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傑倫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6日發布,跟之前如出一轍的是剛到12點,服務器又淪陷了,網友們紛紛感歎果然是周傑倫。《最偉大的作品》MV幾秒鐘的功夫,就湧進了10W+的人。
新歌發布前,僅某綠色音樂的預約量就已破568萬人,周傑倫是該平台最快突破300萬人預約的歌手。有網友激動道,“你可以永遠相信——周傑倫!”。
說到周傑倫,出道22年的他,不得不說已然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一面旗幟。從一開始的《JAY》《範特西》,再到之後《葉惠美》《七裡香》等等,他每出一張專輯,都能引起不小的轟動,每一張專輯的熱度和傳唱度都非常高,據數據統計,自出道以來,周傑倫在金曲獎共入圍50次,獲得15座金曲獎項,可謂是家喻戶曉,開啟了獨屬于自己的“傑倫音樂”的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最偉大的作品》是周傑倫繼《周傑倫的床邊故事》後首張專輯,也是周傑倫第15張個人專輯,距離上一張專輯已經過去了6年時間。
撰 文 I 司 歡
編 輯 I 司 歡
一次成功的MVP測試
在今天的造星流水線上,周傑倫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能夠過檢的“産品”。好友劉耕宏說他出道前不愛說話,總是戴着鴨舌帽、低着頭,帶他去見朋友,大家會覺得“這個人怪怪的”,更緻命的是作為一個未來要成為歌手的人,他“唱歌聲音小,别人根本聽不清他在唱什麼”。
周傑倫從小被母親送去學古典鋼琴,高中畢業後兩次報考大學都沒有考上。2016年錄制央視節目《開講啦》時,站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裡,周傑倫說道“有一技之長比學曆更重要”,赢得了台下來自各個高校的學生的滿堂掌聲。
去音樂學院深造的目标失敗後,周傑倫一度去餐廳打工,直到參加一個音樂比賽,被當時的著名娛樂主持人吳宗憲發掘,這才去了吳宗憲的阿爾法音樂公司做音樂助理。
做助理的那段時間裡,他睡在公司的地闆和沙發上,過着寫歌、錄demo、找歌手唱、被拒絕,繼續寫歌的日子。他的成名曲之二《忍者》《雙截棍》原本是寫給張惠妹的,被拒,理由是“曲風很怪異”;他給劉德華寫了一首《眼淚知道》,也被拒,多年後,劉德華作為周傑倫香港演唱會的嘉賓,在舞台上回應了“拒歌”一事,“我就想說這首歌真的太适合我,不過我的制作人說這個不紅,我們找紅的人寫歌”。
劉德華擔當周傑倫演唱會嘉賓 / 視覺中國
紅或者名氣,對于任何時代的一個藝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資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藝人獲取名氣靠的是作品,而在近幾年,獲取名氣靠的是粉絲和數據。
外界把吳宗憲與周傑倫的關系稱作師徒,前者給了他從事音樂的工作和出專輯的機會。在《開講啦》中,周傑倫說自己的伯樂是楊峻榮,後者聽過他寫的歌後,對他說“這些歌别人不用,幹脆你自己唱唱看好了”。
關于他的第一張專輯如何問世,基本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吳宗憲被他勤奮地寫歌所打動,要他在短時間内寫出50首歌,能從中挑出10首可用的就給他出專輯;另一個版本是楊峻榮聽到他的demo後為他向公司打包票,要求作他的制作人,給他出專輯。
無論如何,周傑倫的第一張專輯《Jay》在2000年11月發行。用互聯網思維看,這張周傑倫包辦全部作曲和制作的專輯可以算是一次MVP測試。《精益創業》裡,Eric Ries對MVP的解釋是開發團隊通過提供最小化可行産品獲取用戶反饋,并在這個最小化可行産品上持續快速叠代,直到産品到達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周傑倫發行這張專輯後,楊峻榮曾對自己的妻子說,“他沒有成為一個傳奇,那是我的責任。”在互聯網不甚發達、需要依靠電台打歌的年代,作為一位頻頻被“退貨”的新人,這張吐字不清、題材多樣、曲風變幻的專輯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産品,它能否被大衆接受,多少還是個疑問句。幸運的是,發行兩三個月後,《Jay》成了暢銷專輯。劉耕宏在一次采訪中回憶道,發行後的第一個春節期間,街上開始放他的歌,“過完年公司告訴我們,那張大賣,他們趕緊補貨,臨時還更換了封面。”
周傑倫專輯《Jay》封面
這張專輯獲得金曲獎4項大獎提名,并為周傑倫赢得了第一個最佳專輯獎。金鷹網曾評價這張專輯“有着在當時于獨立性上異潮流而行的勇氣和動機,盡管它同樣是一張商業唱片,但至少它商出了掙紮和反抗,也商出了改良和再造,而這絕對要比那些商得毫無骨氣、甚至媚态盡現的唱片更值得人們尊敬”。
第一張MVP專輯測試大獲成功,周氏風格的曲風和唱腔自成一派,成為了華語樂壇的流行。此後幾年,他基本保持着一年一張專輯的節奏,收獲年齡層越來越廣泛的粉絲,并見證着華語樂壇走向巅峰,然後迅速跌落。
周傑倫已發布專輯封面
