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由于他在一個秉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所以,他的整個幼兒園階段,都以遊戲為主,基本不需要識字。
這種教育下,表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也面臨一個學習難題,識字慢并且字寫的超級不規範,歪七扭八,常常被老師當做“醜字”的典範。由于常被老師批評,表弟把“學習好難呀”挂在嘴邊。
一天晚上,表弟字寫了半頁,然後憋着眼淚,一把撕了。小姨問為什麼這樣,表弟哭着說:“這麼醜的字,明天老師又要當着同學的面批評我。為什麼我寫不好字?我怎麼沒有别的同學寫得漂亮呀!”看着努力寫,卻寫不工整字的兒子,小姨疼惜地抱着他說:“沒事,寫的不好就不好,明天我去給你老師解釋,讓她以後不逼你了!”
小姨以為兒子聽了自己的安慰會舒服一點,沒想到,兒子一把推開自己說:“你寫的字才醜,不許你去找老師。”小姨納悶,自己的話不是安慰兒子的嗎?怎麼會讓兒子對自己發起火來?
表弟的遭遇,可以說是遇到了困難。小姨和許多家長一樣,看到孩子遭遇困難,舍不得讓他傷心難過,于是采用安慰的方式讓孩子好受一點,結果,非但沒如願反而使孩子情緒更加失落。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父母在孩子面對困難時,往往隻通過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做判斷,認為孩子需要的是幾句暖心的安慰,但在孩子心裡,内心的真正需求沒有被父母看到。
01、父母為什麼判斷錯孩子的感受?“冰山理論”告訴你答案
“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重要理論。薩提亞認為,人們在經曆事情的時候,在七個層次上同時有着體驗: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行為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就像冰山浮在最上面的那一層。
應對是人們對事件的反應态度,是冰山的水平線,是行為的起點。
當孩子面對困難挫折時,家長可以看到孩子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然而,孩子行為、應對背後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就像冰山的絕大部分,被淹埋在水的下面,不被父母看到或者父母誤以為被看到,于是,父母憑着自己的感受去安慰孩子,卻沒有讀懂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回到表弟的案例:表弟撕掉作業,是他的行為,哭着說:“這麼醜的字,明天老師又要當着同學的面批評我。為什麼我寫不好字?我怎麼沒有别的同學寫得漂亮呀!”則是他的應對方式。
分析表弟的語言:
“這麼醜的字,明天老師又要當着同學的面批評我。”
反映出了表弟擔憂、恐懼的感受,以及認為自己是無能的。
為什麼我寫不好字?我怎麼沒有别的同學寫得漂亮呀!”
體現出了,表弟内心其實特别希望自己能和同學們一樣,把字寫漂亮。這是他的期待和渴望。往更深處看,則是表弟希望“自我”是好的、優秀的。
小姨的語言:
“沒事,寫的不好就不好,明天我去給你老師解釋,讓她以後不逼你了!”
小姨“寫的不好就不好”的語言,繞開兒子的恐懼感,讓兒子不得不接受自己很無能的事實。而小姨要告訴老師,讓她不逼孩子,則是切斷了孩子期待和渴望把字寫好的需要,更是小姨對孩子“好自我”的否定。
表弟和小姨對“冰山”看不到部分的理解差異,讓他們起了沖突,彼此互不理解。而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在親子關系中。許多父母僅憑孩子的行為就自以為地做出判斷,不去探究孩子“冰山下層”部分埋藏的真實情感,從而導緻親子溝通無效。
所以,在孩子遭遇困難時,父母切忌僅憑孩子可視的行為和應對方式去安慰孩子,而是要靜下心來,看看孩子内在的情緒、需要,看到他們内心真正的期待。
02、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僅憑“可見冰山”常做出的三種錯誤做法!
錯誤一:父母看不到孩子對“好自我”的需求,讓孩子接納自己“不好”的錯誤事實
案例:類似小姨應對兒子的錯誤做法。父母看不到孩子對成功的期待,讓孩子用暫時遇到的困難,來否定自己的能力。
危害分析:小姨疼惜兒子,于是告訴兒子“寫的不好就不好,我讓老師以後别逼你”的做法,表面看,她是讓孩子接受字寫的不好事實,深層看,小姨則是帶着兒子逃避字寫的不好的問題,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處理困難,這容易讓孩子把短暫的失敗内化為長期的失敗,認為自己就是不能成功的人,于是,遇到難題繞着跑。
沒有哪個人希望自己是失敗的,孩子的好勝心更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挫敗是必經之路,它是讓孩子發現自己問題的契機,隻是一個短暫的存在,當父母用孩子遇到的困難,去證明孩子不夠好的假象時,孩子會相信自己真的不行,于是,遇到問題就躲、藏、瞞,沒有責任感。
正确做法:
①激發孩子看到“好自我”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夠好時,他的内心其實住着一個渴望變好的孩子,隻不過,這作為“冰山下層”淹埋在水中,不易被察覺,包括孩子自己。父母要幫孩子探究他内心的聲音,通過詢問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想要變好的渴望。
在小姨的案例中,她可以這樣詢問:“寶貝,你說自己寫的字沒有别的同學好,你心裡其實特别想把字寫好是嗎?”
