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僧是什麼年代的人

唐僧是什麼年代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5 07:23:57

我們在上一次文化課中講到唐僧和玄奘,這次我們講講唐僧是什麼樣的人?

唐僧(玄奘)是高僧,還是旅行家、辯論家和翻譯家。

唐僧是什麼年代的人(唐僧到底是什麼樣的人)1

1.

唐僧是高僧

我們都知道唐僧是高僧,但不一定都知道玄奘是高僧。就像我小時候,隻知道唐僧,不知道玄奘。不知道唐僧就是玄奘,玄奘就是唐僧。

他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是當之無愧的一代高僧。

其實,唐僧和玄奘還是有差别的,簡單說吧,唐僧活在虛構和曆史之中,而玄奘活在曆中之中。俺最初還是在連環畫中認識唐僧的。

小說來自現實,唐僧真身是玄奘。為了簡潔,下文講史,隻用唐僧這一稱呼。

您最初是怎樣認識唐僧的呢?

2.

唐僧是旅行家

唐僧在西行之前,在河南的開封一一陳留、洛陽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為了研究佛學,他又南下巴蜀,後走過荊州、楊州,接着又北上燕趙,回奔長安,輾轉求學,足迹遍及大江上下,中國南北。

貞觀元年八月,長安饑荒,唐僧随着逃難人群離開長安,開始了西行之路。

秦州、涼州、甘州、肅州、瓜州等地都留下了他腳步的印迹。

因邊關禁嚴,唐僧的西行取經之路,說起來也是偷渡之旅,他成功了。

他繞出玉門關和五座烽台,越過綿延數百裡的莫賀延碛,萬死一生,到達伊吾。後經高昌,到達西突厥的控制區域。

唐僧是什麼年代的人(唐僧到底是什麼樣的人)2

《大唐西域記》就是唐僧有關離開高昌後的旅途的一部偉大日記。這部巨著涉及沿途150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政治、曆史、文化等内容,是唐僧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财富。

用今天的話說,他經過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區,單獨行走十萬裡,曆盡千辛萬苦抵達天竺。

在天竺的那爛陀寺學習一段時間後,唐僧又開始了在整個天竺地區的遊學活動。他先後經過伊爛拏、三摩呾吒、烏茶、僧伽羅、憍薩羅等國。唐僧在這些國家中,學習道法,參拜遺迹。

唐僧後來在回國的途中,仍是一邊走,一邊參拜遺迹,學習佛法,同時他還把自己所學到的佛法在各地弘揚。經過了卑利、于活、摩悉鐵、商彌、竭盤陀、烏鍛、于遁等國。途中的勞苦艱辛自不必說。

唐僧是什麼年代的人(唐僧到底是什麼樣的人)3

3.

唐僧是辯論家

唐僧在他的佛學生涯中,到底經曆了多少場辯論,現在已經很難有一個确切的數字了。但是毫無疑問,無論是在大唐,還是在天竺,他都經曆了不少的辯場。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在曲女城的聖大辯論——無遮大會。

唐僧的雄闊的辯才是怎樣得來的呢?這來自于他孜孜不倦的學習和廣博的知識儲備。

唐僧不僅學習佛學經典,他還研究世俗經典。此外,他的學習範圍還包含以下内容:

聲明學,即一切語言文字、聲韻學(比如音樂等等)等。

工巧明學,即工藝、技術、曆算等。

醫方明學,即醫藥學,包括了中醫、西醫等等。

因明學,即邏輯學、認識論,等等。

《大唐西域記》記載,有一次在那爛陀寺,一個外道與唐僧辯論,也是雙方以命相博,最後唐僧勝了,外道立即舉刀自刎,唐僧攔住他并開導了他。

641或642年,戒日王于曲女城附近舉辦的一次辯論大會。​

唐僧舌戰群雄,大獲全勝,弘揚了大乘佛教的義理,尤其是護法-戒賢一系的瑜伽行派唯識學說,同時破除小乘佛教與外道的各種異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認同唐僧,給予唐僧“大乘天”與“解脫天”的最高稱号。

4.

唐僧是翻譯家

唐僧在長安時,為了準備西行,就在京城各處向各蕃地的人學習他們的語言以及梵語。

在沿途和在那爛陀寺,唐僧不斷加強語言學習,為他的偉大的翻譯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翻譯的實踐中,唐僧不斷總結,形成了自己的翻譯理論。

唐僧最早提及譯音之必要并訂立原則。他總結多年翻譯的經驗,建立了“五不翻”原則,指導譯經。他說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譯,而是“不意譯”。

他認為在以下五種情況下要譯音:

1)秘密故不翻(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語,要譯音)

所以唐僧的緊箍咒若譯成了漢語還是白搭。不學梵語,就想拿住孫悟空?那原本是阿拉伯魔法,不學人家的語言,就是不靈。

2)含多義故不翻

不是指一詞多義,而是指需要長篇大論解釋的概念,應先譯音,再講解普及。

3)此無故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

與其它四類相比,此類不同之處大概是指我們沒有的具體事物和人名地名。

4)順古故不翻(即已有的譯音,不再重譯)

現代的典型例子是莫斯科,這是根據英語發音翻譯的。雖然俄語念作莫斯科瓦,但由於中國人已經習慣了莫斯科,現在仍然順古。還有一個例子是《泰晤士報》名稱的翻譯。

5)生善故不翻(即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者,要譯音)

梵語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認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認為它是直接了解一切事物本質的特殊智慧。我等不信佛者,大概體會不到,無法苟同。 不管怎樣,既然譯者認為不同,就譯音為般若,讓和尚、尼姑和居士們潛心揣摩這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

唐僧的翻譯事業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

他645年返回長安,650年得到敕命開始譯經。他先翻譯了《太菩薩經》二十多卷,接着又翻譯了《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對法論》十五卷,稍有空閑,又翻譯了《西域傳》十二卷。此後又譯了《佛地六門神呪》。唐僧的翻譯曆時19年,先後翻譯佛典75部,1335卷。

唐僧訂立的“五不翻”原則指導譯音上千年。很多中國原來沒有的概念,始于譯音,通過講解,逐漸普及,終於化入中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