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01:56:05

幹飯了,幹飯了!作為一個标準的“幹飯人”,狼吞虎咽的你了解關于糧食的這些冷知識嗎?

五谷豐登?五谷雜糧?五谷不分?這裡的“五谷”到底指的啥?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豐收節來臨扒一扒這些)1

“五谷”最早見于《論語·微子》中,是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是夫子?這句話是不是有些耳熟,這是不是躺平的你的真實寫照?“五谷”一詞的出現,标志着春秋時期人們對于糧食有了分類概念,“五谷”不是指5種糧食,而是指5類糧食。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豐收節來臨扒一扒這些)2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大多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産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五谷”就指的是麻、黍、稷、麥、菽。麻,即為胡麻,其籽可充饑,可榨油,莖皮可做麻繩,麻衣,麻紙等。黍,與稻類相似,去殼之後即為黃米。稷,即為粟米,民間俗稱小米,具有粘性,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當作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稱“社稷”,後成為國家的代稱。麥,主要分為小麥、大麥、燕麥和荞麥等種類。菽,則是豆類的總稱。

南北朝之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種植水稻的省份逐漸增多,水稻也走向了更為廣袤的田野,“五谷”也就逐漸演變成了稻、黍、稷、麥、菽。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豐收節來臨扒一扒這些)3

那麼問題來了,水稻和小麥作為主食界的“扛把子”,哪一個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呢?

答案是:水稻。小麥原産西亞,約4000年前傳入中國,并逐步取代了粟和黍兩種糧食,成為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主要農作物,形成了現今中國“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産格局。而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開始種植水稻了。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豐收節來臨扒一扒這些)4

我們四川也與水稻自古就有着難解的情分。早在4000多年前的寶墩時期,成都新津區(寶墩古城遺址)就衍生了以稻谷為主、兼種粟和黍的農業經濟結構,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國”農耕文明的經濟基礎。所以我們四川是名副其實幹“飯”人。

那麼問題又來了,作為四川人下飯神器的辣椒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A.先秦時期 B.唐朝 C.宋朝 D.明朝末年

答案是:明朝末年。沒想到吧,四川人下飯必不可少的辣椒竟然在明朝才傳入中國,辣椒最早産于拉丁美洲,主産地是墨西哥。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豐收節來臨扒一扒這些)5

那麼問題又又又來了,辣椒傳入中國前,四川人吃什麼呢?其實在辣椒傳入中國前,四川人民的口味就已經很重了。在晉朝《華陽國志》中,就記載了四川人民尚滋味,好辛香,這裡的辛香指的就是姜、花椒和茱萸。沒錯,就是王維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之中的“茱萸”。這樣看來,四川人對吃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啊。

常見的5個幹飯習慣(豐收節來臨扒一扒這些)6

說了這麼多,今天是不是漲知識了呢?眼下豐收節臨近,不妨帶着這些新get到的知識點,走向廣袤的田野,去感受一下金秋大地豐收的喜悅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