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入西涯。泸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插柳杈。否泰是天還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十人識别歸何處,散時猶如浪卷沙。餘字更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正是憑借這一首詩,使得分别了幾百年的成吉思汗的後人們,再一次相遇了。
這首詩是鐵木健在和兒女分别的時候,念出的。他的九個兒子與一個女兒,每人半句,在他們分别到各地後,如果将來有機會,還能再一次遇見,這就是他們的專屬暗号。
那麼,這些後代們是如何相遇的呢?又是因為什麼使得他們被迫分離的呢?
鐵木健
憑借詩句找後世同輩餘體福是中華餘姓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的心裡,對這首詩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認為這首詩是他們得以認祖歸宗的重要依據之一。
同為餘姓的餘海奎從小就聽長輩講祖先的故事,和他一樣的人,在餘家村還有二十多戶人家,他們每家都保留着一本族譜,就是《餘氏族譜》。
在餘家灣村中,《餘氏族譜》以手抄、木刻等不同版本留存着。
因為每一家的族譜可能都存在着差異,為了探尋到更多細節,一名叫做餘元富的餘姓後人正在研究族譜。
《餘氏族譜》
餘元富手中有一份族譜,但是缺失嚴重,從小就對族譜很感興趣的他,踏上了尋找祖先的道路。
在30餘年裡,他走遍了貴州、重慶等周邊地區去尋找祖先的蹤迹,之後他還去了内蒙古做了進一步調研,就是為了找到自己祖先與祖先後輩們的蹤迹。
他手中的《餘氏族譜》編寫于清朝年間,裡面記載了成吉思汗是如何一步步從騎兵成立元朝的,又如何逃亡到西南地區的。
裡面還記載了許多曆史故事、一些組訓以及服飾禮儀,對元朝曆史有着可研究的總要價值,因此,這份族譜受到了諸多曆史學家的關注。
成吉思汗
餘成文從自己剛認識字起,就被長輩要求背誦這首詩,他雖然不了解這首詩的真正含義,但是他對這首詩仍然記憶很深,并且,他時刻記着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人。
餘治倫說他們從小不吃月餅的,這是他們小時候家中的傳統,後來他才知道,因為元末農民起義者是用月餅傳送起義通知的,月餅中暗藏起義通知,所以,他們作為蒙元後裔,不吃月餅。
早在1949年建國之後,社會秩序逐漸穩定,成吉思汗的曆史開始被大家重新提起,不再成為忌諱。
餘家灣就有餘姓的人在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内容便是那首詩的第一句,“本是元朝宰相家”,嘗試過尋找遠在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流淌着同樣血脈的親人。
成吉思汗
但是,這份尋人啟事并沒有得到回複,就如同一塊石頭沉入大海,沒有一點兒反應。600多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沒人知道其他家是否流傳下來了這句詩。
但是,餘家灣的人沒有放棄尋找其他族人,沒有放棄讓他們團聚的期望。他們開始思考各種各樣的方法,不再局限于四川地區,擴大到了全國各地。
餘家灣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很快,便開始收到了第一封來信、第二封來信、第三封……源源不斷的信件從全國各地被郵到了這個地方。
雖然其中有詩詞愛好者、鼓勵他們的人,但是還有很多是和他們一個祖先,被教育從小記住這句詩的人。之後,越來越多的成吉思汗的後裔慕名循着線索來到了這個地方,尋找來自流淌同一血脈的族人。
成吉思汗
樂山師範學院的楊炳昆教授,一直以來都在研究地方曆史,對元朝曆史也有所了解。
元朝剛開始時的統治根基并不牢固,為了穩定元朝各地方局勢,當時的皇帝分派了元朝貴族到各個地方駐守。
又因為元末明初時期,元朝敗落,不可能所有的元朝貴族都退回了蒙古,所以,一些蒙古貴族以及他們的後代必定是存在于全國的各地的。
至于《餘氏族譜》還需要更多的曆史材料支撐,才能證明它的真實性。
成吉思汗
在2003年,四川省鐵改餘姓的研讨會經過批準召開,給了讨論《餘氏族譜》是否真實。
餘氏家族各支系也派代表參加此次會議,并且帶去了《餘氏族譜》的不同版本、墓志銘等一系列曆史物證供專家參考。