音樂發行渠道的崩塌與重建
華語樂壇走向沒落期間正是中國互聯網崛起的時候。2008年前後,數字音樂随着互聯網的崛起順勢爆發,同時那幾年國内幾乎所有音樂網站上的歌曲都能免費收聽與下載,傳統實體唱片業的發行渠道喟然崩塌。
前太合麥田CEO宋柯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曾批評音樂網站不考慮版權,“他們先天就認為我偷你們資源是合理的,互聯網是天之驕子,生下來就含着金鑰匙,不需要尊重你們的規則”,“我覺得互聯網公司都沒想明白怎麼靠音樂賺錢,隻知道不停地free給用戶,養成用戶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我看電影是可以花錢,但我聽音樂是不用花錢的,這種惡習是互聯網公司給慣出來的。”
周傑倫的歌迷顯然不這麼想
免費一度是許多互聯網公司用來跑馬圈地的工具,如今回首,曾經鼓吹過“互聯網精神是共享”的公司們早已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遇到侵權更是會揮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所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免費并不可持續,近兩年知識/内容付費也一度站上風口。同時,在政策的推動下,數字音樂播放平台開始重視版權,探索數字音樂的付費模式。
前兩年,周傑倫曾經在演唱會上跟歌迷開玩笑說,“新專輯下月發行,聽就好,可以不用買,因為我不是靠這個掙錢。”一張專輯掙的錢對于常年排在名人收入榜前十的周傑倫而言,或許隻是杯水車薪。對于音樂播放平台而言,他的歌卻意味着流量和營收。一位業内人士曾表示,“周傑倫”三個字就意味着15%以上的DAU增幅。因版權原因被下架之前,周傑倫的《晴天》在網易雲音樂上保持着評論數量第一的紀錄;如今騰訊擁有周傑倫音樂作品的獨家代理權,在騰訊系音樂App上,他的絕大部分歌曲對非付費會員隻提供試聽片段,要想聽完整版或者下載,則必須購買這些App的會員。
QQ音樂播放頁面
流量當道
互聯網時代還流行過一些術語,比如粉絲經濟、流量思維、圈層經濟;娛樂圈近幾年也流行一個稱呼:流量明星,指的是那些粉絲衆多,憑借粉絲就能造就巨大商業價值的藝人。
吳曉波曾分析當今的造星與以往的大衆偶像的區别:“過往的明星制造路徑,基本上延續了‘演藝産品——大衆媒體關注——話題營銷’的三部曲,可是現在的小鮮肉則大大縮短了發酵的過程,他們首先是在社交媒體裡實現精準粉絲的聚集,而其渠道則是貼吧、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名人排行榜等等,在形成了相當的粉絲群體後,再反向引爆于大衆媒體,這一路徑頗似幾年前的‘小米模式’。”
這種模式相當于粉絲參與了整個造星過程,粉絲造出的聲量/流量夠大,這個人就可以出道,成為明星。《創造101》時,王菊的粉絲為她創造的應援口号“你一票,我一票,王菊立馬就出道”,反映的是造星行動的一環。出道之後,粉絲繼續制造流量,營造出自己偶像的持續熱度,目的是向金主證明偶像的價值,進而幫助偶像獲得更好的資源和發展機會,比如代言、發行歌曲、開演唱會,可能的話,就成為大衆偶像。在這個過程中,偶像的作品不重要,偶像和粉絲之間的聯系以及粉絲所展現出的價值(制造流量或者顯示購買力)才是關鍵。
央視曾報道偶像明星的流量造假現象
周傑倫和蔡徐坤的超話之争的根源其實是兩個代際粉絲相互之間對對方追星/造星模式的不了解或者不認可而造成的,後者的粉絲不解前者沒有粉絲去制造流量(相當于沒有熱度),他的演唱會門票卻仍一票難求,而前者的粉絲也厭倦後者沒有任何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卻長期霸占熱搜榜單。
一代有一代的争議
這屆流量明星身上大多會顯示類似的“體質”:在自己的粉絲群體眼中,他/她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即便作品不夠優秀,但他/她的努力肉眼可見,未來可期,所以值得擁有最好的資源;而一旦當他/她試圖以此走向大衆化時,總會受到其他部分群體或圈層的反感,甚至諷刺。去年和今年初虎撲網友分别與吳亦凡粉絲和蔡徐坤粉絲之間的“大戰”都是如此,而最終的争議點都落在了這些偶像們的才能是否配得上他們現在的位置。
與這屆流量明星相關的還有一個關鍵詞,叫“出圈”,即流量明星們能夠跨出粉絲圈,被更廣泛的大衆認識與接受。粉絲與大衆的區别是前者有情感方面的維系與寄托,而後者需要靠實打實的作品才能被說服。從這個角度看,今天許多企業努力把用戶發展成粉絲、在用戶中做社群的邏輯與流量明星的養成法也别無二緻。
“出圈”僅靠情懷顯然不夠,一些流量偶像則選擇了“曲線救國”的方法。新歌發行後,粉絲群體到國外的iTunes上密集打榜,使偶像的新歌短時間沖到iTunes排行榜前列,造成偶像在國際上頗紅的幻象,再“出口轉内銷”,企圖影響本土市場上更多的粉絲與大衆,以及金主。但成也互聯網,敗也互聯網,國外用戶發出的“Chris Who”的疑問同時傳回來,再度引起争議,資本砸出來的榜單成績是不是在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導緻真正的好歌卻沒有渠道被大衆發現?
