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兩個一百年”的曆史交彙期,文化安全問題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和特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一、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命基因,是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安全事關國家、民族的自我修複和再生能力,關系民族和國家的永續發展。文化安全與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共同構成我國國家安全體系。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化,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産生,并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天然地具有保護自己經濟基礎的功能。
近代以來,我國維護文化安全主要經曆了抵禦文化擴張、反對文化霸權、消除文化滲透的三個階段。直到“‘五四’以後,中國産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産黨人所領導的共産主義文化思想,即共産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又面臨着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防止文化滲透的任務。冷戰結束後,文化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才能保護好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文化根脈。
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通達千家萬戶,鬥争形勢更加複雜。信息化是現代化的引擎,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信息化不可避免。加強網絡信息管理,維護好國家文化安全,成為新時代防止文化滲透的重點。
二、面向現代化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挑戰
從外部作用來看,文化領域的全球化呈現單向不對等的特征,傳統強勢文化對我國的滲透和影響加劇。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美國等一些國家深感焦慮,從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不斷采取極限施壓的手段,在文化滲透上手段更加豐富多樣。由于全球化過程中資本、科技、管理制度、貿易規則、知識、勞動力等要素的跨國流動并不是平等的,在經濟上有優勢的國家往往形成中心而向外輻射擴張,對流入地形成單向作用和影響。中國逐步“平視”世界後,西方的文化滲透有了策略上的變化。首先載體更加多樣,除了傳統的電影電視、文學藝術、教育交流等之外,網絡成為意識形态鬥争的主戰場。其次是針對性更強。對所謂“精英”采取資助留學、學術交流、項目合作等方式豢養一批為其所用的反對勢力,力圖“以華制華”,一段時間裡新自由主義、曆史虛無主義、“人權高于主權”等思潮泛濫,就是其作用的結果。對普通老百姓,則是打着宗教的旗号進行着瓦解統一的社會思想基礎的活動,這種現象在農村尤甚。對民族地區,則宣揚民粹文化,培植分裂勢力。種種手段借助信息化條件,影響更加深遠。任何文化的沖突最終指向的都是政治制度,隻有看清經濟社會中的意識形态風險,才能有效抵禦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圖謀。
從内部來看,人們思想日趨多元化,中華文化的傳承受到沖擊,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動力不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期,中國不可避免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由此相伴而來的是對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長時間領先于中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似乎成了先進文明的代表,因而不分青紅皂白加以盲目崇拜,卻輕視甚至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由于缺乏創新,一些文化形式無法與現代化的時代要求相适應而越來越沒落。中華民族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具有相對的獨特性。如何既保持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又保護好各民族特有的文化,防止民粹主義影響,成為民族團結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三、統籌文化發展和文化安全
強調,要“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走西方資本主義對外殖民擴張的老路,主要依靠自身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決不以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和平,同時中國秉持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維護一個安全穩定的國内外環境。
傳承和創新相結合,增強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到各層次教育體系中,使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媒體要加大宣傳和闡釋的力度,向民衆闡明中華傳統文化的先進成分,特别是在宣傳中國現代化發展成就時,要結合分析其中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增進老百姓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既講清制度的優越性,也講清文化的優越性,增強文化自豪感。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好現代技術手段,賦予傳統的藝術形式以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現手法,增強時尚氣息和可參與性,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更好地為大衆所接受。
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和維護民族團結相統一,增進文化認同。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内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幹部群衆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衆全面理解黨的民族政策,樹立正确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旗幟鮮明表明中國文化立場與觀點。
疏堵結合,加強網絡文化安全治理。中國網民規模龐大,網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日益突顯。對網上的言論、觀點要注意甄别,堅持疏堵結合。用網民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弘揚網絡正能量,反擊錯誤思潮,引導輿情方向,增強網絡文化創造力。加強網絡治理,掃清網絡上各種違法或敗壞社會風尚的行為,營造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
堅持開放發展與維護文化安全相統一,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就在于其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維護安全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在開放的環境中,不斷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時又保證主權國家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知識體系等不受外部勢力的侵擾和幹預。随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在國際規則制定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來弘揚中國文化理念。
(作者為福建農林大學公管學院院長、研究員、碩導,本文為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項目成果,FJ2019ZTB08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