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著作,出自春秋末年哲學家老子之手。其中“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在《道德經》中是這樣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短短數字就道出了中國的水文化。
老子以水論道,将“道”的含義具象為水,在“水”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老子借“上善若水”來教人處事和治國,同時也以“水”的标準來對君子和聖人做出規範。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由此可見,老子更偏向于柔弱柔軟之物,而自然界又有什麼比水更為“柔弱、柔軟”呢?但看似“柔弱”的水卻可以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
老子與“道”
1.人間的隐士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生長于春秋末年。在那個年代,天下紛争,戰亂不斷。人命飄零如草芥,人民都生活在極度的苦難之中。老子的哲學思想正是在這樣充滿苦難的環境中誕生的。老子宣揚自然的“無為而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用“道”的方式來抵抗暴政。
老子用“不争”的思想來宣揚對和平的期望。老子晚年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後西出函谷關,從此消失無蹤,可以說,他是一個無欲無求的隐士。
“上善若水”包含了老子道家思想。水的多種性質都十分符合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道的具體化。中國典籍中有關老子道的論述有很多,比如《易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說水是萬物之源,那麼道就如同水一樣是萬物的本源,是一種形而上學,虛虛實實,難以言說的東西。道之含義無窮無盡,廣袤無垠,萬物由此而生。
2.“無為”之道
老子的哲學觀念講究一種自然無為的思想。所謂“隐道無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強調了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态度與低調慈悲的人生哲學。
老子的哲學強調一種調和,老子曰:“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家思想是一種“靜”的哲學。道家思想不僅隻有無欲無求,同時還宣揚了一種謙虛的人格。“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道德經》有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之一字包羅萬象。道家思想講究永恒不滅,道法自然。是崇尚自然的哲學。老子以“道”為最高标準,道是萬物之源。
道家思想以皇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延續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的曆史。唐代更是立道教為國教,更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盛況,道家的思想對于唐朝的繁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指導作用。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老子用“上善若水”來解釋道家思想,這是因為水的特質與“道”相互契合,那水究竟有哪些特質赢得了古聖先哲的贊譽與欣賞呢?
水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東西,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養。人類文明傍水而生,從古至今我們對水懷着一顆敬畏與愛戴之心。我們将黃河稱為母親河,中華文明也誕生于她。黃河之水哺育和滋養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見證了曆代王朝的興衰與更叠,可以說,水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1.“上善”與“上德”
“上善若水”中的“上善”就是“上德”。從古至今人類都是以道德的标準來制約人類社會的,人類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也可以說是相對片面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有些超出我們常規思維範疇之外的概念與規律我們是理解不了的,這也就是說,人是不可能真正的完全認識自然宇宙規律的,而真正的規律也是人沒辦法描述的。
老子提出的“上德”是與“下德”相對的概念。這裡的“上”,指的就是高尚,上層的意思。“德”也就是品德。“上德”指的就是上層的品德,“下德”指的就是一般的、不夠高尚的品德。品德究竟為何有上下之分呢,這就跟老子的即“道”之思想有關了。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其中“上德”就是指符合大自然的最為純粹的道德,是一切道德之根本。所謂“上德不得”就是指未經過人為規範與修飾的,不拘泥于世俗且符合自然的道德。
這是因為,對于不同的時代與民族而言,道德的規範是不同的。“下德”是被人為的約定俗成制約了的品德,帶有一定的地域和曆史性。比方說在封建奴隸制的年代,沒有人會認為買賣奴隸是不道德的,但是這種行為是不符合自然之道德的。
現代人宣揚平等自由,這正是時間所證明的,壓抑人的本性、奴役與欺壓他人是不正确的。但“上德”卻是一種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最本源的道德,因此它是高尚的,是符合“道”的。
2.水的性質
水與是萬物存在的根本,是萬物的成因。水以多變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存在有生命的無生命的萬事萬物之中。小到細胞血液大到山川河流水無處不在。水的本質純淨,無色無味,無聲無形,但水卻偏偏蘊含萬物,萬物因它的存在而存在,所有的色、味、聲、形都誕生于它,這其中蘊含了道家之“無為”。
水有“不争”與“處下”的品行。首先,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争,向低處淌流。這是一種謙卑的品性。在現實生活中,有能耐的人往往都深藏不露,低調行事,但在有需要的時候往往能一鳴驚人,赢得别人的崇敬。反觀有的人有了一點能力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擔任自己能力所不能勝任之事,出了大亂子惹人嘲笑。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中蘊含的惬意閑适與潇灑質樸便是“不争”與“處下”的境界。
結尾
道家思想綿延數千年,凝聚了一代代先人的哲思和構想。道家強調萬物歸一,順應自然,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将道家的思想具象化,将這種廣博的思想凝聚于水中,由此出現了“上善若水”的思想主張。其思想對後世的道,佛,儒三家都有巨大的影響。
老子的“上善若水”,體現了道家的自然無為,提出了對于君子的品行要求。老子認為,君子當如水——廣博、寬容、低調、甘于奉獻……
“上善若水”是中國水文化的代表,凝聚了古聖先賢的思想内涵。在今天,智慧之水依舊流淌在中華大地,滋潤豐盈着每個中國人的思想和品德。
參考資料:1、《“上善若水”是一種信仰》——李宗新
2、《老子和世界聖賢們的對話—以老子的"道"概念為中心》——李命權
3、《從“上善若水”讀出的道家哲學》—— 李迎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