周傑倫演唱會現場觀衆視角
回到周傑倫的身上,如今“封神“,成為80、90後這代人青春回憶的他曾經經曆過的争議其實并不比今天的蔡徐坤少。三年前,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上,陳年聊到自己的偶像詩人穆旦,主持人接了一句”這感覺就像是我們看見周傑倫了“,陳年脫口而出”穆旦應該甩周傑倫幾十萬條街吧,100年後大家肯定都還記得穆旦,周傑倫肯定就是垃圾了”。
陳年的“人身攻擊”多少有些是無心之言,但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那一代文藝中年對這位大衆青年偶像的一些感觀,這種感觀與周傑倫粉絲對蔡徐坤的看法多少有些相通之處。
周傑倫正火的時期,站在他的粉絲對立面的大多是他們的父母輩,“哼哼哈哈的唱的是什麼東西”“口齒都吐不清還唱歌”……從不理解到接受,也是幾首歌的事情。《東風破》《千裡之外》《菊花台》等歌曲不僅确定他的中國風曲風,還讓年輕粉絲的父母輩甚至祖父母輩開始跟他們一起聽周傑倫;《蝸牛》被收錄到“上海市中學生愛國歌曲100首”、《聽媽媽的話》的發行,讓這位偶像多了“正能量”的光環……這些足以說明,要想突破代際或圈層,作品才是通行證。
今年年初,周傑倫在社交平台上轉發了自己16年前發行的歌曲《以父之名》的MV,還配了一條“拽拽”的狀态:“告訴你們我為什麼很少聽别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流行。”
當年在《開講啦》,主持人撒貝甯描述周傑倫的習慣性動作是低頭,雙手插兜,要麼摸着鼻子,要麼捂着嘴巴,但自信還是在言談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來,“别的嘉賓來被問到‘你為什麼這麼成功“,他們的回答是‘不,我不成功’,而你的回答是‘我以前做的那些事情為我今天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别的嘉賓被觀衆稱作偶像時,會說‘我不是偶像’,而你在台上說‘作為你們的偶像,我不會那樣’”。台下一陣轟笑。
盡管被調侃了無數次,依然持之以恒手捧奶茶
腼腆和自信兩種情緒的交織在周傑倫身上顯現地淋漓盡緻。腼腆大多是天生,《内向性格的競争力》指出,杏仁核天生更興奮的人,在遇到陌生事物或環境時更有可能會産生警惕情緒,多會成長為心思缜密性格安靜的少年。但自信可以後天培養,他的音樂作品所得到的大面積正向反饋無疑是最好的刺激因素。
“昆侖”之争時,周傑倫最終以破億的話題影響力赢得一周的超話榜首,對蔡徐坤不那麼“公平”的是前者的粉絲群體覆蓋了相當數量的明星藝人和KOL,其中一部分明星粉絲也參與了這場狂歡,為破億的記錄添磚加瓦。
或許對于相當一部分的演員和歌手來說,他們也厭煩了這種流量模式。
參考資料:
《從唱片公司負責人到烤鴨店老闆:宋柯詳解中國唱片行業沒落之因》,南方都市報
《知道鹿晗的請舉手》,吳曉波
周傑倫:你可以不平凡,《開講啦》20160728期
周傑倫的新時代,《魯豫有約》20130705期
《依然周傑倫》,南方人物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