經過讨論,一些專家認為相關的物證是具備曆史真實性的,餘家灣的餘氏居民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餘家灣的人們在得到身份認同之後非常高興,表示一定要好好保存族譜,并且要把自己的家族傳統繼續傳承下去。
成吉思汗劇照
鐵木健為什麼要換姓根據1934年明代官員餘子俊所序的《青神餘氏家譜》記載,“世祖之孫鐵木健其人也。”“封鐵木健為南平王、東路不花元帥,鎮江南。”
可以了解到,鐵木健是元太祖鐵木真第五代嫡孫,生于13世紀中後期,卒于14世紀中葉。
鐵木健從小在軍營長大,15歲開始就跟着軍隊一起出征,戰功非常顯赫,得到了忽必烈的欣賞和重視。
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元朝爆發了很大的農民起義,當時身為皇帝的妥歡帖木兒沒有任何作為,沒有辦法安撫到起義的農民,拿不出解決辦法;在朝堂之上看着各個大臣争來争去又拿不出相當的政策。
忽必烈
但是,他又是一個猜忌心特别強的皇帝,他對南平王鐵木健,這個擁有軍功的元帥,一直帶有戒備之心,認為在軍中威望很高的鐵木健會把自己取而代之。
并且,鐵木健的封地又遠離皇城,很有可能會集結軍力,進而自立。
再加上,妥歡帖木兒幾個喜歡挑撥離間的臣子,使得妥歡帖木兒的猜忌之心,變得越來越大,想要多奪走鐵木健的軍權。
鐵木健在朝廷裡工作了很久,聽到了妥歡帖木兒要處理自己的風聲,也深知元朝政府的腐敗,為了躲避這次災禍,他決定,以走為上。
鐵木健劇照
鐵木健帶着自己的親眷,九個兒子和女兒一家,踏上了南下的旅途。當時,因為元朝政府的所作所為,老百姓都很痛恨元朝的貴族。
鐵木健因此很擔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遭到傷害,而且,他們一大家,浩浩蕩蕩,實在過于明顯。
于是,他決定,在泸州鳳錦橋一帶,讓十個兒女分開,各自改姓為餘,各自生活,又告訴所有成員要嚴格修族譜,以後好再次相見。
鐵木健看着自己的一家人,即将分離,這輩子也不會相見,作了一首詩,也希望自己的這首詩可以作為暗号,幫助自己的家人們在多年之後團聚。
泸州鳳錦橋
根據餘氏家譜記載,鐵木健的兒女們分别去了各種地方,他們的後代又去到了各種地方。
如,大兒子,秀一公鐵承良改名餘清先去了四川資陽,後來搬到了重慶墊江,他的子孫又去到了江南、江西;二兒子,秀二公鐵承勳改名餘珍,去到了洪雅、樂山,後代們又搬去了資陽、雙流、長壽、西昌等地。
根十公鐵金蓮(又名壽英)之夫婿金镕,賜名承弦,改名餘伯錫,先去了樂山,又來又定居到了泸定縣沈邊,後代們居住在四川中江、長壽、成都等地。
餘氏家譜
結語幾百年的演變,鐵木健的這些後代們,分布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經過百年的時間,餘家灣的居民雖然已經沒有了鄉音,生活習慣也幾乎同大家都一樣,但是依然保留着不吃月餅、重要節日穿蒙古族服裝等。
現在,他們得到身份認同之後,也有很多人紛紛把自己身份證上民族一欄改為了“蒙古族”。
現在每到清明時節,這些餘姓後裔,也就是鐵木健的後人們就會大家一起聚集在餘家灣,舉辦祭祀聖祖儀式。
在2022年的清明節,成吉思汗後裔鐵改餘第五屆清明祭祖大會在崇州順利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們都聚集到了餘氏祠堂,按照禮制舉行儀式。這不光光是一個小小的儀式,更是對自己身份、血統的肯定。
成吉思汗後裔鐵改餘第五屆清明祭祖大會
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餘家灣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發展越來越好,已經從20多戶漲到了843戶,共2580人,其中黨員有50人,還成立了18個村民小組。
根據居民餘江濤介紹,自己是第33代傳人,最小的孩子已經到了第35代。
現在,餘家灣因為傳奇故事和美麗的自然景色,成為了旅遊觀光勝地,每年都有很多遊客不遠千裡來到餘家灣,同村民們一起喝酒吃肉,感受熱情奔放的蒙古族的傳統精神與文化。
六百多年前,因為各種原因,兄弟姐妹們被迫分離,隐姓埋名,隻能靠着一首詩和家譜證明自己的血脈,以前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隻能用來回憶。
蒙古族
在六百年後的今天,憑借着族譜和口口相傳的詩句,還有現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前被迫分離的親人,再一次團聚了,實現了祖輩的夢想。
相信,在未來,餘家灣可以發展越來越好,也會有更多想要認祖歸宗的人實現自己的夢想。
《黃金家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