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組成了豐富多彩和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内涵。在漢語言文字這個大家庭裡,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中那些極具想象力的漢字,又為這個大家庭增添了生機和色彩。雖然這些漢字我們并不常見甚至不再使用,但它們仍在各地方言中出現,為漢語言文字的傳承和方便日常交流都起到積極作用。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兩個不常見的漢字:“毑”和“乸”。
一、“毑”和“乸”的讀音
1、“毑”讀jiě(音同姐)
2、“乸”讀nǎ(音同哪)乸的讀音(粵語拼音為naa2,潮州拼音nuǎ,普通話拼音為nǎ)。
通過這兩個字的外形看,“乸nǎ”與“毑jiě”,在漢字結構上正好相反。這兩個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部首都有個“母”字。這說明它們的意思應該與母性(女性)有關系。
在漢字的組成中,部首都是偏旁,是由筆畫組成的構成漢字的基本單位。但在偏旁中,隻有表意的偏旁才叫部首。每一個偏旁部首都代表着一定的意義。那麼“毑”和“乸”的意義相同嗎?
二、“毑”和“乸”的意思
1、毑jiě(姐):它的本義指的是母親。
毑字的部首是母,毑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它的異體字為“姐”。
什麼是異體字?異體字是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寫法,字音和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也就是說“毑jiě”和“姐jiě”是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毑等于姐,毑就是姐,而姐古時稱母親。毑和姐本義就是母親。
《說文解字》中: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
《說文解字注》;蜀人謂母曰姐。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淮南謂之社。因類記之也。社與姐音近。
啥意思呢?就是說,古代蜀地方言中稱母為姐,淮南稱母為社,社與姐的讀音相近。
因此,“毑”就是“母親”,姐的本義也是母親的别稱,後來才引申指姐姐,姐”從“且”,表示年長的女子。由上可知,“姐”是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年齡較長的女子。現在我國四川一些地區,仍把母親喊為姐。
結論,“毑”,指的是母親,毑與姐,讀音一樣,本義也是一樣的。
2、乸(nǎ哪)
乸(nǎ哪),本義是表示雌性的生物,母的。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詞語,如乸型,就是用來形容男人很娘娘腔的,出自粵語、潮州話發 nuǎ音。
三、“乸”與“毑”的用法
“乸’與‘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不可混淆。
(一)毑jiě
1、毑jiě。很少單獨使用,在客家方言中,毑jiě 公——外公,毑jiě 婆——外婆。
2、“娭毑”(āi jiě)。在日常口語方言中往往是個組合詞,如詞語:“娭毑”(āijiě),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娭毑”(āijiě)說的可不是母親,特别是湖南一些地區方言中,“娭毑”(āijiě)指的是奶奶。
“娭毑”(āijiě)。也可以稱呼自己家裡的奶奶或者近村,街坊鄰居中那些上了年紀的女性老人的一種尊稱。 稱呼時常常在娭毑前面加上姓氏,比如王娭毑jiě(王奶奶),李娭毑(李奶奶)等。
3、毑jiě家。在陝北,晚輩常把母親的娘家叫毑jiě家,把奶奶的娘家稱為老jiě家。那裡的人經常說一句口頭禅是:“誰還沒有個毑jiě家”。
(二)乸nǎ
1、乸nǎ,本義指雌性,母的。,這個字在廣東的粵語方言中用得最多,可以說是個生僻字。乸nǎ字也很少單獨使用,常和其他字組合使用。
2、雞乸nǎ,指的是母雞,牛乸(母牛),(在有些地方方言中它還讀nia)。
3、“乸型”,是形容男人說話很娘娘腔的,說話一點也不陽剛,陰柔怪氣的。
通過學習“毑”和“乸”這兩個方言字,我們對漢字的組成及在不同方言中的使用有了了解。其實,像這類詞語在古漢語中還有很多,這些字現在基本上不怎麼用了,隻是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還存在。
同時,這些生僻字也是在方言口語中使用,書面語中就很難找到它們的蹤影。但不管怎樣說,它們都是屬于中國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