的、清晰的同一感。這樣的人,常常處于一種散漫的無所依附的狀态之中。
無法做到一貫忠誠,無法兌現承諾和承擔義務;
對自我的評價較低,自尊心較低;
難以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沖動,缺乏條理,與他人的關系常常是表面的、淩亂的。
他們雖然對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滿,但他們沒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于是他們常處于猶豫之中,缺乏目标與方向,常常生活于迷茫與彷徨的狀态中。
其實,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時期才出現的,早在幼年時期,兒童就形成了自我感知。但是,青少年時期卻是第一次有意識地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而同時青春期孩子的大腦,也處于發育快速發育的特殊時期,此時孩子接受新事物與适應變化的能力明顯增加,有着很強的可塑性。
一個懦弱的男孩,可能突然在12歲那年變成一個剛勇的青年。一個蜷縮的女孩,突然在13歲的時候盛放成嬌豔的少女。一個淘氣外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可能突然變得安靜而内向。
所以,青春期又被稱為人生第一次回爐重造的機會。
這其實也是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完成自我教育的好時機。
孩子需要自己不斷地重複各種嘗試與體驗,來完成這個人格的穩定與發展,父母不要過多地介入與幹涉。理解、信任與尊重,才是這時期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否則,孩子可能還沒有完成對自我發展的深入思考,便過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而停止了對同一性的探求。這就是所謂的“拒斥”。
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主見,遵從他人的目标、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青春期是孩子尋找人生方向的重要時期。父母不要再要求孩子聽話和乖巧了,那樣的教育隻會讓孩子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些孩子長大後看起來三觀很正,不用擔心他們出現什麼大問題。但同時,他們也常常對生活沒有什麼熱情,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他們常常為别人而活着,沒有對有關自我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過自己的思考。他們自我投入的目标、價值、信仰,其實都在反應着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的希望,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權威接納狀态”。
這也是同一性形成過程中的一種中斷體現,由于孩子過早地将自我意向固化,從而阻礙了其他發展的可能性。
許多父母之所以喜歡幹涉和控制孩子,是因為他們擔心孩子行為和方向失控。其實,青春期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麼失控,隻要把握好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其他的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有三個因素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起作用。
它們分别是:
7歲前父母給孩子的愛與能量,父母給孩子起到的榜樣作用,以及孩子自已的生命力。
前兩個都是父母能夠影響的。因此可以說,父母帶給孩子的人生底色,是非常重要的。
一、7歲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溫暖,共情,關懷和愛。
感受過足夠愛的孩子,擁有最基本的自愛和自信,他們的人生一般不會太差。因為他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并會努力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二、為孩子提供一個活力四射的成人榜樣。
在女孩的家庭中,最好能有這樣的一位女性:她能快樂地享受着女性的身份和情感,自信快樂,有知心的朋友,有興緻勃勃的事業,有她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男孩的家庭,最好有這樣的一位男性:他穩重,剛毅,有能力,有擔當,在他的圈子裡獲得首肯。
三、如果前面的兩個因素父母都沒有做到,還有第三個。
那就是孩子自身的先天因素:生命力。如果孩子生命力夠強,他終究可以沖破一切阻礙。
作為父母,你需要做的就是,堅定地去相信他的這種内在生命力。這種堅定的相信,最終會誘導孩子釋放出這一力量。
最怕的是父母自己提供不了良好的榜樣作用,還處處幹涉、控制孩子,那才是真正滅殺了孩子的生命力。隻有那些被深深信賴着的孩子,才有力量引發出自身的潛能。
孩子一旦完成了自我同一性,就真正實現了精神與世界觀的獨立,真正地步入成年狀态。今後生活的任務,就是引導他按照自我方向度過人生的其餘階段。
(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素質教育觀察]
緻力于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鍊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經過兩年多努力,素質教育觀察打包了這份教育類青雲計劃文章清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