相信99%的孩子會認同媽媽類似的說法,因為,沒有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②幫孩子”正确歸因“
因為疼惜孩子,帶孩子逃避問題,最終會讓孩子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說自己不夠好時,父母除了要看到孩子的情緒、需要,還要幫孩子正确歸因,因為孩子口中自己的不好僅是暫時的,如果不能正确歸因,孩子會把暫時的失敗當成永久的失敗。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的“成敗歸因理論”。歸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積極歸因和消極歸因
積極歸因:内部、不穩定、可控的因素(如努力)
消極歸因:内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
顯而易見,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要多進行積極歸因,如努力還不夠。告訴孩子,如果可以更努力一點,不要氣餒,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看見成效了。
錯誤二:父母忽視孩子感受,不根據事實情況,“相信”孩子
案例: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說: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肯定可以完成任務;這麼小的一件事,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危害分析:當孩子遇到困難哭泣時,他需要父母看見自己内心深處的無助、沮喪,而父母張口的“我相信你”,則是沒有看到孩子的困難處境,理解孩子的失落心情。低估、無視孩子負面感受,而去肯定孩子,會讓孩子有深深地不被理解感,同時讓孩子産生負罪感、無能感,認為自己沒用,對不起家人的信賴。這些感受讓孩子在處理問題時,壓力感倍升。
正确做法:
① 與孩子同頻共振
溝通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同頻共振”,意思就是兩個人溝通時要在同一個頻道上。
當孩子告訴你,媽媽今天的鋼琴練習曲目好難呀,記不下!你輕飄飄對孩子說:“媽媽相信你,您肯定可以彈好。”這樣的對話顯然沒有和孩子在一個頻道上。孩子生氣不說,再次遇到困難他不會找你訴說。
媽媽要做的是,肯定孩子面對的困難,幫孩子表達出内心的失落。媽媽應該這樣說:“确實好難,媽媽看你練習了好幾遍也沒彈好,這樣,你先休息一下,把曲目好好讀幾遍,看看有沒有好記憶的方法。”
當父母可以做到與孩子同頻共振,孩子“冰山下層”的情緒就會被看到,孩子深深地被接納,被看見,會讓他們感到不是自己一個人戰鬥。所以,父母的理解,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慰,也是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最好動力。
②幫孩子制定“成功”計劃
幫孩子制定成功計劃,并非是讓孩子把追求成功作為首要目标,而是,家長在看到孩子對成功的期待後,通過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計劃,達到自己的目标,最終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取得重在過程中的努力。當孩子能一步一步執行計劃,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以後,再次面對失敗時,他的沮喪感、無助感會減少,信心感增加。
幫孩子制定成功計劃要遵循“小步子原則”。
“小步子原則”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教育原則。将孩子的目标分解成具有邏輯聯系的許多“小步子”。完成一個個“小步子”,最終實現終極目标。
簡單說,就說将孩子的目标細小化,這樣,孩子能對任務作出及時反饋,降低錯誤率,獲得自信心後增加成功的概率。
錯誤三:父母陷入“糾錯”模式,看孩子總是“缺陷視角
案例:一個男孩學拼音時,總是讀不準聲調,二聲、三聲分不清。每天回家,老師都布置拼讀任務,也布置算數、寫字任務,男孩其餘功課都很好,僅因為拼音讀不好,每天被媽媽批評,被媽媽脅迫着糾正發音,以至于媽媽看孩子,總是很不滿意。
危害分析:這位媽媽很明顯陷入了“糾錯模式”,也就是放大孩子的錯誤,盯着孩子的錯誤看,并沒有方法的進行糾正。類似這位媽媽的做法,對孩子産生的危害是,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由于父母長時間僅憑自己的行為判斷孩子,孩子慢慢地也就壓抑自己的情緒,并逐漸喪失感知自己情緒的能力。
正确做法:
① 用“發展模式”看孩子
教育心理學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對父母同樣适用。父母要将對孩子的“缺陷視角”改成“發展視角”
當父母可以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時,就不會執着地盯着孩子的問題,而是去尋找孩子遇到問題的原因。這樣的變化讓父母多了一份體諒,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并有提升自己的空間。
②告訴自己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優點和缺點結合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所以,不要分分鐘被孩子不僅如意的行為激怒,想要孩子變得優秀,就要告訴自己,克制不理性的情緒,去看看孩子内心真實的情緒。承若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03、孩子“冰山下層”不被看見,使他們遭遇情感忽視,危害蔓延一生!
當父母僅憑孩子的行為和應對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安慰時,孩子最容易遭遇的問題是“情感忽視”,因為,父母不能透過孩子行為的表現看到孩子内心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一生的。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說:“經曆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後表面看起來也很正常,但是他們通常意識不到自身根基的結構缺陷,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的童年對自己仍在發揮作用。相反,無論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傾向于責備自己。”
書中具體羅列了10種遭遇“情感忽視”産生的危害。
1.空虛感
2.反依賴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4.對自己毫無同情,對他人滿懷同情
5.負罪感和羞恥感:我到底怎麼了
6.對自己生氣,自責
7.感到自己有緻命缺陷(如果人們真正了解我,他們不會喜歡我)
8.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
9.自我約束能力差
10.述情障礙: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不足
不要以為“情感忽視”就是父母徹底地不理孩子,它表現在親子關系的微小細節中。用“冰山理論”來講,凡事隻憑孩子的行為和應對方式與孩子交流,不去關照孩子内心世界而做出的溝通,都讓孩子遭受“情感忽視”。
所以,希望所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和應對方式時,不要急于回應孩子,牢記“冰山理論”,知道孩子行為和應對方式下面隐藏着的不易發覺的内心世界。
青芒:用心理學改變生活的終身寫作者!歡迎關注@青芒育兒 我們一起閱讀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