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2年“花好月圓”中秋文化交流活動走進印度尼西亞海報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昆明9月8日電 題:學者以對聯增進中外交流:文明互鑒文心共賞
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大觀樓長聯全文180字,因聯律工緻,境界高遠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是乾隆年間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所作。”趙嘉鴻講解道,“其上聯描寫滇池風光,如同一幅絢麗的錦繡。下聯展現雲南數千年曆史,又似一幅雄渾的潑墨。”
近日,文學博士、雲南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嘉鴻正忙着籌備節目,中秋節當晚,他将登上中國名樓大觀樓,在2022年“花好月圓”中秋文化交流活動走進印度尼西亞上,為中印尼兩國網友解讀大觀樓長聯。
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雲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主辦,中國新聞社雲南分社承辦的2022年“花好月圓”中秋文化交流活動走進印度尼西亞,将于10日晚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德宏州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兩國三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而又富有影響力的文藝瑰寶,在中國傳承已逾千年。趙嘉鴻表示,對聯包括節令類、名勝類、喜慶類、哀挽類、屋宇類、題贈類等,用途各不相同。在悠久的曆史中,對聯有着廣泛的創作基礎,精品叠出,其地位足以與中國的詩、詞、曲相提并論。他認為,在傳統節日以解讀極具代表性的大觀樓長聯的方式,向國際友人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良機。
“各個國家都參與了世界文明的構建,有各自獨特的、值得珍視的傳統文化,以這些傳統文化為媒介進行交流,可以促進異質文化之間的互識、互補、互賞,中華文化崇尚‘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秉持‘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和諧理想。”趙嘉鴻稱。
出生于雲南大理的趙嘉鴻自幼喜愛文學,先後在雲南民族大學和雲南大學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文藝學專業,并取得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比較文學、中外文論的研究,對中西文學傳統有較深入的認識。他表示,賦、律詩、楹聯等,都是中國獨有的文類,而流浪漢小說、騎士傳奇等又是西方特有的文類。這些不同的文類能夠體現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
趙嘉鴻認為,不同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時,文化的異質性、異國情調等更易于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增進交流的意願和動力。面對文化差異時應互相尊重,平等對話,實現文化的互證和互補。同時,在文化交流中也存在共性的追求,比如無論東方或西方都有同情、悲憫、尊嚴博愛等觀念,“在交流中強調人性的共通性和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和守望,更容易達成共識。”
圖為趙嘉鴻在大觀樓前彩排 李嘉娴 攝
“有一年端午節,我在火車上與一位美國遊客分享了中國傳統節慶食物粽子。”趙嘉鴻回憶,當美國友人看到粽葉包裹下的糯米、紅棗、闆栗時,連連驚呼這是“最生态的食物”。在旅途中,兩人還饒有興緻地探讨了趙嘉鴻正在閱讀的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不同人種、國别、民族,對美、大自然、愛和夢想,都有一樣的向往和追求。”趙嘉鴻說。
“孫髯翁已經離世兩百多年,但他開創了長聯的先河,他所描繪的風物、曆史仍然是‘鮮活’的。”趙嘉鴻認為,進入新時代,中國在“昌明國粹”,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努力做到“融化新知”,敞開胸懷汲取世界上優秀的文明成果。(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